郑红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机关建设,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1]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五位一体”的新型建设发展模式,强调要“降低行政成本”、“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2年底,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建设节约型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其中很多要求都与厉行节约工作密切相关。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节约型机关建设工作迈入了法制化轨道。总的来看,各级党政机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就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进行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迫切要求、与国际先进地区(城市)节约工作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机关运行成本偏高、增速较快、管理体制不顺,机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较为分散,监督检查乏力,节能产品推广有限等方面。本文在学习借鉴新加坡和香港节约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试图从组织文化视角探讨节约型机关建设。
节约型机关是指在机关组织、建设、运转、发展等各个方面,能够合理利用和尽力节约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效益的机关。[2]节约型机关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理念文化方面,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消费的行政理念和机关文化,始终将资源节约、成本控制、减少浪费贯彻到机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实施科学化管理、法制化保障和标准化服务,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在执行监督方面,建立严格的厉行节约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评价;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标准和规定,自觉接受监督。
在节约成效方面,围绕满足机关运行基本需求,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机关运行经费和各类能源资源,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效益,机关运行成本控制和能源资源节约成效显著。[3]
组织文化可视为一个组织在其应对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组织形象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即是给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和基本假设。[4]组织文化是给定组织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和表征,具有价值导向、约束调控、融合凝聚、示范辐射等功能。根据组织文化的内涵,通常将组织文化系统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节约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机关在组织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动力引导下健康发展,接受并认同构建节约型机关的共同价值和行为取向;能够充分发挥节约文化的约束调控作用,利用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共同价值准则约束机关成员的行为和思想;能够充分发挥节约文化的融合凝聚作用,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进而产生内聚力、向心力,认同节约的行为准则,接受节俭的行政理念,自觉融合到构建节约型机关的实践;能够充分发挥节约文化的示范辐射作用,把这种优良的节约风气辐射到全社会,对全民构建节约型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物质文化、组织行为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组织精神文化。组织物质文化是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基础,组织行为文化是本质,组织制度文化是关键,组织精神文化是核心。
参考新加坡、香港等国(境)内外节约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就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节约型机关建设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政策标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服务保障,节约机关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资产调剂平台、废旧物品处置平台等资产共享机制,盘活用好存量和增量资产,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三是完善机关基建项目管理机制,将厉行节约贯彻到项目投资决策到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有效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5]四是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助推节能降耗增效。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积极推动既有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水、节电、节气、节油、节能、节材的技术和设备,用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有效破解公共机构能源消耗过高的难题。五是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在新建公共建筑中全面推广绿色建筑,从源头上节约能源资源。
一是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和内部控制。按照节约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标准化定量、定额管理,明确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总额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降低率,并细化分解到各个单位强制执行。二是结合贯彻《政务信息公开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党务政务信息和机关运行成本的公开力度,提高机关资金、资产、资源使用透明度,树立党政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改革,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关内部管理和与之配套的相关服务保障工作,逐步采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并加强监督管理和跟踪评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四是推行“电子政务”和“阳光采购”。通过提高机关信息化水平、推进资源共享、推广无纸化办公等方式,优化工作方式和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公务活动时间成本、精力损耗和资源消耗。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功能,建立并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扩大节能产品和设备的采购种类和范围。五是完善监察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度。充分发挥财政预算约束、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按照节约高效、公开透明、从严从紧的标准,客观评估机关运行经费支出的必要性、规范性和经济性,通过预算管理、标杆比较和明细账目审查与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和透明权力运行和资金使用,遏制机关运行经费非必要开支,倒逼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
一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成本总体偏高的现状,制定节约型机关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细化机关资源能源使用的减量化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和节约支撑能力提升指标,并逐级、逐项分解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经费使用、资产管理、公务接待、节能节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规定,科学合理调配使用资源,切实杜绝浪费现象。三是制定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根据机关运行的基本需求,组织制定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实物和保障机关运行所需服务性事项的定额与标准,全面加强节约工作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党政机关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财政资金核算的审核控制和监督,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建立分级、分类、分岗的归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水、电、气、油、办公用品等资源消耗支出标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做好统计监测、严格考核评价、加强监督管理等方式,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有效约束机关工作人员行为。
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规定和要求贯穿到机关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节约理念,不断强化成本意识,切实避免“公地悲剧”、“破窗效应”,努力打造文明、适度、合理、绿色的机关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二是根据我国资源、生态和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大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宣传教育力度,唤醒机关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意识,引导干部职工形成健康向上的消费观念和节能环保的办公习惯,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积极培育节俭的机关文化,规范约束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消除不良风气对机关干部职工的影响,大力倡导并努力践行简朴节用的工作方式,按照机关工作的基本需求,节俭配置使用机关服务资源。[6]四是以节俭的精神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动力,促进广大公职人员产生强烈认同感、责任感,以及内聚力、向心力、聚合力,使广大公职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构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和节约型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发挥党政机关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节约型机关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表率示范作用,辐射引领全社会风气转变,从而促进和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1]马凯.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J].求是.2010(2).
[2][3][5]课题组.建设节约型机关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4]埃德加·沙因.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焦焕成.以节俭效能的机关事务文化引领节约型机关建设[J].求是,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