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明
《东北文艺》创刊回溯
草 明
原文手稿
战火纷飞,染上了硝烟的鹅毛大雪飘扬中,东北的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等地解放了。日本侵略军奴役统治了十四年的历史结束了。我国东北边陲的人民欢天喜地地迎接中国共产党,庆祝自己的翻身。阴暗的大地重放光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了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地主的剥削制度,让农民彻底翻身,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号召在东北解放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农民盼望了几千年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所有老解放区来的干部都兴奋地、自觉自愿地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参加和领导土地改革的工作。农民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地主恶霸的抵抗也是顽固的。这场斗争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历史一页啊。一批曾在1941年亲聆或学习过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作家、艺术家们争先恐后地响应党的号召,到广阔的农村去参加土改。作家们艺术家们都认为,这是投身到工农兵的火热斗争中去的大好机会;可以从斗争和工作实践中锻炼思想、增加才干,并为创作出为新中国的历史作见证的文艺作品作准备。大家背起铺卷,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去。那时候是多么红火又多么艰辛的年代啊!
就我加快所及,当年在东北到农村和部队去的作家中,就有许多我熟悉的。例如周立波同志是在牡丹江的尚志县园宝区当区委书记;马加同志在佳木斯当区长;那位曾是陕北米脂县县委书记的魏德同志却到五林县当县委书记去了。还有井岩盾同志在白城子搞土改……在部队工作的有刘白羽同志、曲波同志、西虹同志、白刃同志周洁夫同志等。
我当然也报名下乡搞土改,但组织上没有让我去,却把我分配到中苏友协去编辑刊物《青年知识》(那时还没有成立文联、作协那样的团体,只好在友协那儿出刊物)。我虽然服从分配,但是心里老惦着下乡搞土改。于是我到东北局组织部找部长林枫同志,要求批准我下乡。他还是不同意我下乡,并且指出说:“今后的形势变了,是城市领导农村;我们的作家应该熟悉城市,熟悉工厂,熟悉工人阶级。现在已有不少作家到农村去了,你就到工厂去吧。听李立三同志说镜泊湖水力发电厂搞得不错,你到那里去吧。”
从此我到镜泊湖水力发电厂去当文化教员,后来也参加过城市贫民诉苦会,也曾和孟贵民同志去接收哈尔滨邮政局,并参加创立东北邮电总局。这两年我的工作调动很频繁,但是都围绕着城市的企业、工厂转悠。这大概是领导上有意叫我熟悉城市熟悉工厂而安排的吧。
那年代,作家都迅速选择自己的点下去工作,和工农兵结合蔚然成风,大家都不让时光流逝,生怕历史在自己眼前白白飞过。据我所知,周立波、马加等同志在农村工作之余,正酝酿反映伟大的土改运动的长篇巨著,刘白羽曲波等同志也在构思有关火热的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的作品。
中共东北局宣传部的领导同志早就把这一切情景瞅在眼里,认为召开一次文艺工作会议,给作家、艺术家们鼓鼓气,给他们创造一些创作条件是适时的,于是在1946年深秋召开了会议。
那次的会虽然很简朴,但是令人难忘的。因为在这火热的斗争中,大家的热情十分高涨,争先恐后地讲述他那个地区的尖锐斗争的复杂面和多彩的生活,抒发自己与群众共同工作和生活中所触发的灵感。周立波那《暴风骤雨》的构思提出来了,马加的《江山村十月》已动笔了,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已写完了……我听了心中纳闷,工厂情形和土改、解放战争都不一样——工厂内没有敌人,但不同的思想斗争都挺复杂的(可惜的是那个时候还未提出“人民内部矛盾”那个词)。
1951年在沈阳宿舍写作
“人家都写敌我矛盾,而我呢?”我心里在打鼓……
正是这时候,会议决定先办个综合性的文艺刊物。让作家艺术家有块用武之地。并且为不久成立东北文协作准备。会上,要我牵头和几位编辑同志主持这个刊物。于是《东北文艺》创刊号便于1946年12月和读者见面了。
办这个刊物的宗旨,是坚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方向。提倡作家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业绩以鼓舞和教育人民。那时的稿源是丰富的,因为大家都在现实生活中,写出来的作品比较扎实生动;大家那时思想也活跃,提出不少好见解。为本刊早期写稿的作者有:立波、赵树理、沫南、罗烽、公木、肖军、塞克、舒群、白朗、严文井、刘白羽、西虹、周洁夫、范政、史松北、张东川等;音乐家有:吕冀、丁洪、向隅、张棣昌、苏扬、陈紫、王一丁;美术家有:华君武、朱丹、铸夫、张仃、张望;翻译家有:金人、冯亦岱等许许多多的名家。
我实在不是个称职的编辑;三十年代在“左联”的时候虽然参加过《作家》《现实文学》的编辑工作,但只是看看搞子,并没有挑办刊物的大梁,所以缺少经验;而且一编刊物就不能到工厂中去。因此我在编了两期之后,取得领导同意便辞掉了这个工作。由白朗同志来主办这个刊物。
1947年2月,东北文协便告成立。可以说,《东北文艺》当时是起了团结文艺界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后来文协的成立起了催生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