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书写教育回顾
——课程标准之变迁

2014-02-11 03:44赖华强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写字时期

赖华强

现代汉字书写教育回顾
——课程标准之变迁

赖华强

(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纵观语文独立设科110年,反映在不同时期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汉字书写课程设置,分明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汉字书写教育。1929年以前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可归为传统汉字书写教育;1929年以后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可归为现代汉字书写教育。传统汉字书写教育优势不再,可能是导致现代汉字书写教育失败的关键。现代汉字书写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学习借鉴1929年以前的学校教育经验。

汉字书写教育;课程标准;传统汉字书写教育;现代汉字书写教育

汉字书写和书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字书写是特指以掌握汉字书写技能为目的的汉字学习,它是中小学语文课的特殊任务。汉字书法是特指汉字的书写艺术(传统的汉字书法是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它是一项以汉字书写为创作审美对象的艺术创造活动。二者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本文是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汉字书写这个概念的。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问题到了举国关注的地步。本文的研究结论或有助于这种关注。

一、反映在不同时期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汉字书写教育

我国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始于1903年(一说1902或1904年,因依据和算法不同)。依社会史发展,可将其分为解放前(1903—1949年)和解放后(1949年至现在)两段。据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解放前可分为国文教育、国语运动和国语国文并重三个时期,解放后可分为泛政治化、务本归真小发展、完全政治化、改革开放大发展和新课程实验等多个时期。

从清末第一个现代学制颁行到南京临时政府《中小学校令》实施,语文教育虽历经多次重大变故,课程名称也几经演变,但传统语文教育的改造仍未完成。

所谓“国文教育”主要是就当时语文教材仍普遍使用“文言体”而言。

1.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里的汉字书写教育

《奏定学堂章程》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系列文件的一部分。其中涉及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分别是《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和《中学堂章程》三个文件。

《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供七岁以上儿童入学,学制五年,开设“中国文字”课程,每周4个钟点。其写字教学安排是:“习字即以所授之字告以写法”。第一到第五学年要求相同。

《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高等小学供初等小学毕业者入学,学制四年,开设“中国文学”课程,每周8个钟点。其写字教学安排是:第一、二年习楷书;第三、四年习行书。

《中学堂章程》规定,普通中学堂供高等小学毕业者入学,学制五年,开设“中国文学”课程,五年分别为每周4、4、5、3、3个钟点。其写字教学安排是:第一、二年习楷书、行书;第三、四年习小篆。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 在我院收治的96例面神经炎病人,其中男性66例,女性30例,年龄在10-76岁之间。

2.1912 年《中小学校令》里的汉字书写教育

《中小学校令》为中华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育系统令(史称“壬子学制”)。其中涉及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分别是《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等五个文件。

《小学校令》及《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小学分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三年,开设“国文”课程。初等小学“国文”开设时间四年分别为每周10、12、14、14个学时。高等小学“国文”开设时间三年分别为每周10、8、8个学时。其写字教学的总体要求是“遇书写文字,务使端正,不宜潦草”。“书法所用字体,为楷书及行书”。

《中学校令》、《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四年,开设“国文“课程,四年分别为每周7、7、5、5个学时。其写字教学安排是:第一、二、三学年习楷书、行书;第四学年习行书、草书。

(二)1919—1928年国语运动时期

记录和反映这个时期学校语文课程的文件是《新学制小学国语科课程纲要》和《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有关汉字书写教育情况见下表(表1):

表1 1919—1929年国语运动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

(三)1929—1949年国语国文并重时期

这个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先后经过1932、1936、 1940和1948年多次修订。有关这个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情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逆转,值得高度注意(见下表2):

表2 1929—1949年国语国文并重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

(四)1949—1959年泛政治化时期

记录和反映这个时期学校语文课程的文件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有关汉字书写教育情况见下表(表3):

表3 1949—1959年泛政治化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

(五)1960—1966年务本归真小发展时期

记录和反映这个时期学校语文课程的文件主要是《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关汉字书写教育情况见下表(表4):

表4 1960—1966年务本归真小发展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

(六)1966—1976年完全政治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校语文教育处于不正常状态,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七)1978—200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最能代表和反映这个时期学校语文教育的文件,是经过试行修订以后于1992年正式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有关汉字书写教育情况见表5。

(八)新课程实验时期

记录和反映新课程实验时期学校语文教育情况的文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已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代替。但两相对照,2011年版有关写字教学要求并无重要变化(主要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增加了对“主动写字的愿望”、“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在教学建议和评价上提出了一些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而有关汉字书写教育经典知识内容未见增加),因而此处仍以实验稿为准。。有关汉字书写教育情况见表6。

表5 1978—2000年务本归真小发展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

表6 新课程实验时期的汉字书写教育

二、简单的分析

(一)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纵观语文独立设科110年反映在不同时期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汉字书写教育,可以鲜明地看到,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汉字书写教育,而1922、1929、1932、1936、1948和1956年都是些重要的时间节点。1922年新学制将初高中分开制定课程标准,高中不再设写字教学;1929年以前,小学和初中写字教学同读书、作文和说话作平行安排,而1932年以后至2000年,初中写字教学要求被置于作文教学之内(1956年置于文字教学),写字成为作文的附带要求;1929年初中写字教学提出“于课外行之”,汉字书写教育价值取向开始出现明显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大量实用性知识充斥教材并延续至今;1936年出现硬笔书写要求;1948年《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只字无涉写字教学要求;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写字教材“依据汉字字形结构加以编排”,变书写本位为识字本位,练习重心由技能转向知识;1956年至2000年,初中只有写字教学要求而无写字教学安排。其中1929和1948年是两个最重要的分水岭。

(二)1929年以前学校汉字书写教育的特点

1929年以前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总的特点是学习时间长,内容精专,用帖标准高,方法以练习为主,教学过程依据汉字书写内在的规定性,环环相扣,层层相因,十分有利于书写技能的形成,可称为“传统汉字书写教育”。拿学习时间来说,国文教育时期,从初等小学到中学(含高中),共有14年(清末)和11年(民初)两种学习年限,均有写字教学安排。国语运动和国语国文并重时期,小学修学年限一般为6年,初中一般为3年,共9年,均有写字教学安排。拿学习内容来说,有关“汉字源流”,“书法源流”,“用笔结体”,“历代名人书法赏鉴”,“清明元宋唐历代名人书法赏鉴”和“六朝汉魏名人碑帖鉴赏”等知识,涉及对汉字及其书写源流、特征的基本了解,是指导汉字书写教学最基本的知识,是无论哪个时期学习汉字书写的人都必须具备的,也是学习者对汉字及其书写产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基础。这个时期,这些教学内容虽然量少,但是系统、精粹,知识含金量高。就拿练习字体来说,虽然只有一个简单的“楷书”、“行书”、“小篆”、“草书”提示,但是,这些简单的术语牵连的是整个汉字书写源流的历史,不可谓不“博大精深”。综合考察上述26年两个时期的课程标准,最能代表和反映那个时期学校汉字书写教育课程设计水平的,是1922年分别由吴研因和叶绍钧(叶圣陶)执笔的《新学制小学国语科课程纲要》和《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

(三)1929年以后学校汉字书写教育的特点

而1929年以后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开始出现较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学习时间不足,内容空泛,教学要求主观随意,教学过程缺少来自汉字书写内部的规定性,极不利于汉字书写技能的形成,可称为“现代汉字书写教育”。拿学习时间来讲,1929年初中写字教学提出“于课外行之”,1948年《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只字无涉写字教学要求。自此以后,学校写字教学斗转直下退变为小学阶段的“特殊任务”,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初中只有写字教学要求而无写字教学安排。1956年大纲甚至在小学五六年级就不再作写字教学安排,提出“各科书面作业即书写练习”。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即告完成汉字书写教育任务,似无科学依据。初中既设写字要求,说明小学阶段的写字教育任务尚未完成。初中既设写字教学要求而又无写字教学安排,则明显是课程设置漏洞。再拿学习内容来讲,这个时期学校汉字书写教学,增加了许多关于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及汉字书写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诸如写字速度、写字兴趣、写字习惯、爱惜文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实用文与书面作业的行款格式、不写错别字等一系列要求,看似热闹,实则已经脱离写字教学实质。首先,上述新增知识主要表现为汉字识别与书写运用方面的实用性(程序性)知识,而少见或根本无涉汉字书写本体性(陈述性)知识,这是知识遴选上的重大不足,它必然影响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并最终影响这些程序性知识向书写技能的转化。就拿字体知识来说吧,1956年以后的课程标准,不再出现有关汉字书写字体方面的知识,反复出现的只有“铅笔”、“钢笔”、“毛笔”等书写工具名称和偶有现身的“描红”、“仿影”、“临帖”等习写方式名称。拿铅笔、钢笔、毛笔书写什么字体?似乎不言而喻地只有一个正楷;但即便如此,“楷体”“楷书”“正楷”“正书”这样的字眼也未在课程标准里出现。再说,写字教学属于技能训练,主要应确保足够的练习时间和正确的练习方法而不是相关知识教学;一味地增加知识教学,可能改变学习的类型或性质,变习得为主的学习为认知为主的学习。何况上述机械、零碎的程序性知识,大多属于汉字结构和书写动作分解等认知层面上的知识,尚不是书写技能本身;它们能否有效转换成书写技能,还有赖学生长期大量的书写练习实践。为什么现代学校汉字书写教育,要求越来越多而所获甚少?学习类型或性质的悄然改变,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说这些知识,多数已超出书写技能而泛化为一般书写文化要求。汉字书写教学应该包括诸如行款格式等汉字书写文化教学,但是其本意和重点是字体书写教学。1956年大纲(小学)将临写、抄写、听写和默写混为一谈,1956年以后的课程标准不再出现有关汉字书写字体方面的知识(概念),都说明这个时期的写字教学内容,去传统、去经典、去本体知识(非学术、非学科、空洞化)现象很严重,而1956年写字学习时间不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要求主观随意现象达到极致。但1963年大纲提出“识字和写字教学,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要继续进行”,1992年大纲出现“描红”、“仿影”、“临帖”等书写练习方式概念,这说明上述极端现象1963年有所遏制,1992年开始出现转机。

(四)造成现代汉字书写教育日渐边缘化的原因

造成现代汉字书写教育时间促狭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现代学校传统经典课程学习普遍遭遇的尴尬。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学校课程门类和学习内容简单地成正比例增加且偏向实用,经典课程学习时间和内容不断受到挤压。我国现代学校办学时间不长,课程设置经验不足,故1922年以前的汉字书写课程,尚保留了较多的旧时私塾、书院教育的痕迹,客观上成就了汉字书写教育;而随着教育的现代性日益增强,便出现了1929和1948年几次大的转折,学校汉字书写教学时间日蹙,汉字书写教育日渐边缘化,要求也越来越低。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需求的实用性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而博雅学习内容越来越少;解放儿童的呼声日高而强制儿童学习的内容日渐减少。此外,毛笔作为现代书写工具的式微,硬笔书写规则和教学知识的暂时缺位,以及由于历史变迁和教育变革带来的师资水平走低等等,都是导致这个时期学校汉字书写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五)一个教育史和课程论的视角

拿教育史和课程论的眼光来看,1929年以前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具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形式教育和学科课程①永恒主义教育主张从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选择永恒性内容作为基于共同人性的教育课程以培养人之为人的永恒不变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要素主义课程论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通过学校课程传给下一代,以使他们掌握社会所必需的“共同知识”和“共同价值”。形式教育则认为传授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官能或心灵的训练作用;人的官能或心灵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训练后得以增强并能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而具有特定学习顺序、内容、时数和期限要求的传统学科课程恰恰最能发挥这些优势,满足永恒主义、要素主义教育要求。传统学校教育课程大多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诸多特点,可归为传统教育范畴。虽然其教育的现代性不足,但是它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1929年以后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具有越来越多的自然主义、功利主义、实质教育和经验课程②自然主义教育主张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来安排课程且大部分学习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中进行。功利主义教育主张学校课程只教对个人未来完满生活准备有用的东西。实质教育也认为普通教育应该以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认为人的心灵出生时一无所有,等待经验产物去填充,应该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它们的思维训练作用。工业革命以来被称为“现代教育”的实用主义、进步主义或曰儿童中心教育、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走的就是这些路子,曾得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国永恒主义、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矫正。元素的渗透,可归为现代教育范畴。虽然其教育的现代性日趋完满,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很明显。传统汉字书写教育优势不再,是导致现代汉字书写教育失败的关键?难道我们也要高喊一声“回到基础”③20世纪60年代以突出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等科目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教育质量下降,各界因此呼吁“回到基础”,重新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开始于2001年,被认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实验,的确是个转折点。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隐身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有关汉字书写字体的字眼——“正楷”与“行楷”在新课程标准里华丽现身。类似“名家书法”、“汉字的优美”这样重量级的概念也赫然在目,显得格外耀眼。中小学学生写字标准即将出台,对“写字”教学要求作了进一步强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业已公布。未来学校汉字书写课程设置,应该在反思与总结的基础上,顺着2001年思路,学习借鉴1929年以前的学校教育经验往前走。

A Review of Modern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Changes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LAI Hua-qia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Over the past 110 years since Chinese was first established as an independent subject,the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through two major phases of development as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penmanship teaching approach changed over time.The year 1929 marked the 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and the start of Modern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failure to pass on the strength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may be a key factor underlying the lack of success in Modern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It concludes that the reform of Modern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should borrow experience from penmanship teaching in schools before 1929.

Chinese penmanship teaching;curriculum standard;traditional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modern Chinese penmanship education

G642.3

A

1007-5348(2014)11-0159-06

(责任编辑:薄言)

2014-10-06

赖华强(1957-),男,湖北荆门人,韶关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写字时期
我学写字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学写字
开心一刻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