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忠 帕提曼(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30)
馆舍建筑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特别是作为图书馆基础建设的馆舍,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该说,全国1 700余所高校,基本上都在新建和扩建自己的图书馆,具有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深圳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在近10年的历史中,先后新建、扩建图书馆的高校有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业学院、河西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这些新馆或豪华大气或精致典雅,成为学生学习、休闲的首要选择。一时间高校图书馆成了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促成高校图书馆大规模建设新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高校的学科、专业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图书馆作为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一方面必须努力加大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拓宽服务场所,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因而扩大馆舍就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其二,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促使其必须扩大图书馆的馆舍面积[1]。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一项要求就是生均图书馆面积必须达到2m2,这一硬性指标迫使各高校不得不重视图书馆馆舍建设,想方设法地筹措资金,新建、扩建图书馆,以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不管有多少原因,新建、扩建图书馆不仅有效地推进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而且满足了广大师生不断深化和多样的文献信息需求,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考察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积越来越大,外观各有特点。 为了满足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各高校在建设新馆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互相较劲,力争使自己的图书馆有实力、有特色,成为一流的高校图书馆。其突出地表现为面积大,外观新颖、壮观。
(2)布局、功能的多元化 在近年来的新馆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不断突破过去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改变办馆理念,拓宽服务范围,努力实现图书馆便捷、多元化的服务格局。在空间布局上,高校图书馆除了设有书库、阅览室外,还特意推出数字资源阅读区、影视欣赏室、项目工作室、教师研讨区、休闲阅读区等新型的服务空间。在服务功能上,高校图书馆突出文化装饰和自主阅读,强调图书馆的文化品位,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自由权利和享受空间。
(3)及时引进现代化的新技术 现代化新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各高校图书馆紧紧抓住新建馆舍这一良好机遇,及时引进各种现代化的服务技术。其中,引进最多的是图书馆工作管理系统、图书自助借还管理系统(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上网系统、门禁管理系统、阅览室座位管理系统、电子报刊阅读器等。这些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的引进,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4)高校图书馆人员积极参与规划新馆建设和购置设备、家具 过去,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家具、设备购置基本上是由学校的基建处和国资管理处负责,高校图书馆人员很少参与,以致造成建成的新馆缺陷很多,不能满足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需要。在近年来的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图书馆人员尤其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工程的论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项目规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家具和设备的购置中,更是由图书馆人员提出其规格、价格和数量,然后由有关部门按程序招标购置,从而保证了高校图书馆购置的家具、设备的质量,突出了实用性。
纵观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兴建新馆的历程,可以说形成了21世纪以来兴建新馆的高潮,这段时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辉煌时期。但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关系到如何更好地为教师、学生甚至社会读者进行服务。
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教育部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高校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不得不令学校领导认真考虑高校图书馆的新建和扩建问题。但是,在如何建新馆,建什么样的新馆问题上,作为学校和图书馆的领导考虑的却不是十分到位。尽管在新建、扩建图书馆之前,高校都要组织基建处、财务部门、图书馆等人员参观、考察国内已有的先进图书馆,但在考察过程中,每个单位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各不相同:财务部门更多地是考虑用最少的资金建设最完美的馆舍,基建处主要考虑的是图书馆的外观、工程主体的结构等,图书馆则要考虑空间使用的最大化和服务项目的合理布局等。有些高校在决定新建、扩建图书馆时往往较匆忙,留给图书馆人员考察、论证的时间非常有限。有些高校在新建、扩建图书馆时,前期论证工作根本就没有图书馆人员的参与,而是等到图书馆建好后,图书馆人员再根据已建新馆进行布局。所以,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往往是盲目行动、盲目建设,缺乏前期的科学论证,以致馆舍建好后发现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遗憾。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不单单促成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的扩大,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因为其中一项要求就是生均文献占有量和生均新书占有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为了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学校拨出专款购置文献。在高校图书馆文献数量显著增加的同时,文献类型也在不断地增多,纸质文献、电子文献、数据库、网络文献等应有尽有。但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是读者不再是单一的对文献或信息的需求,而是更直接、更深层次的对知识的需求。在当代知识爆炸和信息资源多元化的形势下,图书馆更大的责任是整合馆内已有的信息资源,将其有针对性地提供给读者。但在新馆资源布局和整合上,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其突出地表现在信息资源的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增加,但高校图书馆在如何整合、利用这些资源上没有很好的办法,使得各种文献之间互不关联,甚至严重重复。同一种文献既有纸质版的,也有电子版的,甚至电子版的文献还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种状况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服务效率的降低。
伴随着新馆建设的是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应该说,这些新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如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自助借还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等)。但新技术有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困境,引发高校图书馆的一些问题。例如,由于高校图书馆实行开架自助借还,借书和还书都是由读者自己完成的,尽管有图书馆员的指导,但还是由于设备的原因造成一些小事故(如校园卡扫不上、校园卡上的个人信息与本人不符、借书数量与实际不符等) ;有些读者将书架上的图书随意存放,造成图书的乱架;有些读者素质不高,随意在图书中乱画,甚至有撕扯、损坏图书的现象;有些读者没有掌握图书馆的检索技术、书架排列规律,以致在查找图书、借阅图书时困难重重;有些数据库和网络服务项目虽然很先进、实用,但由于高校图书馆对其宣传力度不够,对读者的培训不到位,从而导致其对读者的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给予政策和投入资金的大好形势,针对新馆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中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重新规划图书馆的发展蓝图,尽快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在新建、扩建馆舍时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建设新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不能将新馆建设和服务工作割裂开来,必须将二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将服务理念完整地融入到新馆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图书馆员要积极吸收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的研究理论,把先进的理论运用到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中;二是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去先进地区图书馆考察的工作,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图书馆在新馆建设、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中的先进经验,同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遗憾和不足,为本馆建设新馆提供支撑材料;三是高校图书馆要认真组织图书馆人员做好新馆建设前的论证工作。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不能一味地为了达到某项指标而匆匆决定,必须从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理念出发,从不断变化中的读者知识信息需求出发,认真研究、论证新馆的建设方案。既要考虑高校的办学方向、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也要考虑新馆的外观形象,还要考虑图书馆新技术的运用、新服务项目的出台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便性和实用性,考虑到图书馆综合服务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氛围。参与论证的人员当然既要包括学校领导、基建处和设计建设单位的人员,也要包括图书馆领导和专家。只有对新建图书馆进行充分而扎实的前期论证,才能保证建成后的新馆最大可能地达到预期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遗憾。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地表现在信息资源总量的大幅度增长和类型的不断增多上,但在其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复建设、互相割裂的现象。高校图书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读者使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不是从文献类型出发,而是从问题和学科专题出发,不管哪种类型,只要能给出读者需要的知识或问题答案即可。所以,高校图书馆要重视这一现象,在建设新馆时要认真考虑多类型资源的整合和使用的问题。笔者建议,高校图书馆可以将现在的以文献类型为对象划分的阅读区改变为以文献学科和主题为对象划分的阅读区。首先,高校图书馆要重新整合现有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在充分统计、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剔除电子文献之间、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之间的重复内容,重新购入不同内容的文献资源。其次,在文献布局上,取消现有的电子文献阅览室,在各书库设置若干个计算机、打印机,用来检索、阅读、打印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使读者更加方便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再次,对使用率比较低同时又有人使用、价格比较昂贵的文献,采用馆际互借和远程传递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减少费用的支出。
学习共享空间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为目标,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上,着力于运用先进的技术,通过高校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以及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参与创造的一个支持学生协同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社区和学习资源中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创造的目的[2]。学习共享空间是指在一个社会网络环境中整合所有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它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状态,识别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不只是学术能力的发展,而且其中非正式学习在学术发展上起着关键作用,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3]。学习共享空间以其更加强调自主式学习、更加注重协作化服务等特点受到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青睐,并不断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服务工作中。
建设学习共享空间既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服务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新馆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努力奋斗的目标。各高校图书馆可以从知识服务的角度,将学习共享空间的理论运用到新馆建设和服务工作中,将过去的被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动、全方位地提供知识服务(包括提供文献信息、写作培训、技能培训、特殊项目、职业设计、学习讨论等),使读者能够充分享受由学习共享空间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获得独立学习、研究的机会,促使读者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从国内已有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实践来看,既有由电子阅览室改建的,也有利用图书馆一整层楼建设的,还有以整栋大楼为对象建设的。各高校图书馆在实际建设时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建设学习共享空间,深化服务工作。
新的形势、环境、工作方法要求图书馆员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吸收、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下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一是图书馆馆员需继续巩固并熟练掌握传统的图书情报知识和工作技能(如文献分类、用户阅读分析、书库管理、参考咨询等)。二是图书馆员需积极学习运用于本馆的各种现代化技术和服务手段(如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自助借还系统的操作、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科技查新、远程传递、学科导航等)。三是图书馆员需学习涉及到读者培训的知识(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写作知识、音频与视频的操作知识等)。培训途径可以采取将读者送出去培训、图书馆自己组织培训和自学等方式。通过以上的措施,图书馆员可以具备复合型的知识,从而使其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新馆建设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氛围,因为文化氛围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的气质和形象,体现了图书馆的品味。如何营造高雅、舒适、方便、自由的阅读和休闲环境,是高校图书馆建设新馆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是注重图书馆外观的设计,突出文化品味。二是注意图书馆内部的文化装饰,可以根据空间布局和本馆的性质和历史,有选择地装饰一些有代表性的浮雕、图画。例如,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新馆二楼大厅装饰了大型的铜铸浮雕“中国各民族大团结”,两侧分别装饰了《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和《中国文献发展历史》的画卷,另外在馆内公共区域内悬挂了有代表性的油画和国画。三是在图书馆公共区域摆放花草、沙发、茶几等,设置能提供简单饮料、茶水和干果的休闲区,以突出图书馆的休闲功能。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除了精心规划新馆建设、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外,还要建立一套多渠道、科学的服务工作评价机制。评价组成员既包括学校分管领导、图书馆领导和图书情报专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代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新馆外观设计、图书馆建筑与服务合理布局、图书馆开设的服务项目与读者需求的一致性、图书馆服务效果等。评价方法可采取代表座谈、问卷调查、计量统计、专家评估等方法。高校图书馆通过科学的评价,寻求各方意见,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推进服务工作。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2013-10-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505/ 7463.html.
[2]李 瑛.学习共享空间:内涵、特征与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1-104.
[3]邹 凯,李 颖,蒋知义.学习共享空间的理念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