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及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

2014-02-11 18:26孙新彭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探求 2014年3期
关键词:德意志民族主义意大利

□孙新彭(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19世纪初期,在一些地方,比如英国和法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在现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土地上,民族国家还没有形成,存在着的是分裂封建邦国,社会处于落后状态并受着异族的压迫。从这时开始,意大利与德意志展开了以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后人也把它们称为民族复兴运动。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对于这些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发展进程以及它的遗产,特别是民族主义在后来的演化,对人类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民族复兴思潮,显然也从中受到启发。

一、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历史过程

意大利的土地上,曾经有过罗马帝国的辉煌,也闪耀过文艺复兴的光芒。但是18世纪晚期,当时的意大利还在奥地利统治之下,并为许多封建邦国所割据,在外国统治者与本国封建主义者的双重压迫下,经济与发展社会落后。在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中,已经产生了意大利独立与统一的思想。当时的“志同道合者社”的核心人物培·威里曾经写道:“如果我们还想作人的话,我们必须是意大利人,而不是伦巴底人、那不勒斯人、托斯卡纳人。”[1]但由于受统治者的压迫,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还不敢明确地在政治上提出独立与统一意大利的要求,只是要借助于发展意大利艺术、文学和科学来实现意大利人精神上的统一。

法国大革命后,受其影响,当时意大利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组成了共和派,开始思考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问题。但是,随后不久,意大利被拿破仑法国所占领。拿破仑法国占领意大利虽然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但作为占领者,法国统治者在意大利采取了严厉与掠夺式的统治。拿破仑的残酷统治,激起了意大利人反抗异族压迫的民族感情,不同邦国人的开始把自己视察为意大利人。赶走异族统治者,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成为意大利人的共同愿望。1807年由一些政治活动家领导成立了“烧炭党”。这是一个跨越意大利各邦国的政治组织,它以除暴君、争自由为口号,以推翻异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为目标。“烧炭党”的成立,标志着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开始。

拿破仑帝国垮台后,虽然法国统治者被赶出了意大利,但是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意大利的部分地区又直接或间接处于奥地利统治之下,西班牙波旁王朝恢复对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教皇统治罗马及其领地。只有撒丁王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烧炭党”人的组织下,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发展。1831年,中部3邦由“烧炭党”党人领导进行了革命,成立了“意大利联合省”政府。但这次革命在封建势力和奥地利政府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作为民族解放运动重要力量的“烧炭党”遭到残酷镇压。“烧炭党”基本上被瓦解。

继承“烧炭党”遗志的是马志尼的青年意大利党。作为前“烧炭党”党人,马志尼于1831年6月建立了主要由一部分前“烧炭党”及中小资产阶级以及手工业者、工人和农民组成的青年意大利党。该党的口号是“独立、统一、自由”,政治纲领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实现意大利统一,建立共和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在进行意大利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思想宣传的同时,展开了武装起义。但1833年至1834年三次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青年意大利党人遭到残酷迫害,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民族独立、统一与自由的旗帜。

19世纪40年代左右,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右翼,民族复兴自由派形成。自由派,主要由各邦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组成。与以马志尼为代表的民族复兴的民主派的政治纲领不同,自由派的政治纲领是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建立由各邦君主参加的意大利联邦。在民族复兴运动两派的斗争与合作中,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两派对意大利“民族意识”宣传与教育,更是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确立与增强。

1848—1849年的意大利革命,是一场波及全意大利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这场革命是由民主派与自由派联合领导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派别甚至在同派别内,对这一革命要达到的目的认识不同,在革命中,始终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统一力量,在外国势力与国内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击下革命归于失败。革命失败以后,民主派首领马志尼又先后发动了米兰暴动及一些暴动,但都失败了。它实际上宣布民主派所领导的革命的民族复兴运动的终结。而领导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任务,则主要以加富尔为代表的自由派来担当。加富尔在担任了撒丁王国的首相之后,实现了一系列符合撒丁王国实际的资本主义改革,比如,实行由自由贸易,发展工业,修建铁路,扩充军备,实行言论、出版、结社与集会自由,广纳各种人才。这些改革的实行,促进了撒丁王国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使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民族复兴的基地。而随着民主派力量的弱化,在它的内部产生了合作派,他们1857年在撒丁王国成立了“意大利民族协会”,开始与撒丁王国政府合作。原来民族派的代表人物加里波第也加入了进来。从根本上说,合作派与自由派的合作,符合意大利民族利益的需要,增强了民族复兴力量。

1859年,在自由派的主导下,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战争因法国的背叛而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奥地利仍然控制着威尼斯,王国的两个省尼斯和萨伏依割让给了法国,但是撒丁王国却得到了富裕的仑巴底地区并兼并了中部3邦国。它促进了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高涨。基于民族复兴运动的高涨,1860年合作派领袖加里波第,发动了解放南方的战争。他以“千人军”为基础,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解放了仍然被西班牙和封建主统治的意大利南方大部分地区。加里波第解放南方的战争要实现的目标是意大利民族统一,并不是要搞一场革命,因此在解放了南方之后,他没有按照马志尼等人的要求建立共和国,而是把南方的统治权力交与了撒丁王国。1861年2月,意大利第一届议会召开,正式宣布统一的君主立宪制的意大利王国成立,定都佛罗伦萨。3月,撒丁王国国王伊曼纽尔正式登基,成为意大利王国国王。意大利基本实现了民族独立与统一。

1866年,通过普鲁士、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意大利获得了威尼斯地区。1970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失去了法国支持的教皇国,10月被意大利王国政府军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所占领。1871年1月,意大利议会决定定都罗马,并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7月,伊曼纽尔携王室从佛罗伦萨迁居罗马,11月议会迁至罗马。至此,独立、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建立,也宣告了历时80余年、艰苦卓绝的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完成。

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完成,促进了当时意大利经济与社会发展,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意大利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有了很大发展,逐步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

二、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的过程

德意志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德意志神圣帝国,统治过欧洲的大片地区。但是,到了19世纪初期,德意志神圣帝国的名号还在,但是它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在德意志范围存在的只是林立的封建邦国,经济发展落后。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促进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启蒙学者所提倡的理性主义以及自由、平等与人权思想,对于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8世纪晚期的德意志文学的“狂飙突进”运动中,以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佛里德里西·席勒为代表的德意志作家,以天才的创作,歌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为结束德意志结束小邦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而呐喊,深刻地影响着德意志人的思想,奠定了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人的思想,一开始,知识分子几乎全部欢呼大革命。但是,四次反法联盟的战争,拿破仑打败了奥地利和普鲁士,1806年迫使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放弃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德意志帝国最终解体。1806年10月法军占领柏林。1807年,拿破仑与沙皇签订了“蒂尔西特和约”,普鲁士被迫承认和约。和约使普鲁士丢掉大片国土。拿破仑的占领,严重地伤害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感情,在德意志点燃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火焰。列宁说过:“蒂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屈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2]一批当时的政治家集中于普鲁士王国,在普鲁士进行了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出发点的改革。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的经济与国防的发展,使它成为当时原德意志王国中国力最强大的地区。特别是由洪堡主持的教育改革,更是提升了德意志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民族复兴的基地。同时。一些思想家也为民族复兴而进行呼喊。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作为当时德意志民族著名的思想家,在拿破仑占领柏林期间,不顾当时占领者可能的迫害,在柏林科学院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强调要用德意志民族的道德和教育来为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开辟道路,高举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的旗帜。他对德意志民族的强烈热爱和大无畏的勇气,鼓舞了德意志人民。

为反抗拿破仑帝国的压迫,德意志人民先后进行了多次起义,但都失败了。直至1814年,联合国际力量,普鲁士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但是,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在沙皇的操纵下所通过的德意志联邦条例,却仍然使德意志分裂为38个主权邦国。德意志民族受异族控制与经济落后的状况没有改变。在这种状况下,民族复兴运动进一步展开。1842年《莱茵报》的创刊,把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推向了新阶段。而李斯特和海涅等思想家和作家,则是统一自由运动中精神号角的吹奏者。他们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影响着统一自由运动的发展。“德意志兰,德意志兰,您高于一切!统一、法权、自由,为德意志祖国,让我们用心灵和双手,兄弟般地奋发努力!”[3]这是德意志著名诗人和学者霍夫曼·冯·法勒列斯本,在1841年创作的《德意志兰之歌》中发出的战斗号召。

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德意志消除了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而欧洲革命后,德意志的社会面貌有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当时的普鲁士,基本上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而随着资本主义力量在德意志土地上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呼声也不断高涨。1859年成立的德意志民族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族统一运动进入了新阶段。这是一个跨越各邦的组织,它以自由和统一为旗号推动德意志各邦的统一。

1862年,在成为普鲁士首相之后,奥托·冯·俾斯麦利用铁腕进行改革,使普鲁士的经济与军备力量不断发展。1864年,通过普鲁士和丹麦之间的战争,增强了普鲁士王国在德意志的地位。1866年通过普、奥战争,普鲁士打败了奥地利,解散了德意志联邦,在德意志北部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大部分德意志邦国并入这一联邦,并使奥地利独立出德意志,德意志实现了基本统一。1871年爆发了普法战争。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告终,剩下的4个邦国最后并入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1871年普鲁士国王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的民族国家正式建立。这标志着德意志民族复兴任务的基本完成。

德国的独立与统一,对于社会稳定以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都起了重要作用。统一之后,在不太长的时期里,德国的经济及教育与科学技术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1870年德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为13%,英国为32%,法国为10%,而到了1910年,其比重已变为英国占14%,法国占7%,德国则已经达到16%[4],德国成为欧洲的第一大工业国。

三、民族主义与意大利、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

民族主义,是产生于近代的一种思潮。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在西方知识界存在着许多的认识,比如,“我们应该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一种植根于广泛的历史、地理和语言或文化环境的情感,它的特征是一个群体对某种源于这些环境的传统的认同意识,这种传统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传统。”[5]“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的纽带,即一个群体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到他们都依附在一块特殊的土地上,他们都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和同甘共苦的历史。”[6]我们认为,所谓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建立在一块共同生活的土地上的人们的共同情感与利益诉求。

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是它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有着根本性关系。特别是对于意大利与德意志国家而言,它更是在以建立独立与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考察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的过程与经验,可以看到,民族主义是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基础。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民族主义,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上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为自己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而自豪(意大利人为大罗马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而骄傲,德意志人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就而荣耀),赞扬与歌颂自己的民族精神(意大利人强调自己民族勇敢、进取与坚忍的民族精神,德意志人强调自己的道德、理性与守贞和坚强的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团结一致并甘愿牺牲。正是这些民族主义的内容,使意大利与德意志人不分阶级与阶层地团结在一起,为民族的独立与统一而奋斗。

但是,考察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同样能够看到,它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与民族统一,它在本质上是民族主义运动,而不是民主运动,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清除。而民族主义作为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为目标的社会思潮,当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发生变种。可以明显地看到,意大利在实现统一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开始领土扩张,德意志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说全部的原因都在于民族主义的异化,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封建专制残余的统治阶级把在民族复兴运动中形成的民族主义进行扭曲,并作为煽动民族狂热、进行民族扩张与民族侵略的工具,应该说这是重要原因。而一战后在意大利形成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形成的纳粹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思想的简称),作为民族主义的恶劣变种,都可以看作专制主义统治者对民族主义的利用。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以古罗马的权杖作为象征,以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利益作为最高目的,强调领袖的作用,以暴力专制作为手段。而纳粹主义,更是把民族主义变种为种族主义,强调雅利安人的种族优越性,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屠杀,强调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利益至上并要统治世界,强调领袖独裁,并进行暴力专政。意、德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思想基础,它给世界与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所造成的伤害,必须为全世界人民和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所牢记。

四、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被列强所侵略和欺凌,实现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就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目标。19世纪末,振兴中华的口号由孙中山喊出。由此开始,学者们就开始讨论如何振兴民族问题。而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也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学习研究借鉴对象。1903年,梁启超在广智书局出版了《意大利建国三杰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特别是1928年底“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也就激起了知识与学术界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关注。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步骤全面加快,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界与学术界的民族主义激情被全面激发出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也就成为当时最响亮的口号。1932年5月,张君劢在北平创办了《再生》杂志,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其“创办启事”称:该刊定名为“再生”,“根据历史之教训,他方面博征世界之通例,提出另一新方案,以为惟循此途可致中华民族于复生”。许多学者都参与到了民族复兴的讨论中。这个时期,出版了很多研究与介绍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的著作,比如,1930年上海东南书店出版了余楠秋写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小史》,1932年神州国光社出版了张君劢翻译的《菲希德对德意志国民演讲》,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吴敬恆、蔡元培主编的《意大利现代史》和余祥森编写的《德意志文学史》,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吴绳海编的《意大利史》,等等。学者也大量地发表了介绍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的文章,比如顾鳞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德国三大哲人处国难时之态度》,张君劢在《再生》杂志上发表的《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之复兴》,特别是一些学者对《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进行了介绍与赞扬。这些著作和文章,对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民族复兴运动中所表现的自强不息、勇敢奋斗、民族团结的民族主义精神的研究与介绍,以及对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所产生的作用的研究与介绍,都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民族复兴思潮的宣传与传播对后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作用。

这个时期,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国民党政府也扛起了民族复兴的大旗,搞起了民族复兴运动,试图以此巩固统治与实现救国。自1932年起,蒋介石在许多演讲和讲话中都把民族复兴作为口号和主要内容,并在1934年把这些演讲与讲话汇编成集以《民族复兴之要道》之名出版。许多国民党政要也都发表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旨的讲话与文章,如李宗仁发表了《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的文章。在蒋介石的鼓动与支持下,1932年初,以一部分黄埔学生为主体,成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社,蒋介石亲任社长。复兴社的宗旨是“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和精神,加强民族的信心,收复失地,抵抗侵略我们的日本帝国主义。”[7]而蒋介石为复兴社确定的纲领是“驱逐倭寇,复兴中华,平均地权,完成革命。”[8]复兴社成立后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民族复兴运动的组织与宣传和掌握青年,并参与和主导了蒋介石在全国开展的新生活运动,而“新生活运动,是一个以道德的复活,求民族复兴的运动。”[9]蒋介石政府倡导的民族复兴运动,一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作用。而蒋介石发动并由复兴社和CC派所主导的民族复兴运动,其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学习意大利与德国的影子。这个时期国民党政府多次派高官去意大利和德国考察,复兴社成立后也专门派人去意大利和德国进行考察,都有学习与借鉴的意思。至于考察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尚不得知,但是这个时期中意、中德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却是事实。意大利派空军支援团来中国帮助训练空军,德国派来了军事顾问,都是证明。

但是,这个时期的意大利与德国,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民族主义已经演化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在20年代掌握了国家政权,德国纳粹主义者在1933年掌握了国家政权。因此蒋介石政府所学习的主要已经不是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经验,而是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因此,蒋介石政府的民族复兴运动与进行法西斯蒂(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德国纳粹主义的统称)的宣传相呼应,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现实景象。从复兴社骨干分子的回忆可以看到,当时蒋介石在心理上与背地里是想在中国搞法西斯蒂的[10],1935年在一次对复兴社成员的演讲中,他曾经说:“在中国现阶段的紧急形势下,法西斯主义是最适合的一种奇妙的药方,而且是能够救中国的唯一思想”[11]。由是,复兴社组织的中国文化学会和创办与控制的《中国日报》、《中国革命》、《青年与战争》、《前途》、《老实话》等报纸与刊物,建立的拔提书店、前途书店、文化书店,CC派所建立的中国建设学会及所控制的《社会主义月刊》、《复兴月刊》等刊物,在进行民族复兴的思想宣传与鼓动的同时,把研究与介绍法西斯蒂作为主要内容。国民党体制内的许多学者和理论家都参与了对法西斯蒂的研究与讨论。比如复兴社的骨干分子大学教授刘炳藜,就是法西斯蒂研究的重要组织与参与者。更有一些人物,强调要把法西斯蒂与三民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民族复兴的思想工具。比如,陈秋云在《前途》杂志第二卷中第一号发表的“法西斯蒂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明确说:“吾国今后救亡图存之策,唯有实行‘三民主义’法西斯蒂。”徐渊在《社会主义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法西斯蒂与三民主义”一文中也说道:“要中国得救,便需实行三民主义,要实行三民主义尤非采用法西斯蒂的精神不可!”而在当时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限制民主、压制自由、恢复旧道统的独裁统治,运用CC派的中统与复兴社特务处搞特务政治,到处都笼罩着法西斯蒂的阴影。

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极少使用“民族复兴”概念,而使用“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概念(查《毛泽东选集》四卷可以看到,毛泽东从未使用过民族复兴这个概念,而是使用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概念),并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就是正确地看到了蒋介石政府在民族复兴的大旗下,要通过学习意大利与德国的法西斯蒂,实现专制独裁目的本质。

[1](苏)波尔什涅夫等.新编近代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26.

[2]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6.

[3]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65.

[4]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2.

[5](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767.

[6](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12.

[7]乔家才.浩然集:戴笠史事汇编(一)[M].台北: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81.41.

[8][10]文闻编.我所知道的复兴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3.

[9]总裁嘉言类编[M].南京:正中书局,1946.130.

[11](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的流产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54.

猜你喜欢
德意志民族主义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