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状况和推进路径简析

2014-02-11 17:33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江苏江苏省

拾 翠

(江苏省地方统计调查局,江苏 南京 221008)

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邓小平同志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是中国东部发达省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江苏在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2012年,江苏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此开启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六个注重”中殷切期望“江苏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发出关于实施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江苏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由此开始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

一、江苏农业现代化与整体现代化的关系

(一)农业现代化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江苏农业份额占GDP总量不足7%,农业现代化却被列入八项工程,其必然性是由农业自身的特性及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如果将整个国民经济比作一个陀螺,那么农业就是居于最下方的圆珠,其体积虽最小,但支撑着整体陀螺,是陀螺得以顺利旋转的基础和前提。江苏人多地少,南北差异大,“三农”问题在苏北仍然较为突出。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江苏“两个率先”进程就会受到影响。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全省7800万人的吃饭问题、900万务农劳动力的增收问题,直接关系到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江苏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是提供了强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提高,江苏粮食生产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5.7%的粮食。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实现粮食自给,农业现代化起了关键作用;二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近年来江苏大批农村劳动力由一产转向二三产业。2012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共有877万农民外出打工,其中二产占54%;三产占38%。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推进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是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使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品种日益丰富,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还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而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指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目前江苏省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期,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并结合省情,江苏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了“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并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为农业和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三农”发展。

(三)必须坚持优先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抢抓机遇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战略选择。基于农业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江苏必须坚持优先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农业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强化农业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中的促进作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差距,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江苏省委省政府基于此前瞻性认识,早在2009年就着手研究制定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江苏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并着重推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由此展开了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实践。

二、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江苏省整体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已历经4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奋进,农业基本现代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工业文明大发展,鱼米之乡今犹在。江苏人正在省委省政府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倍加奋发作为,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一)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农业产出效益提高

江苏省各级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提升。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3418.3亿元,可比增幅4.6%;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亩产达421公斤,创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12202元,比上年增加1397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1%;高效农业面积达到97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14.1%。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新方向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011年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3%1因实际测算工作下半年才能完成,故201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用2011年数据替代,以后均顺延一年。,位列全国第一。有效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扩大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将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2012年江苏省农村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4.9%,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三)推动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到2012年底,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5万个,成员91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4万个、300.4万户。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全省已建成3693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净资产总额447亿元,量化净资产总额395亿元,成员总数达512万人。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全省已建成54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110万户,入股土地面积350万亩。

目前,江苏省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3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38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二,雨润、维维等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2012年44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3.1万户,同比增长102%,销售总额达4955.2亿元,同比增长25.9%,利润总额达152.6亿元,同比增长10.2%,创汇28.5亿美元,同比增长9.2%。

(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2012年江苏省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灌排泵站49428座,修建防渗渠道6322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137万亩,全省列入国家支持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已达到69个,基本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2012年,江苏省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77.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76.0%、高标准农田比重44.9%,农村水利的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全省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增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江苏省围绕建设绿色江苏的总体目标,将植树造林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有机结合,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长远利益,实施了江河湖海防护林建设、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持续利用。2012年江苏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2.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达2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面积比重达75.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支持农业发展

2012年,省财政积极落实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2012年财政支农资金增幅比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14.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为1.1。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25.5万低收入农户受益。

三、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一)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就其内涵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中介组织为桥梁,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但目前小规模化、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方式仍占据江苏省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一家一户 的经营规模本来就小,再把有限的土地分散种植家庭必需的粮食、棉花、蔬菜等,使得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难以在当地形成进行加工、储藏、运销的必要规模。而且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强,也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提高缓慢,农产品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

目前,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已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需求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需求扩展。但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服务手段简陋等原因,现有的服务主体发展相对滞后,在产前农资、产中常规技术提供方面服务较多,而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农业资金投入少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及资金的逐利性,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意把资金投放在周转慢、效益低、风险大的农业领域。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由于缺少有效抵押品和担保人,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借到钱,再加上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贷款机制不健全,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往往不被重视。资金短缺已成为江苏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土地资源紧张

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对土地规模的要求比较高,而农户手中的土地却难以向种地能手及相应的农业项目集中,难以实现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用地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农业项目因找不到适宜地块而得不到落实,一批高效农业项目因土地流转难到位,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严重影响了投入主体的积极性。

四、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一)探索建立合理高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

江苏省农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过低问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建立在一定规模经营基础之上的。目前的土地流转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机制距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让转出农民在保证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分享高效农业经营成果方面还存在不足。政府应支持农户在依法、自愿和补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鼓励、扶持农民转移就业和采用多种方式发展非农产业,通过农村城市化,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承包的土地以有偿的方式自愿转让给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组织。

(二)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农业是基础产业、弱质产业,既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内在发展活力,也需要加强扶持,特别是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构建多层次农业金融支撑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业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功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外商投资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三)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技服务体系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的原则,严格界定和合理划分公益性职能,综合设置乡镇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承担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等农技推广与服务职能。二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承担非公益性职能的人员、企业和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创办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实体,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突破村级薄弱环节,要通过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发展村级服务组织,壮大其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以及机构履行职能所必需的工作经费,要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对其他类型的农业服务也应适当安排由财政资金补助。

猜你喜欢
工业化江苏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数读江苏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