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万明 周蓉 姚婷 刘敏 冯会芳
四川省成都市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 610051
·科研专栏·
肥胖与非肥胖初发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高原 万明 周蓉 姚婷 刘敏 冯会芳
四川省成都市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 610051
目的探讨评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及非肥胖人群大血管病变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住院的106例初发2型糖尿病按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分为非肥胖组(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0 kg/m2),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颈动脉内膜面厚度(IMT),并分别对非肥胖组及肥胖组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肥胖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尿微量白蛋白、HDL—C、TG、TC、LDL—C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非肥胖组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病程、空腹血糖、BMI及吸烟史,肥胖组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HbA1c、HDL-C、LDL-C、收缩压、舒张压,提示在糖尿病人群中根据BMI进行初筛,并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治疗,将有助于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及进展,减少糖尿病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
2型糖尿病;肥胖症;体重指数(BM I)颈动脉彩超;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运动量减少,肥胖发病率日趋增加且愈发低龄化,成为全球流行病,其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医学界把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称为“死亡四重奏”[1]。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危害在于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而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上升这些危险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中,BMI提供了在人群水平超重和肥胖的衡量标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在不同个体某一BMI水平并不总是意味着相同的肥胖水平,应该综合患者自身,个体化、针对性治疗,将有助于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及进展。为探讨评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及非肥胖人群大血管病变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住院的106例初发2型糖尿病按体重指数,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即临床症状+随机静脉血浆血糖≥11.1mmol/L。或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 mmol/L。或OGTT试验2 h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以上需另1 d再次证实[2]。其中,男性61例,女性45例,年龄31~76岁,平均46±2.2岁,病程1 d~1年,平均3月±1.6月,不伴有严重心肺肾器质性疾病,无急性感染及应激状态.入院前未使用降糖药物,未使用胰岛素。既往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激素、降脂药物等影响糖代谢及脂代谢药物,并排除药物性,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1.2 分组和观察指标
按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0 kg/m2)。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颈动脉彩超内膜面厚度(IMT)有无斑块、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t检验。
106例初发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无自觉症状,多为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其中肥胖组人数23人。肥胖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IMT、尿微量白蛋白、HDL—C、TG、TC、LDL—C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胖组收缩压、舒张压较非肥胖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1),见表1。
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相
关,多见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而大血管病变起病更隐匿,危害更大。据国外资料统计80%的T2DM患者直接死于大血管并发症[5]。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血脂、血压异常。血糖、血脂异常与血管病变直接有关。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纪相对较轻,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尽早明确血管病变发生,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对延缓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肥胖逐渐成为一社会问题。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汇总分析了BMI与相关疾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BMI超过24 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BMI18.5~23.9 kg/m2)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5个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3]。BMI超过28 kg/m2的肥胖人群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标准者的3.5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性约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危险约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以上[4]。
血管病变,早期为脂质的沉积,血管不光滑,米粒样突起,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融合,扩大,最后形成斑块,再进一步造成血管狭窄,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粘附,并易造成血栓形成[6]。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较为精确地提供动脉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Nossen J等人认为:颈动脉内膜面厚度(IMT)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0%,特异性为75%[7]。因此用斑块来评价冠心病更加合理。发现初发糖尿病早期患者多为血管病变内膜面增厚,而高龄,危险因素多的患者多合并斑块形成。临床上,往往IMT增厚先于斑块形成,从而获得信息更早。其次在评估药品疗效时IMT比较敏感,因为斑块尤其是钙化的硬斑块的退化或缩小要比IMT变薄困难得多。颈动脉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颈动脉内膜面(IMT)增厚、内膜面不光滑;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其典型标志[8];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表现为颈动脉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大脑缺血性改变。
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重要预报因素,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是胰岛素抵抗的后果。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脂代谢紊乱的中心环节,它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机制与其他疾病发生关系。其血脂异常的特征性表现为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这些改变均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该研究显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TG、HDL—C、LDL—C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综上所述,非肥胖组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病程、FPG、BMI及吸烟史,肥胖组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HbA1c、HDL-C、LDL-C、BMI、收缩压、舒张压,提示在糖尿病人群中根据BMI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治疗,将有助于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及进展,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
表1 肥胖组和非肥胖两组间不同数据的指标比较(±s)
临床资料肥胖组(n=23)非肥胖组(n=83)P值性别(男/女,例)年龄(岁)吸烟人数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动脉内膜面厚度14/9 56.2±8.2 18 130±10 76±10 10.3±2.5 15.4±2.1 8.9±1.91 48±12 6.57±0.35 2.68±0.15 1.89±0.14 3.29±0.32 1.2±0.6 39/44 47±9.5 29 120±10 70±10 11.3±1.6 15.8±2.5 7.8±2.11 21+9 5.21±0.32 1.79±0.31 1.32±0.07 2.16+0.43 0.8+0.4<0.01<0.01>0.05>0.05>0.05<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711-715.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2-833.
[3]杨文英,邢小燕.肥胖和代谢综合征[J].新医学,2002,33(4):197.
[4]陈家仑,宁光,潘长玉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11: 1214-1283.
[4]李玲,周英,俞杉.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9):564-565.
[5]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预防与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
[6]万里凯,张琴,杨苏萍,等.18~35岁年轻人体质量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内科,2008,3(1):l4-l5.
[7]薛竞宜,杜国庆,李秋波.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4-5.
[8]杨文,刘志发.肥胖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24(1):l6-l8.
R587.1
A
1672-4062(2014)10(b)-0016-02
2014-07-15)
高原(1981-),男,四川成都人,本科,中级职称,主要从事糖尿病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