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

2014-02-10 08:21胡严发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想象文本课文

胡严发

还原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透过语言文字,把文章还原成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生态内容,从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还原,让阅读教学更有效?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一己之见。

一、学习新课标,“思想”还原,引领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维,去投入情感,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思、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其精神,获取“思想”上还原的信息,引领课堂阅读教学,才能为实施阅读教学的还原夯实基础。

二、深入钻研文本,准确定位,导航还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上一节高效课,就需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准备些什么?最重要的当然是教学资源——教科书了。教师钻研、理解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将课文了然于胸,吃透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找准关键点,从每个专题的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提示入手,挖掘训练要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对于六年级教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教师只有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旨意,在阅读还原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方向。

三、开放激活,高效课堂,多维还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老师不仅是课程开发者、教学活动设计者、主持人,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倾听者、激发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阅读教学实施还原,绽放异彩获得高效?

1.以读为本还原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听、说、读、写实践,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既能让人自然地理解其义,又能自然地再现、还原其境。读和听都是对知识的吸收、储存,但读获得的信息比听更广泛、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书时眼、耳、脑等多器官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启迪想象。读是理解、想象的基础。只有切实加强“读”的训练,优化阅读教学,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为此,必须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验文中反映的生活、表达的感情及蕴涵的美;依据语言学习的规律,重点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并科学地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逐步提高。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读”,学会读中感悟、求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课文认识的程度,明确目的,采用相应读法,在进程中把握阅读时机。如初读,要让学生都读好。只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自读课文,通过初步的整体阅读,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印象,才能为进一步凭借课文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打好基础。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的阅读,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思结合、读议结合,做到读中有问,读中能悟。特别是重点段落、语句,要反复读,读了思,思再读,才能入情入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景物、场面等,使其在头脑中活起来,促进生态还原。

2.借助移情还原

移情,即读者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阅读对象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感情。文章不仅是生活的写照,更是情感的表

达。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去读课文,去体验作者情感。如,教学《游子吟》时,让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文中诗人对母亲的爱融合起来,从而体验

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学《十里長街送总理》时,就引导学生将自己曾经失去亲人那种悲痛的情感注入阅读中去,和作者一起悲在其中,爱在其中。

3.激发想象还原

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发挥他们的想象,潜心体悟,细细品味,把抽象的词语所描绘或表示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

加工改造,激发学生想象,还原出语句的意象。因此,语句中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鲜活起来,阅读教学便呈现动态变化,出现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转换”想象。就是引导学生将文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促进学生的体验。如《少年闰土》第一节,教学时让学生初步阅读,感知之后,教师激发、引导学生想象——你们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要求学生闭上眼

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一节,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置身于这段文字描述的情境,体验到天空的辽阔,夜晚的恬静,沙地的美丽,猹的伶俐,少年的机灵勇敢,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头脑中永久地留下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少年刺猹的画面。

“补白”想象。即引导学生将文中虽然没有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教材中常留下许多情节空白,教师要充分利用、挖掘这一特点,奇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浮想联翩地进行“补白”。

如,教学《伯牙绝弦》做如下激发、引导:

师:“伯牙善鼓琴”,一定不只志在“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向钟子期诉说了哪些动人的情景呢?

生:有“鸟语花香”“霜叶满天”“春雨绵绵”……还有蓝天,白云,绿草,红花,小桥,人家……

这一幅幅斑斓的画面,从文字上引发,在脑海中描绘,学生有了“另一只眼睛”。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

接着,教师深入激发,引导学生把想象化作语言表达出来:

师:孩子们,让我们跨越时空来演绎这对“知音”的美好佳话。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生: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就是……

生:“知音!”

这种让阅读“还原”的教学过程,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开掘了文本潜在的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原生态中走了几个来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4.表演还原

在阅读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利用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将表演引入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情感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再现的特长。文中具有许多有较强表演性体裁的内容。依据文本内容,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跳一跳”,效果比什么都好。如,教学《搭石》时,在教室里画出一条浅浅的河道。按一定的间距在河道里横摆几块砖石作为搭石,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的四幅场景,演一演上点年岁的人换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通过表演,还原生活,再现生活;让学生走进文中描述的情境,体会对搭石的感受及乡民像搭石一样朴素的情感。

阅读教学还可运用课文插图、录像、多媒体等途徑,再现、还原文本中描述的情境,缩短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情境的距离,而各种途径的运用又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生态还原,才能让课堂阅读教学“活”起来,取得更多实效,进而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内涵,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想象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