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含
【摘要】一词多义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互相联系的意义。本文专门进行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也就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借代等相关理论,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生成机制进行剖析。
【关键词】一词多义 原型范畴 隐喻 源域 目标域
【Abstract】Polysemy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English which refers to a single word with two or more sense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specialized in the cognitive study on English polysemy.That is,to conduct a study of polysemic words from a cognitive view withi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ategories and prototypes,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fi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polysemy.This paper holds that polysemy in English is the enlargement of categorization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conceptual mode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metaphor mappings.
【Key words】polysemy; categories and prototypes; conceptual metaphor;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一个承载两种及两种以上意义的词叫做一词多义。如果一个词只有一个意义,人的大脑要记住这么多意义的每一个词形,是比较难以做到的。于是人们采用赋予原有词形更多词义的方法来指称新出现的事物。于是一词多义现象就产生了。一词多义已经被语言学家研究多年。
一、原型范畴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
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理论。在这个基础上,Lobov, Rosch, Lakoff等人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的义项构成该词的语义范畴。各义项在语义范畴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其中心义项即为原型义项。语义范畴就是围绕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的。人们认识一个词时, 往往是从其原型义项开始的。同一语义范畴中的所有义项成员之间具有纵横交错、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 即所有成员具有部分相同属性, 形成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被应用到一词多义现象中。一个词有原始意义,即原型意象,虽然词的其他派生意义有所不同,但这些派生意义与原始意义相互联系,且能被同一个单词表示。这样,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形成了一张网,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范畴。我们可以以jump为例来解释。
1.The children were jumping up and down with excitement.
2.Can you jump that gate?
3.He jumped his feet when they called his name.
4.Sales jumped from $2.7billion to $3.5billion.
5.You seem to have jumped several steps in the argument.
在句子1中,jump意思是“to move quickly off the ground or away from a surface by pushing yourself with your legs and feet”,也就是这个词的典型的核心意义,也就是原型意象,原始意义,它被赋予了特征(a)“move off”(b)“to ground”,jump在这个句子中的意义显然不与其在其他句子中的意义所共享。在句2中,jump有特征(a),但特征(b)有了一些变化。它不仅保持“to ground”的意义, 还有“pass over something”的意思。在句3中,jump仍然保持特征(a),但几乎没有特征(b)了。在句4中,jump不仅包括特征(a),还经历了一个隐喻性的变化,即从空间范畴投射到了数字范畴。在句5中,jump不仅仅保留了部分(a)的特征,还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变化。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义是从原型意义拓展来的。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当一个词的基本义项从它所在的已知的、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新的、抽象的认知域的时候, 就产生了新的义项。Lakoff提出两个术语:源域和目标域。作为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根据他的观点,隐喻可以用图这样表示:概念投射
图一:概念隐喻
我们可以清楚的的看到,Lakoff和Johnson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比如:
They were asked to taste the tone of the music.
这个句子基于“TONE IS FOOD”的隐喻,目标域TONE是根据源域FOOD概念化而来的。抽象的经验通常根据具体的经验描述出来。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可以被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X is Y”,其中X是目标域,Y是源域。
有很多英语词汇的拓展意义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模式延伸出来的。以hammer为例,它的原始意义“hit with tool”能作为其他拓展意义的源头。
1.I could hear somebody hammering next door.
2.He hammered the ball into the net.
3.Our team was hammered 5-1.(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9:919)
在上面的例子中,只有在句1中,hammer保留了它的核心原始意义,其他的意义都通过隐喻,从源域投射到了目标域。比如在句3中,源域是“hit with tool”,而目标域是“to defeat somebody easily”。这就导致了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样的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研究对我们理解、记忆和使用单个词的不同意义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