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会 许桂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之初,学生会感觉相对吃力些,但一旦进入到数学的美妙世界中,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自己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解决数学问题也会得心应手。小学数学是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而小学数学知识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数学殿堂。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生活兴趣在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数学思维模式,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模式。荷兰数学家费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由此可知,把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小学数学阶段最快捷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设计生活语言
小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是不善掩饰的、容易外露的,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往往表现在脸上,这样就使老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随时调整课堂。对于幽默风趣和知识渊博的老师,他们总是特别欢迎,对于熟悉的或俏皮的语言他们的记忆也会相对深刻些。鉴于此,数学老师在课堂可以运用合适的生活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有些数学语言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如合数、质数、质因数等,这时老师可使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数学概念。如对于合数、质数和质因数的学习,课本上对它们的定义分别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的数是合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这几个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师讲起来拗口,学生学起来迷糊。老师在教授这3个概念时,可以先出示一个老师准备的一个小学生的剪影,告诉同学们他的乘法口诀学的特别好,想和同学们进行比赛,问学生:“你们敢吗?”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数让学生说出他们由哪些数相乘得到的,如2、3、4、6、9、16等,引导学生彻底剖析每一个乘数,直到每个数都用到1的乘法口诀,然后在数的后面写出他们乘数,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所得乘数,会发现有的只有两个乘数,有的确有三个或更多,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哪些是合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质因数了,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课堂既有互动又可达到教学目的,还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这么好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数学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枯燥、难学的,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性。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是很多的,老师要注意筛选,筛选出的素材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学数学,又要有让学生能学到数学知识。如传授除法时,上课前老师可先调查学生熟悉的商店,选择商店中学生常买的几种商品作为上课的素材。课堂开始,老师问同学最近买了什么文具,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铅笔、橡皮、作业本、水笔等,老师根据商店价格提问:“上周这家商店卖水笔共卖了57元钱,3元一支,大家能算出这家商店共卖了多少支水笔吗?”老师选出会算的一位同学进行列式计算,然后让他给同学们讲解计算方法,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其他文具的出售情况,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熟悉了除法的运算方式,也体验了数学的实用性,还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营造生活情景
对于周围的世界,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老师在课堂可利用学生的这种精神来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相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更熟悉家周围的环境,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学时可融入他们的生活环境,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他们会更有亲切感,也更愿意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在逼真的生活环境中,学生能很迅速的展开思维,对老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会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和解决,同时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如在学习概率时,老师可把学生熟悉的抽签游戏搬到课堂上,先准备8张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纸条,随机选出一位同学在其中一张纸条上写上“表演节目”,其他纸条空白,再让一位同学把这些纸条揉成一团,混乱后再选出8位同学上台抽签,每一位同学抽签前老师都问一句:“你认为你抽到‘表演节目纸条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就会在心中计算可能性,然后告诉老师计算过程和结果,知道抽到“表演节目”纸条,等抽到的同学表演后老师再带领同学们学习概率知识,这是他们基本上已了解了概率,老师在讲解时就會简单的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解决生活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计划的生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合理。小学生还处在爱玩的年龄阶段,相对于在课堂上老老实实的坐在座位上听课,他们更愿意跑跑跳跳,更愿意用行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老师在教学结束后,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来解决,也可以布置相关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这样老师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不完成作业,因为他们在玩闹之中就可以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明目张胆”地在父母面前“玩”,父母还会夸他们爱学习,学生当然愿意去做了。如字学习统计后,老师可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做3件事,烧水、洗衣服和拖地,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少,是怎么安排这3件事的?回家后,学生就可以一边帮助妈妈做家务,一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开动自己的智慧,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做完3件事,回到学校后学生也会积极地讨论,自然而然地带动下节课的学习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课堂上结合生活进行教学,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设计生活语言、捕捉生活素材、营造生活情景,在巩固数学知识时,也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小学生是很敏感的群体,只要老师用心传授数学知识,他们就会爱上老师和数学,在生活中也就会自然而然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技能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继德,沈艳琳.让生活走进数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
[2]徐晓华.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05).
[3]沈梓建.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N].学知报,2010.
[4]鲁淑霞.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探究[J].资治文摘,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