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珍,王利华,邬国平,谭丽娟,陈小明,巢及安,黄波
(高安市瑞州医院,江西高安330800)
染色体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恶性体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雷文珍,王利华,邬国平,谭丽娟,陈小明,巢及安,黄波
(高安市瑞州医院,江西高安330800)
目的探讨染色体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恶性体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直接法检测积液染色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积液肿瘤标志物。结果①恶性积液:染色体阳性率56.8%,各项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0%~27%;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81%;染色体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率94.6%。②良性积液:染色体阳性率0.56%,各项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0%。结论积液肿瘤标志物与染色体联合检测对良、恶性积液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指引我们寻找原发癌灶。
体腔积液;良性;恶性;染色体;肿瘤标志物
体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良性积液和恶性积液两大类。找到癌细胞是诊断恶性积液的金标准,但因积液量多、脱落的癌细胞量少、脱落细胞在体腔积液中分布不均及脱落细胞自溶等因素的影响,积液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极低;良性积液中的漏出液及非结核性的炎性渗出液诊断不难,但结核性积液与恶性积液的鉴别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
1.1 研究对象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及呼吸内科胸腔积液或(和)腹腔积液患者共216例,其中良性积液179例(结核性积液116例,肺部非结核性细菌感染性积液12例,肝硬化腹水51例),男106例,年龄23~71岁,女73例,年龄29~77岁;恶性积液37例(分别为肺癌14例,胃癌7例,肝癌7例,乳腺癌1例,卵巢癌2例,胰腺癌3例,胸或腹膜间皮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男24例,年龄35~67岁,女13例,年龄41~73岁。两组年龄和性别无差异。
1.2 设备及器材ADVIA Centaur CP Immunoassay System及其配套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由西门子公司提供;生物显微镜(OLYMPUS)、恒温水浴箱、水平式低速离心机、瑞-姬氏染色液(温州康泰生物)。
1.3 方法无菌采集新鲜积液50~150ml,立即送检。1500r/min离心积液,上清液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包括:CEA、AFP、CA19-9、CA724、CA153、CA125、NSE等),沉渣用于制成细胞薄片,常规处理制片,必要时G显带。计数分析中期分裂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以非整倍体、多倍体数目≥10%,或2个中期分裂细胞结构出现畸变定为恶性积液标准(下文称“染色体阳性”)。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3ml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计算积液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比值。
1.4 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积液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7例恶性积液中,有21例染色体阳性,占56.8%,而179例良性积液中只有1例结核性积液染色体阳性,占0.56%,与恶性积液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37例恶性积液中,有30例至少有一项肿瘤标志物阳性,占81%;有35例至少有一项肿瘤标志物阳性或染色体阳性,占94.6%,与单独检测染色体或肿瘤标志物比较,P<0.05,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见表2
恶性肿瘤[3]是一类机体组织细胞无节制的克隆性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往往伴随着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或)结构的畸变。本研究恶性积液中,染色体阳性率56.8%,与张俊勇等[4]研究大致相同。
恶性体腔积液主要因转移癌浸润诱发,原发于间皮恶性肿瘤较少见。本文37例恶性积液中,35例为转移癌浸润诱发,占94.6%,因此,原发癌灶的诊断是恶性积液诊断的良好佐证。
表1 良、恶性积液组血清、积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表2 良、恶性积液染色体及两组积液、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统计[n(%)]
肿瘤标志物[3]是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宿主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生化物质。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具有一定的组织器官特异性,血液、体液及组织中肿瘤标志物的定量检测可以作为肿瘤筛查、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标志与依据。本研究中,各项肿瘤标志物单独用于恶性积液的辅助诊断灵敏度为0%~27%,与国内一些研究[5-9]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诊断界值设定有关;联合检测7项肿瘤标志物,灵敏度可提高至81%,7项肿瘤标志物与染色体联合检测,灵敏度可达94.6%。
综上所述,积液肿瘤标志物及染色体联合检测对良、恶性积液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指引我们寻找原发癌灶。
[1]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6.
[2]李运泽,翟磊.肿瘤标志物腹水/血清比值在腹水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14):1403-1404.
[3]周新,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5.
[4]张俊勇,葛秀兰,于英杰,等.端粒酶活性检测鉴别良恶性腹水的临床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2):81-83.
[5]岑慧,李观强,李文,等.联合检测血清和胸水中多项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9):39-41. [6]陈丽茹.LDH与CEA测定对良恶性胸水鉴别诊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789.
[7]刘永莉,黄瑛.结核性和恶性胸水检测CRP、血清肿瘤标记物的临床意义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3):424-425.
[8]唐丽华.癌胚抗原与糖类抗原联合检测鉴别诊断良恶性胸水的临床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4):418.
[9]何巍巍,毛卫未,何鹏飞,等.腺苷脱氨酶,癌胚抗原及葡萄糖联合检测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上的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2):161-162.
R446.19,R730.43
A
1674-1129(2014)05-0569-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5.030
2014-03-03;
2014-08-27)
江西省宜春市科学技术局项目(编号:JXYC2010KSB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