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义,龙其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颇为流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不少研究者通过引入他国的视野与材料,在对照性的解读中发现异域文明的碰撞与影响。当运用比较文学视野切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时,也逐渐暴露出这种方法的浮面性和简单化的缺陷。两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固然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普遍的差异性如何贴近文学创作的现场?换言之,即比较文学研究如何突破国别本身的文化差异,而在跨越性的视野中发现不同文学之间对话的文化细节与深度的精神交感。日本学者藤田梨那教授在近期出版的专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跨文化书写》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即超越简单的两国文学的比较,而代之以东亚地区的阔达视野,在研究作家作品不是从一个或两个国家的视野出发,而是站在整个东亚的历史背景之下研究。东亚视点的介入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围,通过发掘和吸收新的史料,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予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跨文化书写》一书汇集了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集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异域描写作了富于开拓性的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一是对于五四时期朝鲜题材小说与诗歌的研究。藤田梨那教授通过对五四运动与朝鲜三•一运动及日本殖民统治的关系,分析了郭沫若、蒋光慈、康白情、朱自清、殷夫等人的创作与政治、民族之间的关系;二是对鲁迅与夏目漱石两位作家创作关系的研究。作者指出了鲁迅与夏目漱石对于留学异邦的不同体验,然后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了《克莱喀先生》与《藤野先生》、《野草》与《梦十夜》四部作品,指出它们在观念、象征性等方面的差异;三是对于郭沫若的朝鲜半岛书写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他在五四、流亡日本两个时期作品的分析,指出了郭沫若的反殖民统治的精神与抵抗意识;四是对东西冷战时期流亡作家司马桑敦的个案研究。藤田梨那教授从后殖民的视角分析了司马桑敦的小说与游记,内容涵盖了中国东北、朝鲜、韩国、台湾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第六章是对大陆上世纪90年代末女作家夏辇生韩人题材三部作品的分析,包括对日本与朝鲜、日本与中国、中国与韩国关系与历史的表现。全书虽然由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汇集而成,每章各有侧重,但整体上又始终围绕着如何借助东亚视点看待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跨文化创作,内在逻辑关系十分紧密,呈现了一个女性学者的精细和敏叡。
将东亚视点引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站在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上,爬梳中国文学的发生与东亚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它考验着研究者的东亚学知识的深广度。因此该书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品时,十分注重分析作家创作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关联,通过引入他国的文学作品、报刊、著作等史料,勾勒出为人们所忽略的文学发生现场。这种东亚视点的引入极为有效地拓展了研究者提出问题和切入腠理的角度,往往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颠覆与重新分析。对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一般史著都将其导火索归因于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藤田梨那教授则另辟蹊径,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报刊中关于朝鲜独立运动报道的梳理和对朝鲜、日本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指出了朝鲜的三•一独立运动对于五四运动的直接启示。三•一独立运动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公平解决一切殖民地纠纷”等主张的影响,但这次运动最后遭到日本的残酷镇压,列强却对此视而不见。在详实的史料梳理基础上,作者站在东亚的整体视点下揭示了五四运动更为内在的导火索:“中国人民目睹朝鲜在国际社会上如此遭遇,再加上自己亲身体验的‘山东问题’交涉的失败,依赖大国的幻想已经完全破灭,同时也激起了对本国政府和列强国家的强烈义愤。很明显,朝鲜的独立运动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正是反抗帝国主义压迫、争得民族生路的最迫近、最现实的样本,五四运动更迫近地受了朝鲜独立运动的影响和激励。”这些分析对于全面认识五四运动发生的外因有着启示价值。
同样是由于东亚视点的运用,该书将过去不被主流学者纳入研究范畴的流亡作家、他国的作家作品、东亚的社会史等材料囊括进来,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文化书写为核心对象,旁收博采,条分缕析,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在还原历史人物、重返文学现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与一般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习惯从作品主题、表现手法切入作家作品不同,藤田梨那教授擅长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作家创作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严谨的态度对占据的史料进行细致合理的分析。如果说一些学者善于从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角度进行切入,注重展现个人想象力与语言魅力的话,那么藤田梨那教授的研究则显然低调而缜密得多,她不愿意在研究过程中同时肩负着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而是以学者的严谨进行周密的分析,依据充足的史料还原出历史面貌。郭沫若的《牧羊哀话》是五四时期中国最早出现的朝鲜题材作品,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作家通过一对朝鲜少男少女的悲恋故事,来反映朝鲜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反抗。而藤田梨那教授则另辟蹊径,通过对作品人物与历史人物姓名相仿、年纪相仿、意中人被日本夺去等方面分析以及郭沫若的经历,指出了“小说中闵佩荑和伊子英的人物设定受了朝鲜末代皇太子李垠婚姻事件的影响”。在详实的史料梳理基础上,作者站在东亚的整体视点下揭示了郭沫若创作《牧羊哀话》的内在动机:“郭沫若从李垠与方子的婚约联想到少年少女时代就定下终身的李垠和闵甲完,激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对闵甲完的同情,从而构思了《牧羊哀话》的悲恋故事”,“当时身在日本的郭沫若自然不能公开地将自己对朝鲜独立运动的感触表露出来,他只能用梦境、隐喻的形式和手法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藤田梨那教授出生在天津,兼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对中国文化非常熟稔;她又是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生活在日本,深谙日本文学。这种身份本身即赋予藤田梨那教授“椭圆形的双焦点透视”的特长,能够在比较思维下认识中日两国文化的关联、转借和差异。而她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比较思维的视野拓宽至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以东亚视点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因而拥有了超越单一国别的从容出入、舒展自如的学术风采。难能可贵的是,藤田梨那教授不仅具有宏观的观察视角,研究文学问题也旁征博引、跨越多个学科,而且她还秉持着日本学者的严谨态度、缜密思维,“重视文本的考证性研究、文学理论的运用。依各个作品的不同性质,关联具体的时代背景、事件、政治动向、文学思潮与作者的思想,挖掘酝酿作品产生的史料、信息。”正是因为作者兼备了宏观视野和扎实的史料功夫、敏锐的文本细读能力,因而在走近作家心理、还原文学现场的工作中成果卓著,准确地发掘和评价了那些为人们忽略的作家作品,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打通一个贯通东亚的新领域。毋须讳言,如果对该书提出更高期待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其中还有可以继续完善之处。该书在第一章分析五四时期的朝鲜题材小说与诗歌时,重点解读了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狼群中的一只白羊》。而到了第三章专门研究郭沫若的朝鲜半岛书写时,这两部作品又得到了大篇幅的分析。在一部著作中将相同的材料放置于不同的章节,不仅予人以重复、单调的印象,而且似乎也隐约地让人感觉到能够验证作者东亚视点的材料尚嫌短缺,以致于作者对相同的材料不得不变换角度进行剪裁。自然,与藤田梨那教授在该书中所展现的开阔视野、史料功夫以及严谨精到的论学方式相比,这个缺憾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