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姜 鸿,姚 岚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动荡,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发展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依然存在出口贸易下滑、国民经济增长放缓、失业人口增加等问题,这对卫生和居民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探讨经济危机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多方位地分析经济危机影响卫生领域的渠道,总结国际社会应对经济危机的相关经验和措施,创新卫生理论,有利于提高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为指导卫生改革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宏观经济的发展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两者关系息息相关,为了评估金融危机对卫生系统发展和居民健康的影响,提高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因此分析经济危机对卫生领域的影响,首先得考虑经济危机对宏观经济大环境造成的影响。
1.1 GDP增长速度明显降低 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显著放缓,能源、原材料和运输需求缩减,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暴露;其次是一些消费热点降温和对外贸易急剧下滑,包括商品房、汽车销量增幅回落;还有就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企业增加较多,部分企业破产。整个国际经济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国家出现经济停滞不前或负增长,如美国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2012年的第四季度GDP都处于同比负增长率的状态。以中国为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GDP增速下降,低于8%[1],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GDP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见图1)。
1.2 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 经济危机造成国际投资急剧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数量明显降低。由于进出口工业受到影响,导致国内企业破产倒闭或减少生产规模,国家税收因此会下降[2],特别是对一国的财政收入造成极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8和2009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下降了12.9%和26.2%(见图2),经济危机使政府财政收入面临巨大压力。此外,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会减少,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的国际援助,这对于与卫生领域的产业负面影响特别大。
图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Figure 1 Annual percentage growth rate of China′s GDP
图2 财政收入增长情况(%)Figure 2 Financial income increases condition
1.3 居民的失业率增加 2008经济危机后,中国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新增失业人员约为2 000万人,总体失业率有小幅上升(见图3),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动力、传统的城市出口行业、矿业和手工制造业。另外,经济危机在柬埔寨已造成30 000人失业[3],主要集中在该国最重要的出口行业制衣业。在印度,出口外向型行业已造成50万人失业,主要集中在钻石珠宝、制造业和纺织行业。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经济危机将影响5 100万工人[4],失业人口将达到3 000万人。失业人员失去工作收入、医疗保险,这些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不到满足,包括基本的营养摄入不足、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图3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Figure 3 China′s registered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危机对卫生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下降、食品安全性降低和公众健康水平下降。同时经济危机影响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等。而经济危机影响卫生系统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公共卫生投入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将削减其卫生预算。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内出口需求减少,导致获取资本渠道收紧,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缩减,以及汇款额下降。由于收入下降,为卫生保健筹措资金的政府收入面临极大压力。正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实施经济刺激而导致卫生预算增长速度降低或减少,或者由于国际援助减少而导致可利用的卫生资源减少,从而导致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可获得性降低。例如,墨西哥在经济危机后,GDP下跌了4.6%,其在贫困人口方面的政府投入下跌了23.7%[5]。
2.2 通货膨胀影响基本卫生服务的落实程度 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药品价格上涨,导致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6],由于本国货币贬值,导致部分国家的进口药品的价格上涨和部分国际的医疗服务价格上涨,加上本国居民的收入减少,这种情况影响到了医疗服务的利用。个人支付比例过高导致卫生服务利用减少,同时可能因为个人自负的卫生费用过高而使得一部分人陷入贫困。
经济危机对各国的影响不同,各国的应对措施也不同。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维持稳定;二是保护长远发展机制;三是保护弱势群体。虽然各国应对策略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刺激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 对社会部门投资就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健康的人力资本是经济生产力的基础,并能加快恢复使经济走向稳定。目前全球已投入1万亿美元用于经济刺激计划[6],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4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其中50亿用于增加贷款,420亿用于促进就业,2930亿用于提高社会保障系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刺激消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网络、人力资源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网络,避免弱势群体陷入贫困。
3.2 监控经济危机的影响,提高应对能力 强健的卫生系统对于维持监测和应对能力,面对大流行的威胁至关重要。反映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指标是卫生系统是否建立了特定的监控组织或委员会,负责及时收集和解释相关的数据及适宜的政策。在亚洲经济危机中,亚洲开发银行在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的支持下建立了亚洲复兴信息中心,提供经济以及危机的社会影响的数据,特别是卫生方面的数据[7]。这些数据主要是一些长期指标,如期望寿命和婴儿死亡率,似乎对经济危机的敏感性不强,另外这方面的数据目前仍然比较缺乏。
3.3 防止卫生预算缩减,维护健康公平 食品和燃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就业无保障等一些因素促使经济衰退期间不平等现象日益增多。健康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政府建立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予以保障。若卫生预算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固定下来,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的卫生预算,则有利于促进健康公平目标的实现。巴西就采取这种方法确定卫生预算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泰国政府增加了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服务的预算;印度尼西亚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为贫困人口和老年人提供了服务并且扩大了社会保障网络。另外,国际捐赠机构应该保证国际援助的水平不变,防止前期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在保证卫生预算不缩减的情况下,在经济刺激计划中保证卫生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也有相关的投入。
纵观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卫生等各方面的影响,发现金融危机引发了GDP增长放缓,出口下降、价格不稳、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等趋势,此外经济危机对卫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公共卫生的投入和基本卫生服务的落实程度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中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发现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为抵御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包括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的全面覆盖、提高政府投入的策略,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方便的、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常抓不懈有力地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深入全面的卫生改革为各个部门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对社会领域的冲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另外,在整个经济刺激计划中,投入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这是避免了金融危机演变成社会危机的有效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1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search/keywordlist2?keyword=1998%20GDP%E5%A2%9E%E9%95%BF.
2 于凤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2008,9(S1):186-187.
3 世界卫生组织.宏观经济与卫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 杨小丽,张亮,冯泽永.从金融风暴看市场和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5-7.
5 Hicks.N.and Q.Wodon(2000)."Economic Shocks,Safety Nets,and Fiscal Constraints:Social Protection for the Poor in Latin America"[Z].
6 王梅,高倩倩,马安宁,等.国际视阈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选择[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0):13-15.
7 World Bank.Swimming against the tide: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coping with the global crises[M].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