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未病”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2014-02-09 01:07李媛媛梁翠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治未病高糖高脂

李媛媛,胡 慧,刘 洋,梁翠梅,王 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针灸“治未病”是根据《内经》“治未病”的原则,结合经络腧穴理论,以针灸为手段的防病保健方法。具体而言,是指在机体健康未病、疾病发生之前或疾病尚浅之时,使用针灸的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正气,平衡机体阴阳,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减轻疾病不可逆损害的程度[1]。代谢综合征(metablic syndrome MS)是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T2DM)为主的1组证候群[2],目前已被公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逆转代谢紊乱,是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建立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同时给予针刺干预,观察针刺对大鼠进食量、体质量以及糖脂代谢等调节作用,探讨针刺对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意义。

1 资料

1.1 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190±2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07-0001),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实验中心,温度19~24 ℃,相对湿度60%~70%,自由饮水,明暗周期12 h/12 h。实验过程中每天记录各组动物的精神状态及毛发光亮度等情况。

1.2 饲料与试剂

普通饲料与高脂高糖饲料均购自北京科奥协力饲料有限公司,高脂高糖饲料组成:20%化猪油,10%蔗糖,10%脱脂奶粉,2%胆固醇,3%蛋黄粉,55%普通饲料,经钴60灭菌。血糖及血脂测定试剂盒TG、TC、LDL-C、LDL-C均购自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及动物分组

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15只给予普通饲料,针刺预防组(以下简称预防组)15只,模型组30只,均给予高脂高糖饲料,3组大鼠定时定量喂养,每只大鼠每天30 g。

目前无大鼠MS统一诊断标准。成模标准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凡呈腹型肥胖、体质量较正常组增加20%以上,伴有胰岛素抵抗或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其中2项者,判定为MS模型大鼠。

2.2 操作方法

分组后,预防组适应性喂养1周,开始给予高脂高糖饲料之时针刺干预,取穴为双侧“带脉”(位于大鼠腹部腋前线与脐水平交点),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大鼠肌肉、尾部有节律性收缩或针柄微颤为度,平均1~2 V。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共针刺干预12周。

2.3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每天记录大鼠进食量,每周测量体质量、身长和腹围。

于针刺干预第12周末,禁食12 h后,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4 ml/kg),毛细玻璃管(外直径1.8 mm)眼眶内眦静脉取血1~2 ml,静置1 h,4 ℃ 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80 ℃冻存。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用生化法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特性

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高脂高糖喂养大鼠尤其是模型组大鼠体毛光亮度明显减退,活动减少,精神出现不同程度的萎靡。

3.2 各组大鼠进食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腹围比较

3.4 第12周末,各组大鼠TG、TC、HDL-C、LDL-C、GLU比较

表1 3组大鼠食量变化比较

注:与空白组比较:△P<0. 05,△△P<0. 01;与模型组比较:*P<0. 05,**P<0. 01

表2 3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比较

注:与空白组比较:△P<0. 05,△△P<0. 01;与模型组比较:*P<0. 05

表3 3组大鼠腹围的变化

注:与空白组比较:△P<0. 05,△△P<0. 01

表4 模型组、预防组与空白组大鼠血清学指标比较

注:与空白组比较:△P<0. 05,△△P<0. 01

4 讨论

代谢综合征(MS)是以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包括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这些危险因子相互关联可以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和发展[3,4]。目前,随着肥胖患者日益增加,MS发病率已经达到流行病趋势,因此早期干预对预防MS发生发展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意义重大[5]。

中医学对MS组分中的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在医籍中早有描述,类似于中医的“肥满”、“眩晕”、“消渴”、“脾瘅”、“痰浊”等病名。胰岛素抵抗(IR)是MS发生的核心因素,而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MS发生的源头,是MS其他组分的促发因素,因此控制中心性肥胖是从源头上防治MS的重要策略。《灵枢·卫气失常》中论及“膏人”:“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膏人”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形体肥胖、脂肪主要积聚于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这与现代医学所讲的中心性肥胖特征相似[6]。

针灸“治未病”又名“逆针灸”,首载于明·高武《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指在人体疾病发生之前及疾病发生之初,预先使用针灸的治疗方法,鼓舞正气,调和阴阳,以减少疾病可能带来的危害,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针灸用于养生保健历史悠久,“逆针灸”的提出进一步规范了针灸“治未病”的概念。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支气管炎等)、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偏头痛等)、妇科疾病(围绝经期综合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及术后尿潴留等其他术后综合征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实验方面,针灸“治未病”不仅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对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7],对重要器官心、脑、脊髓等部位缺血、缺氧也具有保护作用[8,9]。

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10,11]均表明,针灸治疗肥胖效果显著,同时对脂代谢紊乱、糖耐量降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也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本研究观察了针刺“带脉”早期干预高脂高糖饮食诱发的中心性肥胖伴高血脂及糖调节受损(IGR)的MS大鼠模型。结果显示,在第12周末模型组大鼠比空白组大鼠体质量重(P<0.05),且体质量较正常组增加超过20%,腹围大于空白组大鼠(P<0.01),同时 TC高于空白组(P<0.01),GLU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成立。而预防组在第12周末,体质量、TG与GLU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说明早期针刺“带脉”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之一可能是通过减缓体质量增长、调脂并控制血糖升高而实现。

[1] 王洪彬,李晓泓,宋晓琳,等.“逆针灸”溯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05-120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1-813.

[3] Ninomya J K,L’Italien G,Crqui MH,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raction and stroke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Circulation (S0009-7322),2004,109:42-46.

[4] Klein BE,Klein R,Lee KE.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inbeaver dam[J].Diabete Care,2002,25:1790-1794.

[5] 马晓蕾,郑利芳,陈海玲.俞募配穴法对代谢综合征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6):1362-1363.

[6] 段娟,仝小林.《内经》肥胖三型的影响因素[J]. 江苏中医药,2010,42(2):9-11.

[7] 刘玉洁,韩红.针灸治未病免疫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259-260.

[8] 王冲,孙忠人,宋春燕,等.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血清NO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5):51-521.

[9] 高俊虹,秦联萍,逯波,等.针灸预治疗改善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探讨[J].中医杂志,2008,49(4):300-302.

[10] 王红艳,张迎泉,毕臻. 针罐配合耳穴治疗中心型肥胖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4): 729-731.

[11] 郝燕,王鹏.针灸治疗痰湿内盛型单纯性肥胖 69 例[J]. 中医研究,2010,8(23):2310.

猜你喜欢
治未病高糖高脂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高脂血标本对临床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对策
怀孕期间母亲高脂饮食可能影响婴儿肠道的微生物组
葛根素对高糖诱导HUVE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丹红注射液对高糖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