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

2014-02-08 04:15刘宇珊王家骥李芳健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25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医学

刘宇珊,王家骥,李芳健

公共卫生医师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之一。作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主渠道的预防医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专业,实践是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医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促使国内医学院校加强了对预防医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社区卫生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预防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但目前对社区卫生实践培养效果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卫生实践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效果,本研究以广州某医科大学为例,探讨社区卫生实践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5月—2013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广州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208名在校生和92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8~27岁;男113人(占37.7%),女187人(占62.3%)。

1.2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卫生实践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薄弱[1]。为改进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该校自2004年开设预防医学专业以来,根据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实践与社区科研相结合、社区卫生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社区卫生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模式(以下简称“三结合”模式)。

1.2.1 社区卫生实践与社区科研相结合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就开始进入社区,进行卫生服务和参与课题研究,实践项目和研究内容随着年级而逐步深入,直至毕业。这个模式改变以往医学教育前两年只学理论,后三年才逐步接触专业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前两年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

1.2.2 社区卫生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从一年级开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社区实践就紧紧跟随专业学习脚步。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法学》等课程,相应的社区实践内容是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健康档案建立、公共卫生监督和参与高年级学生或者教师的社区专题调研;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在社区实践中开展相应的社区流行病学调查、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测、职业卫生服务、临床医疗见习等活动及进行社区相关科研课题申报;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社区专题实习,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社区专题毕业论文的撰写。实践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进入专业领域,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

1.2.3 社区卫生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自2007年以来,该校采用“专家指导,合作共建”的形式,先后与珠三角地区各地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单位建立了各类型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教学基地31家。这些基地的建成,不仅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必备的场所,也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公共卫生服务。与此同时,推动了实践基地自身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1.3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4道题目,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社会责任感、知识结构、人际交往技能、逆境情商、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调查对象对问题的认可程度分五级(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进行选择。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73份,有效回收率为91.0%。同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对16名社区实践基地工作人员、10名专业教师共计26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从预防医学本科生社区卫生实践活动效果、专业与实践基地合作内涵、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三方面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资料由专人编码,采用双录入方法录入、核对。采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94.5%的学生认为“三结合”模式使他们更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超过92%的学生通过该模式更清楚了树立职业道德和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富有同理心(见表1)。

2.2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影响 93.4%的学生认为通过“三结合”模式有利于建立大卫生理念,超过90%的学生在社区卫生实践中激发了学习动力,更专注于提升专业学习能力,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见表2)。

表1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n(%)〕

表2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影响〔n(%)〕

2.3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98.9%的学生认为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模式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超过95%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模式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见表3)。

2.4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逆境情商的影响 92.3%的学生认为在“三结合”模式下提高了自身应急处理能力,超过87%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模式的社区卫生实践能提升自身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逆境情商(见表4)。

表3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n(%)〕

表4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逆境情商的影响〔n(%)〕

2.5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 9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三结合”模式的社区卫生实践中得到了增强,超过82%的学生认为社区实践与社区科研紧密结合能够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科研思维,增强他们的科研操作能力;91.2%的学生通过社区卫生实践提高了观察力,超过93%的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得到了提升,超过84%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高(见表5)。

2.6 访谈结果 100.0%(26/26)的访谈对象对“三结合”社会卫生实践模式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提出,“三结合”社会卫生实践模式在制度完善(26.9%,7/26)、内涵深化(11.5%,3/26)和课程建设(38.5%,10/26)方面尚存在不足,还有改善和进步的空间。

3 讨论

3.1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实效性分析

3.1.1 有助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意识 现今医学任务已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向以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主转变,医学模式也已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在“三结合”模式中,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与社区的近距离接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加深了对目前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之间差距的了解,更深刻理解了因医学任务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带来的国家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对降低全民医疗成本、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建立大卫生观念,逐步提高三级预防意识,更加深入了解自身未来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表5 “三结合”模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n(%)〕

在“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培养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积极利用假期参加各类社区和农村卫生公益活动,自愿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该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所组织的2012年增城市凤岗村卫生服务活动和2013年广州市白云区纲领村暑期三下乡卫生实践活动均受到当地电视媒体报道,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好评。除此以外,近三年来,该校预防医学专业还先后有超过100人次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并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志愿者集体银奖和广州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3.1.2 有助于完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合”模式强调实践与专业能力结合。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以社区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中,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开辟了一个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第二课堂。社区卫生实践和社区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将学生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交汇贯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结合”模式同时强调实践要与科研结合。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将社区卫生实践与科研活动相结合,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平台。在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其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如在居民健康调查中发现疾病流行的规律等,从而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锻炼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在该模式培养下,该校预防医学专业近三年就有超过300人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主持的课题获得市级以上立项共计16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项,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立项13项,广州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立项2项;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期刊2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获得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广东省大学生生化实验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事实证明,该校预防医学专业“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

3.1.3 有助于强化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预防医学的服务对象不仅是个人,也包括确定的群体,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公共卫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三结合”模式下,该校建立了大量的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学生在进行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有更多的机会与居民直接交流。学生在与不同的服务对象多次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不管是健康教育宣讲、公共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社区卫生实践活动,还是各类型的社区科研课题研究,都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该模式下的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有助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迅速提高。另外,社区卫生实践活动由于面对的服务对象众多,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存在,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和控制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科研的锻炼,其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3.2 预防医学本科生“三结合”模式的反思与建议 “三结合”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制度完善、课程建设、内涵深化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3.2.1 完善社区卫生实践管理制度 合理的制度是保障社区卫生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如设立实践基地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实践基地进行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学生实践效果方面的考核,促进实践基地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制定实践指导教师和科研指导教师激励制度,对优秀的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热情,提高实践带教和科研指导质量;制定学生实践评价制度,由实践基地在实践结束后对学生的职业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的不足,有助于高校反思和改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2.2 社区卫生实践活动课程化 目前在“三结合”模式中,预防医学社区卫生实践活动仅作为专业教学的补充,通常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社区卫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较为随意,不成体系,学生难以在社区卫生实践活动中得到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建议在三结合的理念下,将社区卫生实践活动课程化,按实际需求分模块设计实践课程(如“临床医学模块”“公共卫生模块”“社区科研模块”等),并在各模块下设计符合不同年级学生阶段专业能力要求的社区卫生实践内容(如“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安全”“流行病调查”“临床见习”等),同时设置必修的社会卫生实践课时,公布相关指引,要求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参加相应的社区卫生实践课程,修满要求的学分。社区卫生实践活动课程化,可以指导学生更合理地参加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利于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2.3 深化与实践基地合作内涵 高校与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合作多为学生实践场所的提供、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和个别课题项目的合作,这些为“三结合”模式的顺利开展给予了有力的保障,但这三个方面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如在实践基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因地制宜地给予指导,协助实践基地完善各项建设;另外针对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学历以上的还不到30%[2],且基本上未接受过规范的教学技能培训的问题,高校可派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示范,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与实践基地也应进一步拓宽科研合作领域,高校不仅对实践基地课题进行指导,也可联合一个或者多个实践基地合作申报课题,协同创新,共同探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机制的方法与策略,一同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同时构建“(高校+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研究生-实习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科研团队,形成传、帮、带的科研氛围,带动学生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崔向军,郭永芳,王莹,等.大学生坚韧性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4):1241.

2 王海银,金春林,张天晔.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务人员卫生适宜技术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3382-3384.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