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为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去年暑假期间起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邀请全国重点中学组队参赛,在黄金时间播出比赛实况,吸引了全国千万名中小学生收看,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极大兴趣。央视举办“汉字听写”节目,意义在于让中小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并通过学习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艺术。
当然,举办这项赛事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汉字书写危机。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而当中更多的人是采用拼音输入法,长此以往,用笔写汉字的能力会逐步下降。在写字的时候,有时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形,出现笔顺颠倒、笔画错误、结构混淆的情况,书写速度较慢,还不停地涂改。这样写出的字自然难以辨认,给自己和他人的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发挥不了汉字记录信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作用。其次,随着输入法软件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词库越来越庞大,简单输入一两个字,电脑就能够联想出数量惊人的词汇、短语,甚至诗句、文段。再有,强大的搜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只要键入关键字,瞬间就能找出相关的内容,你要做的就是辨别筛选、复制粘贴,修改整理这些不费脑力的事。整个过程,缺少了大脑的积极参与,不需要调用记忆中的知识积累,不需要大脑进行缜密的思维,不需要自己再用文字去表达。久而久之,人的书写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会因为长期得不到锻炼而逐渐退化,导致最终的丧失,从而或轻或重地患上“失写症”。何为“失写症”?它原指脑损害所引起原有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不能以书写形式表达思想。通常表现为书写速度缓慢,书面语有遗漏差错,除抄写和听写外,无书面表达能力。由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教学手段的改变,以及对学生的学业考查内容和方式等诸多原因,我们的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也让学生或多或少患上了“失写症”。
1.多媒体、电脑网络的使用
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的普及,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电脑来实施教学。教师通过电子课件呈现教学内容,少有板书,甚至不板书。课件中的文字一下子呈现出来,没有书写的过程,学生不知道字是怎么写出来的,弄不清笔画、笔顺,再加上课件使用的大都为印刷体字,与手写体明显不同,学生无法模仿。经常不见老师的书写示范,学生的书写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甚至于下降,写字时就会出现笔画、笔顺的错误以及书写速度慢、字迹潦草的情况。还有,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太快,学生无法作笔记,于是就懒得再去动笔,久而久之,写字能力自然会不断削弱。
2.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听和记。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老师写什么就抄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也不懂得如何思考,学习过程少有大脑的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应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调动内在语言进行思考,然后用外在语言进行表达,两个阶段都需要语言参与。人类的大脑为什么如此发达,根本原因是人类学会了用语言来思考,语言的想象力和逻辑性让人的思维更为深邃和缜密。如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并不是自己的思维习得,没有形成个性的语言记忆,学的东西极不牢固,很容易遗忘。
3.教学模式及导学案的僵化使用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但近年来好多学校都在大搞教学模式建设,每个学校都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全面推广。有模式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有形式化、教条化的现象。如在语文教学中,不论哪一种文体、什么样的作品风格、怎样的创作思路都采用统一教学模式,甚至不管学科的差异而照搬同一模式,从而造成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而不顾及教学内容和目的的局面。机械地照搬固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尽管内容安排井然有序,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课堂气氛活跃热闹。课堂上学生有自我展示,有合作探究;有读有想,有问有说;有当堂训练,有课外拓展。但本人并不苟同这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好比一桌满汉全席,样样齐全。这样的一桌菜学生能消化吗?它符合营养健康的科学吗?倒不如就准备一、两样,去细细地、慢慢地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这样反而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根据教学模式而设计的导学案,其中设置的学习内容面面俱到,反而显得琐碎芜杂,重点不突出。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太多太杂,这样不便于学生集中思考问题,进行深入地、有联系地、缜密地、完整地思考问题。如经常处于这种琐碎芜杂的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得不到良好的训练的,不能形成系统地、完整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不利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套路化
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是以语文考试内容为主导的。考试内容有考查知识积累的,如辨别字音、写汉字、默写诗文、解释翻译古文的词语句子;有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的,如赏析古诗情感主旨、意象意境、字词妙用,理解现代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语句含义;有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如问答题、简述题、作文。其中考查思维和表达的题目并不算少,但还是比较零散的、肤浅的、机械的、呆板的。由于老师平时注重答题规范及技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因而那些看似能考查学生思维和表达的题目,其实在学生脑中已变成了对号入座的填空题、默写题。这样的一张试卷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那些取巧得了高分的学生,认为掌握了考试的法宝,便懒得再花精力学习语文,那些得分低的学生也挫伤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再喜欢语文,造成学生学习语文普遍积极性不高的不良现象。
5.语文综合活动功能的缺失
语文教材中,除篇章课文外,还有专题学习、名著导读、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专题学习是围绕一个专题设置相关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事物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和思考。名著导读,是引导学生读大部头作品,比如长篇小说。通过阅读长篇小说能够让学生感知一段历史、一个社会,了解人物性格成长、演变的过程,体悟作品表现的深刻的主题、独特的思想。学生能借助文学形象,观照历史、观照社会、观照人生,形成个性化的思考,进而启迪自己的人生。语文实践和口语交际能够将学生自己已形成的思考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反过来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都以阅读教学为主,当中又以篇章阅读教学为主,其它语文活动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不能通过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1.教会学生涵泳文字
涵泳是语文教学的根,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即反复诵读、品味,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维,进而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如何进行文字的涵泳?一、在“读”中涵泳。作者笔下的文字,既表意又含情,既生动形象又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特点,设计一两个研读专题,围绕研读专题去反复诵读体悟,研究探索,体味文字的意蕴和精妙。二、在“说”中涵泳。“听、说、读、写”中的“说”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在说的时候学生自然要考虑如何措词才能说得更明白,更准确,老师和同学也可一同来推敲文字。三、在“写”中涵泳。在课堂交流后,布置学生写研读专报告,要求综述研读的成果,形成一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文字。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必须调动思维来考虑如何表达,怎样说更合理,用哪个词更准确。显然,写的过程也是涵泳文字的过程。
2.开展专题研究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出研究深读的一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性阅读是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中心展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交流”,这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体现了以思维为主线的学习过程,也表现出以语言表达为方式的学习特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说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3.安排形式多样的练笔活动
练笔既要动笔写,又要动脑想。写,首先要思考写什么,怎么写,其次要考虑写准确,写通顺,第三要保证字会写,不写错字、别字。练笔是一项综合语文实践,是促进学生思维、表达、书写能力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安排练笔。具体做法有:一、结合课文阅读安排练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有机地安排练笔,一是按照“学什么写什么”的思路安排练笔。如学习《绿》一文后,设想八年后(抗日战争结束)作者再回小屋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二是模仿写作方法安排练笔。如沈复《幼时记趣》一文中的主要写法是观察与想象,让学生进行一个实验:往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要求描写观察到的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变化过程,并依照水中墨水情态变化展开丰富而独特的想象。 三是变换文体进行练笔。学习诗词时,让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景、情,用现代诗、散文、书信、自白书等文体样式,进行创造性地改写。 二、结合课外阅读安排练笔。如阅读《水浒传》,让学生为梁山好汉写墓志铭;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让学生再为小主人公编写传奇故事。三、结合学生生活安排练笔。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纷繁多姿的,它们真实可感,真情动人,是练习写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当前中小学生“失写症”的“症状”日趋严重,治疗“失写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务之要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汉字书写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