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评价:意义与实践

2014-02-06 09:19郑春夫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预设师生文本

郑春夫

一、生成性评价的意义

1.生成性思维:现代教学的主导思维

从人学角度看。生命是不可预测的,儿童的生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不可限量的。课堂上,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的配角,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不应该用固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限定学生,否则会束缚学生的生命成长。

从课程角度看。课程不只是指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文本课程”,还应该包括被教师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的、体验到的、思考到的“体验课程 ”。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对学习内容都有个性的解读,都有独特的理解。因此,教师和学生只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才能使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才会不断建构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看。教学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平等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开放、多变与焕发生命活力的。

2.生成性评价:促进生成的应有路径

生成性思维关照下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的阐述、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手段的研制、教学流程的设计都需要重新审视。作为伴随着整个课堂教学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也必须得到新的诠释。生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特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

生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能动性、创造性,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以个体的生成、发展为目标追求,观照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时价值判断并通过“顺学而导”使个体重新认识,发现问题,完善自我。生成性评价强调引导、启发、唤醒。

在生成理念映射下,生成性评价立足于评价主体的发展,着眼于评价主体生命意义的生成,在充分肯定评价主体和能力能够主动发展的基础上,诠释着现代教育价值赋予评价应有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描述,更关照学生的发展潜能;不仅着眼于学生所接受的文化知识,还在于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发展的关注。

二、生成性评价的实践

1.预设:教师与教学

传统的课前预设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教法的固定选择等等,所有的预设都围绕“如何教”进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传统的教学预设过分强调“如何教”,教学成了知识的灌输。传统预设下的教学,显示的是教师的权威,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施生成性评价前提下的预设,需要考虑课堂为提供生成的空间。怎样的预设才能为实施生成性评价提供可能呢?

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要点和难点,读出文本的本意和新意,并需要具有“走进”的智慧与“走出”的胆识;其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文本,还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与文本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并把这些“背景”知识内化,使之对教学有作用。再次,教师要对不同年段儿童的思维特点、知识背景、心理发展等有较为准确的洞察与把握。

从教学方面讲,首先教师改变传统的“如何教”的课前预设,自觉地预设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中会出现的情况,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参与度、思维方式、合作质量与能力、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其次,因为学生的言语、行为等都可能是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的“生成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不能过分偏向“认知”,而要更多注重能力与情感,要充分预设课堂会出现哪些情况,每一种情况如何处理,要作出相应的预设,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弹性化”的方案不必具体与详细,要留给学生自由自主思维的空间。

2.课堂:平等与互动

首先,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生成性评价的前提。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生成性教学无法进行,生成性评价也会难以实现。

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而不是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应对学生存在有偏见甚至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他们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互动是实施生成性评价的生态条件。新课程改革以前,许多有识之士就已经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产生疑虑,充分注意到了“传授”在较有效率地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牺牲了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发展。于是有了后来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部分人认为这就是对话,这就是互动。实际上,这种近乎机械的问对只是形式上的对话,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互动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编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也就是“生成”。互动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互动。

生成性评价,发生在师生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师生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相对于传话教学,互动是师生交往、合作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

3.施评:范式与变化

生成性评价的语言结构应该有这样一个范式,即:“生成性评价语言=肯定性语言+导学性语言”,这种结构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图。“肯定性的语言”是对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目的是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导学性语言”指向生成,推动生成。

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被教师肯定和赏识的需要,“肯定性语言”能使学生获得自信,是实施“导学”的基础。肯定性语言要能准确反映学生发言中的正确认识、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具体、明确地指出学生“好在哪里”,忌空话、忌大话。肯定性的语言还应该富有情趣,而不是枯燥无味。“你以独特的视角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善于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是一个好方法。”等具体明确的肯定,不仅使学生信心倍增,还给其它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提示。

“导学性语言”是生成性评价的关键,它具有引导生成的作用。因为个体差异性,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表现参差不一,在课堂对话、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欠缺也各不相同。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评价的实施者,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等顺学而为,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需要指出的是,“生成性评价语言=肯定性语言+导学性语言”,只是生成性评价语言的一般结构,正如动态的课堂一样,这种评价语言的结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学情,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适时调整与变化,防止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

猜你喜欢
预设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麻辣师生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