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恒
理解是怎样产生的?第一道工序当推感觉、想象:做到进入情境,感同身受;第二道工序是概括和推理: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分析综合,能够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进行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还有一道极其重要的工序常常被人忽略不计:或认为无足重轻,或认为简单幼稚,或认为机械繁复,或对它的存在毫无察觉、浑然不知,但缺少这样一道工序的打磨,理解很难做到精准、完整。这道工序就是:置换、还原。
置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代词与所指代内容的置换,同义词的置换。
二、同义句的置换,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1、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等置换为陈述句。
2、正面表达和反面表达互相置换。
3、主动句与被动句互相置换。
4、散句与整句的相互置换。
三、概括与具体、抽象与形象、个别与一般、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互相置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情感等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的互相置换。
2、修辞置换:
(1)本体与喻体的相互置换,喻体表现出来的特征与喻体相互置换。
(2)本体与象征体的相互置换,象征体表现出来的特征与象征体相互置换。
(3)衬体置换为主体的情感、思想、形象等。
3、论点与论据的相互置换,观点与事实的相互置换等。
4、议论抒情句段与记叙描写句段的相互置换。
四、含蓄表达与直白表达的相互置换,正面表达与侧面表达的相互置换。
能够准确地进行诸如此类的置换,是能够充分理解的标志之一。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从以上置换的诸多方面设题。
置换之后还必须还原。还原就是把部分词句、段落置换后的内容放入原文中。
下面以实例说明:
例1、理解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第一段: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这一段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一句是为突出第二句的,因此,此段的中心句是第二句。如果概括这一段内容,运用保主舍次法,只需摘取第二句的核心部分进行理解就行了。如何理解呢?用置换法:
代词“那”置换为所指代内容“一个人没有思想”,“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归类为“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动物”,“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是一头畜牲了”置换还原后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思想就成了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动物了。”采用正反面表达互换,“没有生命的东西或动物”置换为“不是人”。再还原,这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没有思想,就不成其为人了。”再把这句话置换成正面表达则为:“思想让人成其为人。”因此,这一段概括为:“思想让人成其为人。”
由“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到“思想让人成其为人”,这期间经历了代词置换、具体与概括的置换、正反面表达置换。
例2、理解朱喜为《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人源头活水来。”
第一步,翻译: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第二步,把翻译的句子进行置换:变设问句的一问一答为一个陈述句——“池塘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
第三步,根据诗题“观书有感”和写作背景,进行形象与抽象之间的置换:
原句 池塘 这样清澈 是因为有 源头活水 不断流来置换 人 心智、才能开豁敏锐,心灵澄明新的知识、新的积累、新的思想(读书)补充、获取
置换还原可知“池塘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的含义是:
“人心智、才能开豁敏锐,人心灵澄明是因为有新的知识、新的积累不断获取、补充。”再进一步用同义句置换,使表达更流畅:
“一个人要做到心智、才能开豁敏锐,心灵澄明,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不断有新的积累。”
这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人源头活水来”的透彻全面的理解,经历了几次语言的置换得来的理解。
例3、理解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原句 无可奈何 花 落去置换 无能为力,惆怅、惋惜时光 流逝事物或人 消失、灭亡(由兴到亡)
“无可奈何”以同义词“无能为力,惆怅、惋惜”置换,“花”可置换为比喻义“时光”、“人”和概括性的意义“事物”等,“落去”置换为“流逝”、“消失、灭亡”等。而“花落去”、“时光流逝”、“事物或人消失、灭亡”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对这句的理解至少有三种:
(1)时光流逝让人无能为力,令人惆怅、惋惜。
(2)事物或人由兴到亡让人无能为力,令人惆怅、惋惜。
(3)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让人无能为力,令人惆怅、惋惜。
至于在词中是哪种意思,则要联系全词来看:
词的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可知在怀念和等待“人归来”。从“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可知“人未归”,令人孤独、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要联系起来理解。“花落去”和“燕归来”进行对比,突出了“花落去”,燕归人未能归,使惆怅、惋惜之情更突出。从全词看“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指:“时光流逝,曾经在一起的人未归,让人十分无奈、十分惆怅、惋惜。”
例4、理解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原诗 野渡 舟 自横无人(没有人需要船)置换 不 在其位,在野没有人任用自己 我1、闲淡宁静自由自在2、“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
由知人论世可知:“野渡”暗喻作者的处境“不在其位,在野”,“舟”比喻作者自己,“无人”即“没有人需要船”,指“没有人任用自己”,“自横”既有“闲淡宁静自由自在”的情愫,又有“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因此,这个句子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通过置换还原之后意思就是:
“我”不在其位,没有人任用自己,闲淡宁静自由自在,但也免不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
例5、理解杜牧《泊秦淮》中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不知亡国恨原句 商女 隔江犹 后庭花置 换不知国之将亡,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唱侧面表现归类概括进一步概括听歌的人晚唐统治者听 听亡国之音
对这句的理解首先要进行正面表达和侧面表达的置换:正面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侧面表现的意思是:“听歌的人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听后庭花。”将这个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归类概括:“听歌的人”归类为“晚唐统治者”,“后庭花”归类为“亡国之音”,还原可得:“晚唐统治者不知亡国恨,还在听亡国之音。”进一步概括得出:讽刺晚唐统治者不知国之将亡,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例6、理解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的理解不仅要用同义词置换:“不幸”置换为“厄运、挫折、打击”,“无止境的”置换为“不会枯竭的、不会停止的、长久的、永恒的”;还要运用抽象和形象的置换:“生命的长河”置换为“群体生命”。置换还原后采用因果推理明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每一个人总会遇到厄运、打击,但是群体生命是不会中断的,是长久的,所以,在遭遇了挫折、厄运之后,不要悲观,要振作起来,奋发有为,为生命的长河增光添彩。”
以上置换、还原是还原到具体文本中并且依据写作背景进行的,主要是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的置换,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过答案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更无标准答案可言,如果不能掌握思维的方法,就根本无法判断理解正确与否,这给语文教师带来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