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海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065
亡国之音的由来
刘成海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065
摘要:自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亡诗一出,后庭花便定格为亡国之音的符号。“亡国之音不忍听”是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忧国情节,如今遗传变种的亡国之音,依然以其毒副状态开枝散叶,蚕食着社会的健康机体,发酵一种负面情绪,弥漫一种末世心态,变异一种社会现象,背离社会主流,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正在殃及民众、侵蚀社会,如果任其肆虐而不进行有效遏制必将引发重大的社会危机。
关键词:后庭花;亡国之音;末世心态
亡国之音极易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自晚唐诗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亡诗一出,后庭花便定格为亡国之音的符号。似乎一唱奏就意味着一个王朝的终结、仿佛一聆听就注定着末世的降临。难道这一感亡诗的诗意表达,真的是亡国的先兆、改朝的谶语吗?那么这曲非同寻常的亡国之音其曲、其词、其原唱何以有如此诡异的杀伤力呢?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一、亡国之音其曲
世间有一种能量,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能扣动亿万人的心弦,它既以其神圣救赎人们的灵魂,也似魔鬼诱发内心的邪恶,那就是音乐。正能量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然而,消极颓废堕落的音乐却像潘多拉魔盒,能涣散人的情绪、瓦解人的意志、最终诱发人的内心邪恶。尤其是乐而淫、哀而伤的音乐,它让人情感依赖、灵魂空虚、百无聊赖、直至信仰尽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消极颓废堕落的音乐就是一种精神鸦片。
亡国之音的符号——后庭花曲作为词牌子的滥觞的确可以追溯到南朝陈后主所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据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记载,唐朝设立教坊机构,用于编纂民歌、整创音乐、进行唱奏,在整理前朝乐府清商曲时,“犹有三十六曲”定为教坊曲,陈后主所创作的《玉树后庭花》就在其中,不变的旋律、固定的节奏、现成的曲谱,只要填词即可吟唱,唐教坊曲又将《玉树后庭花》名之为《后庭花》。陈后主所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清商曲,原本是对张丽华等爱妃堪与鲜花媲美竞妍的讴歌,然而却在曲尾格调一转竟流露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哀愁,他在慨叹多么姣好的容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他预感到江南小朝廷繁华将尽、江山易主、折戟沉沙。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后庭花在俗人的眼里不过就是一株花草,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是一词牌子,可是在有兴亡感的诗人的眼里却是愁肠百结,杜牧在泊舟于六朝古都时,陈朝虽然已经灭亡近三百年,但秦淮歌女依然传唱那曲亡国之音不忍听的后庭花,触发了诗人的不胜感伤,让诗人重拾旧日的兴衰与悲欢。如果说无知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犹在情理之中,岂能承望所有的歌女尽如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位卑不敢忘忧国,然而掌控民众生死大权的晚唐官宦全无忧国之心、紧步陈后主的后尘,国势衰微,却不知救亡图存,还沉湎于酒色,毁己亡国自然是迟早的事情了,难怪诗人寄于如此深沉的兴亡之感。
晚唐是一个繁华褪去、草木知秋的时代,尽管盛唐的惯性仍然可以使晚唐维持苟安的局面,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日趋衰微,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兴无望的情况下,转而寻求另外一种人生寄托势所必然。“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的末世心态笼罩了整个社会,虽然诗人感伤时事距唐朝灭亡还有近半个世纪,也就是这半个世纪诗人预感到有种不祥的征兆,也就是这半个世纪的末世心态的蓄积、发酵和弥漫,消耗了上进的锐气、丧失了必胜的信心,如果将这种末世心态放大来看,它就像无形的瓦斯蓄积一样最终引爆了唐王朝的彻底崩溃。
二、亡国之音其词
毫无疑问,后庭花其词当然也是南陈后主创作,这个躲进皇宫听艳曲,不管江山落谁家的陈后主,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您别说后庭花这首词反映出陈后主虽没有多大梦想却很有天分,其词艳丽无比,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性格活灵活现,抒发感情情真意切,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其词为“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关于这首词,历史上的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意境不高,技巧不足;有的说其辞轻荡,其音甚哀;也有的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平。千古毁誉任评说,当然评说的切入点不同,其评价自然迥异,总之评价无非借古鉴今,于后主毫无裨益,后主也无法得知,即便得知也悔之晚矣,他本来无心宫外的世界,但凭风浪起,苟且尽余欢,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南朝末年,江南式微,江北日盛,南北对峙、五胡乱华的怪象行将结束,历史的滚滚洪流不可阻挡,这是大势所趋,陈后主孤独地站在这个岌岌可危的舞台上,俯瞰这个离经叛道的人世间,无心于隋帝的江山一统,也无力于隋军的剑指江南,他只知一味遁世退息,他拿作曲填词以苟活,他用纵情声色以麻醉,他借王气在此以自欺。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个摇摇欲坠的江南小朝廷已经在劫难逃,他也自知身处万劫不复的窘境,他只想过足声色犬马的帝王生活,苟延他的生命,因此这个离德荒国的陈后主无暇自哀,尽情地挥霍江南民众寄予他拯民于倒悬的厚望,尽情地宣泄、恐惧纠结着的迷茫,他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不是背水一战,不是逃之夭夭,也不是开门受降,而是与爱妃张丽华双双躲进景阳宫井,希冀偷生,这种幼稚而滑稽的做法实在是贻笑后人。所以陈后主不仅是南陈的断送者,也是六朝的终结者。
虽然他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他颇有艺术造诣,或许这就是帝王的悲哀,中国历史上知名的舞文弄墨皇帝——陈后主、唐后主莫不如此,如果他们把填词作曲的精力用到经世匡道上,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他们的江南小朝廷,或许会有另一番作为,或许历史将被改写;再比如他只是个普通的文人墨客,写下再绮靡哀怨的诗词也许不会遭此非议、骂名千古了。陈后主有文人的风华但没有文人的风骨,有帝王的身份却有地痞的厚颜,国破家亡,没有丝毫的亡国之痛、黍离之悲,由君临天下到阶下囚,奇妙的错位、意外的逆转,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向他的仇敌乞位遮羞,真真地离德荒国。古语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韩非·十过》“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陈后主作为一国之君,浅斟低唱的生活取代了金戈铁马的志向,奢靡腐化的风气淹没了重整山河的梦想,纵情地追欢逐笑,以声色歌舞来填补他空虚的灵魂,然而空虚真的能填补吗?“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由于后庭花与这个亡国之君有太多的典故,承载了太过沉重的历史,所以后庭花被刺为亡国之音。
三、亡国之音其原唱
后庭花其原唱是陈后主的宠妃、美艳得不可方物的张丽华,这个艺貌双佳的原唱使后庭花更具杀伤力,据《南史》载“她发长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鉴人。并且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顾盼之间光彩夺目,照映左右。”“更难得的是还很聪明,能言善辩,鉴貌辨色,记忆特别好。”
宠妃张丽华,这位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的尤物,本身就能让观赏者产生视觉诱惑,那么她韵味十足的演唱就会更加令人神往,甚至是神魂颠倒,后主亲手作曲填词宠妃亲口演唱,的确是连珠合璧、鸾姿凤态。张丽华的演唱为后庭花增添了一抹凄美的色彩,是一支婉转凄苦的哀歌,流转细腻的后庭花曲是秦淮烟柳拂出来的,悠悠歌声舒缓了后主的苟活、恐惧纠结着的迷茫,也抒发了后主的情爱伴着的哀怨,歌声盗取了他的灵魂,歌声也给他一个暂避凄惶的退息之所,他只有在张丽华的温婉的歌声里才获得片刻的安宁,这歌声不仅让后主沉醉,也让宫墙之外的杨广(隋炀帝)垂涎,杨广素慕她的美艳,迷恋她的风流,亟待大军破陈,欲纳张丽华为妃,不料其属下违命,效太公蒙面斩妲己,张丽华命丧黄泉,这令杨广残念不已,只能说陈后主无暇自哀,而隋炀帝却哀而不鉴。
由于张丽华色艺双绝,因此陈后主宠爱有加,甚至不顾其他妃嫔的醋海兴波,日日招幸、夜夜专房,更不可思议的是在王宫大殿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居然将他的宠妃张丽华揽在怀里坐在腿上共揽朝政,天晓得陈后主当时的心态,鬼晓得他向臣僚们释放什么样的信息——是大秀恩爱,还是大炫红袖添香?是舞弄玩偶,还是任凭后妃乱政?不得而知,虽然人生没有什么规定的动作,但是陈后主骇俗的放浪、脱轨的疏狂总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果然是“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这种自然主义的隐士风范得到了为政者的效仿,的确“笑煞四邻人”。总之张丽华凤仪万千、宠冠六宫,深得南陈后主的恩宠,却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最终以“墙外韩擒虎,楼内张丽华”收场,所以后人有感于南陈的短命,归罪于张丽华,李延寿认定“后主嗣业,实败于椒房(《南史》),”或者说张丽华妖媚惑主,颓歌绝陈,再一次印证女色亡国的理论,而遭到史界的诟病。
总而言之,“亡国之音不忍听”是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极易被看作是无病呻吟、杞人忧天;特别是繁荣的背后暗流涌动的巨大的社会隐忧,人们常常会坐视它死水微澜不足戒,然而一旦蓄积成涟漪效应,势必会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因此重提亡国之音仍有强烈的刺时意味,而且十分的及时和必要。今天是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似乎文化包容可以化解一切,对眼下的社会隐忧不必惊慌,采取无动于衷或者熟视无睹的纵容态度,其不知这也正给亡国之音现象以喘息和发酵的机会,亡国之音已经不再是“隔江犹唱”,而是雾霾锁国,诸如世界末日的谣传、拜金主义的盛行、裸官贪官甚嚣尘上、社会精英的移民潮、人性的流失和良心的泯灭、仇视社会报复社会、吃他喝他再骂他等林林种种,对人们的心灵极具腐蚀性,更具不祥的征兆,种种迹象表明是时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了,与其引发危机时再力挽狂澜,毋宁出现苗头时就防微杜渐。今天遗传变种的后庭花,依然以其毒副状态开枝散叶,蚕食着社会的健康机体,发酵一种负面情绪,弥漫一种末世心态,变异一种社会现象,背离社会主流,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已经和正在殃及民众、侵蚀社会,如果任其肆虐而不进行有效遏制必将引发重大的社会危机。日前总书记冷峻而沉重地引用“亡国之音”,借诗言志、借古鉴今,表露出极具紧迫感的忧患意识。因此吁请有识之士对后庭花现象引起重大关切!“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6-1087.
[2]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1975:<一纪>301-312,<二传>347-350.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