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杜向阳
高职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技能、行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行为态度,以及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丰富的从业经历与经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在行业和就业结构不断变迁的时代下,强化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营造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良好环境,促使彼此密切互动,以期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密切配合,引入企业的经验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内涵,进而引导学生投入就业市场。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行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某行业或某职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或技能,为了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而言,所应掌握的知识,不仅包括一般性的学科知识,而且必须包括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性知识。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紧贴市场经济的命脉,特别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变化很快,各行业对于从业者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以及知识、技能更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方式、内容,需要不断的开发新课程和培养学生新专业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根据市场需要而开出新课程和掌握新技术,并不断跟踪技术的变革从而对教学内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否则,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中产业、行业、专业技术变化快的特点,从而难逃被淘汰的命运。[1]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高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善于把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转换为便于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情境,并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得以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的学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职业能力与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有较大差距。
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70%以上的教师,来自于普通高校即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非专业和非职业化相当严重,这些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另外,不到30%的教师,大多是从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调入的,这些教师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及教学技能的培训,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加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环境瞬息万变,原有工作实务经验的教师们很快无法跟上时代的脉动。因此,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职业能力总体不高,对职业教育理解不够深入,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形势,造成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落差,甚至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务实致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
现行高教职称评定工作中,大多把在不同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特点,符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处于不利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追求自我成长时,大多选择理论之研究而非实务经验之获得,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和课堂教学效果等硬指标上,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专业技能和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造成高职教师偏重研究成果,而轻视实践性能力教学和实际应用的专业养成,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由于缺乏法律保证,激励政策缺位,企业参与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证,所以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目前,除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已开始同企业进行相对深度的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外,从整体上来说,一直是高职院校唱独角戏,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到怎样培养,总体上由学校说了算,企业只是能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而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自觉参与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企业少之又少,丧失校企合作教育之目的。加之,教师研发能力不足,与企业的需求落差甚远,学校与企业界的关系更不易开展。以及教师的升迁诱因不足,只重视学校教学,与企业没有联系,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相对于社会各行各业所处的环境,学校可说是一个较为闭锁安稳的空间,教师容易习于单纯的教学工作,而忽略实际经验的追求,对产学合作计划常不愿投入时间及精力,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不胜了解,跟不上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新职业、新岗位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新需求,从而无法提升自我的行业职业能力。
针对高职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习指导教师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做好教师引进工作。在引进新教师时,普通高校毕业生成为了当前教师的主要来源渠道,这部分教师直接由普通学校学生过渡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工作经历,其专业技能较差。针对这种状况,职业院校应明确:新教师首先应到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锻炼,提升其职业能力,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也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业务骨干、管理精英等到学校任教。对于这部分教师,应重视岗前培训,为其提供一段时间的师范教育,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当然,对于兼职教师的聘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如对于紧缺、急需专业的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职业院校要舍得投资,吸引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兼职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师资结构。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方式,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持续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专业教师职称评审中沿用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体系,不仅束缚而且也误导了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高职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研制出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应把专业行业影响力、技能等级、指导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等列为重要参考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特有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应该尽快出台,适当降低学术要求,应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
教师影响学生深远,高职教育要能发挥职业性与适应性,需改进教师升迁制度方式,规定专业教师必须以技术成果升迁等,高职学生才能有足够的实际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面对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创新时代,新产品、新技术等应用知识日新月异,推动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调查,或者赴企业参加研习活动,掌握当前的企业发展动态,实际深入企业可以使得教师对企业概况的认知更深更广,借助于企业实践融入其专业知识,进而达到将企业知识内化,以期提升教师个人在企业实践上的认知与能力。教师在进行企业调查后,以个案分享企业研习历程与心得供其他老师参考,并以各系部为单位整合教师的研习成果,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修正教学方向和课程规划设计,以更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模块设计的研发,持续学习企业最新的技能,迅速将企业信息转化为教材,将职能融入教学,提升教师的相关实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3]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也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培训也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技能的培训。(1)选择培训内容时要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及时更新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2)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教师更容易吸收和理解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3)企业和相关协会的参与,根据本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现在的热点问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性。
为了落实教师专业进修的教育,高职教师在服务一定年限后,必需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奖励教师进修专业知识,持续学习企业最新的技能。不妨明订教师赴企业服务的办法,且并入服务年限,以提升教师的实务能力,了解产业脉动,参与企业创新研发工作。
旨在透过国际学术交流,促进高职教育之发展。在学校中选派业务水平较高、有敬业精神的青年教师到发达地区、国家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并给予较大的资助政策,这必将增加院校发展的后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经过国外进修的专业教师眼界开阔、思想比较活跃,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教育技术,能把高职教育的最新理论和对教师的最新要求带回学校,使得本校教师的水平与国际高职教师水平接轨,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技术。[4]
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职教师资。高职教师在工作中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行业职业技能,对于调整与优化高职教师能力结构、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玉莲.新时代赋予高职教师的使命[J].成功:教育,2011(16) .
[2]曾柳宁.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大众科技,2011(12) .
[3]周春芳,李三良.教师赴业界研习服务方案的推动与期许[J].技术及职业教育,2012(1):2-5.
[4]台湾“教育部”技职司.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计划《教师赴公民营机构研习服务》作业参考手册[EB/OL].[2013-04-23].http://www.tad.stu.edu.tw/p2_pro/pro_download/ 2010-08-23/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