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81)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学与教变革的基础
王志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8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新科技。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似乎还没有任何其他一项技术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中,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化中,也必然体现在教育领域。
既然信息技术会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我们首先就有必要分析,这种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分析信息技术到底改变了教育教学的什么。是改变教育的目的了吗?是改变教学的目标了吗?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解释,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所必须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可见,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改变的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抑或教学的目标。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也必然会引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信息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环境。大家知道,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教育是主战场,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这里讲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开展课堂教与学的环境条件。其实,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的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包括宽带网络、云技术、电子白板等;还是软件工具,包括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工具、备课授课系统等,以及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的智能学习系统、平板电脑等,都与传统教学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信息技术所支持营造的这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给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活动组织等以新的方式和便利,从而为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变革,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当然,信息技术对课外教学和学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里不再详述。
二是教学资源。这一点也很清楚,在信息化环境下,不仅教学资源的数量、形态与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中的资源主要是教材、教参、挂图、投影片等,信息化环境下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则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呈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教学下,无论是教材、挂图还是录音、录像、PPT,都是单独呈现,或者说都需要单独的设施来支持其呈现,但在信息化环境下,所有形态的资源,无论是文字、图片、音视频,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都可以在一个(比如教学白板)或任意个(比如每个学生所持有的平板电脑)终端上集中呈现。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组织更加生动活泼,学习效果提升更加明显。比如,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或者教师较难解释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能通过数字化的资源就解决了,甚至于还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三是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和改变也是十分明显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只是在教学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活动,比如作业评判、阶段性测验和考试等,通常主要由教师组织和主导,其主要目的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不仅可以运用评测软件和工具,更快更准确地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结果进行判断,由于教学活动和学习轨迹都可以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还可以随时观察到教学和学习过程,这样可以方便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出现的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所记录的个人学习过程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从而可能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说信息化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可能的原因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都可以被方便、容易、真实地记录下来,平时的表现记录完全可用于对其进行全面评价。这是否为将来废除“一考定终身”提供了可能?
上面所讨论的只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主要方面,或许并不全面。但是,如果说教学环境的改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的话,优质数字资源则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不仅是因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和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数字化资源内容,同时,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现了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成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学习变革的基本支撑。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确,无论是“促进深度融合为核心”,还是“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近两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教育部都把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比如,《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便明确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方面,无论从观念和认识上,还是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上,亦或是推进和落实措施上都有巨大的变化。当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也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正如刘延东副总理两年前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所指出的,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的加快推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其中特别提到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可以说,优质数字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瓶颈。
目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现状并不乐观,可以用“三多三少”和“三缺乏”来概括。“三多三少”指:一是数字化的资源多,但真正可利于提高教学的优质数字资源少;二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资源(如文本、图片、简易电子书等)多,但适合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应用的(多媒体、交互性等)资源少;三是适合个别应用(个别课堂、个别学科、个别教师)的资源多,而配套新课标、系统开发、适合普遍化应用的基础性数字资源少。
“三缺乏”指:一是缺乏数字资源建设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资源开发者大多按照自己的理解执行,于是涌现出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不同结构的数字资源,不仅描述不一、分布松散,属性标引的维度和碎片化的粒度也都不一样,在不同平台和系统之间不易转换,导致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的水平有限;二是缺乏数字资源建设评估标准和准入机制,导致虽然数字资源建设的参与者不少,却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市场上数字资源量巨大,但分不清哪些是适用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质资源;三是缺乏基础教育数字资源采选和应用有效机制,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硬件环境逐步到位,但许多地方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资源采购和选用上存在方法不尽合理、定价混乱、购后闲置、更新不及时等情况。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设施和硬件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丰富的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否则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难以深入,更谈不上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质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决定了信息化教学能否达到预设目标,实现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优质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则决定了信息化教学能否实现普遍化、常态化应用的问题,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整体质量提高、教育公平的保障作用。因此,优质基础性数字资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能否有效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那什么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我们认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在课程内容、教学规律和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所开发的,应从教育性、教学性、技术性、应用性、时效性等几个维度进行约定或保证。概括来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内容科学、准确、健康,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第二,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科规律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直接或间接有助于教与学目标的达成;第三,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结构清晰、视觉美观、表现生动、运行流畅;第四,具备易用性、兼容性、开放性,教与学体验良好;第五,来源可靠,无著作权瑕疵;第六,具有时效性,能体现时代特色。当然,以上只是基于教育信息化推进现阶段要求的简单思考,对教育资源是否优质的判断还与数字资源的应用环境有关,也与资源的属性和分类等因素有关,所以优质数字资源的界定也并非一成不变。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优质数字资源,同时,对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也十分必要。对数字资源的分类,不仅有利于优质数字资源持续有效建设,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把数字教育资源分为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和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我们认为很合理,也非常有必要,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
什么是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指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课程标准要求、满足师生基本教学活动的基础性核心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数字教材,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
数字教材(学生版)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纸质教材为蓝本,以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为目标的数字化、立体化教材,可满足广大中小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学习的基本需求。
数字教材(教师版),也可称其为数字教参,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纸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蓝本,按照不同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研发的集教案库、素材库、试题库和工具集等为一体的综合应用资源系统,可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备课、授课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服务需求。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因为纸质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与学习基本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载体。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但无论如何变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都需要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知识体系,数字教材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理应起到与纸质教材在传统教学中类似的基础性、示范性作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能满足学习和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资源和基础服务,有效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常态化应用。因此,在未来的电子书包构架,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数字教材是开展教学的核心资源。
由于基础性数字资源是以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为重点、成体系开发配套的数字资源,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大、投资大、周期长、市场风险高,因此,建议在国家适当补贴的情况下由教材出版企业承担开发任务。至于为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需求、扩大知识视野的个性化数字资源,包括辅助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数字资源,应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能动作用,当然出版企业也可在个性化数字资源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应用中逐步汇聚形成系统的优质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因此亟需从国家层面建立优质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长效机制。建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推动优质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在参与企业的准入制度、设立数字教材的审定制度、推动数字教材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建立国家级数字教材研发基地和组织开展数字教材试点工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应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大规模应用推广,有效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本文为作者在“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略有删改)
报告人简介:王志刚: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1006—9860(2014)11—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