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关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研究 *

2014-11-28 10:24:59荆永君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培训服务

荆永君,李 昕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持续关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研究 *

荆永君,李 昕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训结束后需要对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服务,目的是促进教师培训迁移完成教师个体知识建构。该文从远程教育“持续关注”理论的视角,结合培训迁移影响因素,从设施、资源、人员与信息、组织、评价五个方面对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教师对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存在着多方面需要,各方面需要内容多样化且差异较大,组织服务中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需要明显,人员与信息服务需要与现状严重失衡,人员与信息服务及评价服务中教师缺乏主动性。最后,根据教师的需要分析给出了实施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几点建议,希望为培训机构、学校实施支持服务提供参考,对教师培训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教师培训;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除了专门教育信息化人才外,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1]。只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展了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种培训项目,201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教师培训将进入高峰期。

随着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研究者从培训的标准、内容、模式和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但“一劳永逸”“培训回潮”“消化不良”等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李娜对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培训迁移影响因素中“培训后期支持服务”的得分最低,参培教师对培训结束后提供的支持服务并不满意[2]。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培训迁移效果,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新的研究问题。

有效的教师培训除了需要在培训前充分调研教师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教师需求,以及培训中开展引领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外,还应当在培训结束后进一步建立持续且符合教师特征及个性化需求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体系,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长远的、系统化的规划建设。本文从远程教育“持续关注”理论的视角,结合培训迁移影响因素,设计了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量表。通过对辽宁省600名受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特征并给出实施建议,以期为实施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提供参考,促进教师培训迁移效果。

二、研究基础

(一)培训迁移影响因素

培训迁移是指受训者把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程度[3]。国外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比我国早很多年,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培训效果迁移模型,比如:迁移过程结构模型、迁移气氛结构模型、迁移因素模型。Cheng、Ho对过去十年培训效果迁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得出了影响迁移的三种变量——个体变量、动机变量和环境变量[4]。

在国内,有关培训迁移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早期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应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吴怡、龙立荣提出影响培训迁移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动机、组织学习氛围、培训迁移气氛、组织工作节奏[5]。魏钧、魏妍妍从组织干预层面分别对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的干预要素和效果进行归纳总结[6]。2004年教师培训项目的推进,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教师培训迁移研究,认为影响教师培训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特征、迁移气氛和组织特征,提出完善培训制度,建立促进迁移的实践氛围[7];提供培训后续支持服务,建立学习型组织[8];跟踪培训后学员的绩效,组织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9];建立“计划—实施—评价与诊断—改进”四个阶段组成的循环培训后跟踪服务系统[10]等对策,促进教师培训迁移。

(二)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起源于远程教育领域,David Sewart提出的“持续关注”理论认为远程院校和教师应对学生提供更多的持续关心、咨询和教学辅导,否则会影响学习效果[11]。Holmberg Borje认为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进行“有指导的教学会谈”,即指学生与学习支持机构之间连续不断的双向交流活动[12]。David Sewart指出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成要素几乎是无限的,任何远程教学系统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都是独特的[13]。丁兴富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教师等为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讯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14]。Ormond Simpson将学习支持服务分为教学支持和非教学支持两大类,具体包括技术支持、学业支持、学习技能支持、情感支持、管理支持、同学支持和校外支持等七种[15]。

(三)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对未来某种目标的乞求或者欲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底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四层是缺失需求,可引起匮乏动机,一旦得到满足,便失去动机;顶部的自我实现层是生长需求,可产生成长动机,是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和本质[16]。

三、研究思路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学习支持服务内容和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有许多相似和交叉的部分,尤其是在组织环境方面。终身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学习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教师工作环境中的培训迁移可以视为一种培训后的持续学习行为,对教师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可以看作为远程教育领域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此外,心理学研究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培训迁移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发挥自身的潜能,提供了很好的迁移支持服务理论基础。因此,本文综合学习支持服务和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探究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选取

为了获取教师培训后对迁移支持服务的具体需求以及需求强度,本研究采用调查表和访谈收集数据。调查对象是从参加完辽宁省2013年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教师,共5000多人中随机抽取600人,发放调查表600份,回收596份,其中583份有效。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这些教师不仅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初级或者中级培训,而且大部分还参加过“国培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等其他培训项目,对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求有较好的思考和准确的把握。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内容需要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表的统计分析,从调查对象中又选取了24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调查表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

借鉴远程教育领域学习支持服务的界定和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结合对培训末期参培教师提交的“培训后工作环境中信息技术应用计划和所需环境与条件的报告”分析,本研究的调查量表设计包括设施、资源、人员与信息、组织、评价五个方面,共22条项目,如表2所示。每个服务内容需要程度按李克特量表法分为:非常需要=5、需要=4、不一定需要=3、不需要=2、非常不需要=1。

表2 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调查表

通过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调查表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存在需要,且需要程度差异较大

教师对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内容需要程度的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教师对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中,人员与信息服务、组织服务需要强烈,平均值大于4.16,尤其是对组织服务需要最为强烈;设施服务、资源服务和评价服务需要相对较弱,平均值低于3.85。在22个项目中,共有20个(占全部项目的91%)项目80%以上的教师认为“需要”,平均得分在“4”(即需要)以上的项目14个(占全部项目的64%)项目。可见,所设计的服务内容比较符合教师的需要。

图3 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内容需要程度统计

近几年,国家推进的“农远工程”“校校通”“班班通”在一定程度有效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紧缺问题。2013年辽宁教育事业发展综合数据信息统计表明,师机比平均值小学阶段为1.17:1,初中阶段为1.24:1,普通高中阶段为0.44: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平均差距不大[17]。从调查获得数据也可以看出,教师所处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了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其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保障。虽然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已经开展多年,但由于地域差异、教材版本不同等因素,导致教师对现行教材配套教学资源需要强烈(需要程度平均值4.38),尤其是适合自身教学环境和对象的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双向实时通讯提供了保障,从而导致教师对工作环境中遇到问题寻求专人指导和帮助的需要不断提升。在学校组织系统中,领导和教师都是组织的成员,良好的、愉快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能够促进教师实现个人自尊,体现个人价值,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非常渴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支持。教师的评价需要具有自主性、自发性、独立性,是足够内因驱动行为,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虽然表现出的需要程度平均值不高,但个体差异较大。

2.组织服务中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需要明显

调查中组织服务是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中需要程度最高的,平均值为4.55。教师工作环境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界驱动,学校领导的要求、支持、承诺起到很大程度的驱动作用。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力在信息化时代的延伸,是领导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线学校领导肩负着领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任,其信息化领导力决定着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速度和高度。然而,目前不少学校领导教育信息化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知识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领导力不容乐观,从而导致教师对学校领导信息化领导力的需要较为突出,平均值为4.62。

3.人员与信息服务需要与现状严重失衡

信息反馈的通畅性与及时性是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基本标志。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双向实时交互没有了障碍,教师日常应用信息技术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迫切希望能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得到即时帮助和指导。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个性化的需求不同,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帮助和指导。但实际上,培训机构提供的专兼职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在网络远程培训时指导师和学员比一般为1:60-1:100,培训结束后要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甚至有的培训机构就没有提供培训后期支持服务的人员。调查中教师对人员与信息服务需要,与培训机构现提供的人员与信息服务相比严重失衡。

4.人员与信息服务及评价服务需要中教师缺乏主动性

在人员与信息需要中,教师认为身边志同道合的同事提供的帮助和积极的形象范例(需要程度平均值4.35),比培训机构的服务人员提供的指导(需要程度平均值4.00)更合适、更有效,大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意。但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往往不愿意主动解答别人的问题,缺少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同样,在评价服务中,教师对分享作品、参加比赛也缺少主动性且个体差异较大(需要程度平均值3.71,标准偏差为0.79)。

四、实施建议

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应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并整合资源,使之连续化、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除了要清楚认识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重要性外,针对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实施和发展,笔者根据教师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效实现培训迁移的激励

在培训迁移支持服务活动中充分运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更好地实现对教师培训迁移的激励。可以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对文中设计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做一个划分,设施和资源服务是教师在工作环境的基本需要(生理和安全),人员和信息服务是教师与培训机构服务人员和同事之间的社交需要,组织服务是教师希望得到学校和同事支持、认可的尊重需要,评价服务是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人的存在的最大满足在于得到自我实现,而一个人自我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面几种需要的满足。因此,实施培训迁移支持服务要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不同层次需要的存在并非孤立的,又具有同时性。

(二)支持服务资源区域化、微型化建设

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应根据培训内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区域特征,为教师提供实用、优质的资源服务,并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检索和下载服务。提供的支持服务资源不仅要满足区域性并与现行教材配套;而且要微型化以满足教师移动学习需要。即在区域教育特征分析基础上,采取宏观规划、多元主体协作、共建共享的模式进行区域资源建设,满足区域需求、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配套;开发微型化的支持服务资源,满足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碎片化学习,以此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系列政策和文件,从国家层面上已经非常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而且学校领导必须先转变观念。学校领导把握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信息化工作能否有序开展,所以要加强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例如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信息化管理者培训等;在校内建立以校长为核心、以优秀教师为骨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领导和实施队伍。使学校领导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综合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教师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与资源支持,激发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机,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常态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

(四)完善支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具有咨询和教学辅导的功能,必须建立一定数量专门从事支持服务的队伍,按比例足额配备服务教师,形成合理的师生比,承担服务任务和保证服务质量。支持服务人员应对参培教师有更多的持续性关心,不仅提供信息咨询、组织研讨和应用指导;而且要跟踪教师培训迁移情况,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和特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通过对其知识水平、认知特点、迁移需要等进行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和指导,从而有效激励和维持教师的迁移动机,增强持续迁移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性。可依托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整合优秀学科教师、教研员、教育技术人员建立优势互补的支持服务队伍,根据服务对象和所需服务内容的特征,分配支持服务人员,确定服务方式、周期和频率,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

(五)注重学习与迁移文化建设

工作环境中教学硬件与软件环境是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基本需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教师工作环境的信息化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满足。但是,有了这些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学习和迁移如何有效发生?Curtis Bonk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指出:基础设施、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是教育信息化三大宏观趋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理念、方式和方法。同样,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中不仅要重视设施与资源服务,更要注重学习与迁移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学习与迁移氛围,可以组建教研组开展校内和校外、线下和线上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堂观摩、比赛等活动;可以建立以空间为主的网络研修社区,通过主题沙龙、专家引领开展成员自主研习和集中研修。在氛围浓郁的学校中,教师迁移动机强,能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学习提高,乐于将培训所得迁移到工作中,能显著提高培训迁移效果。

(六)建立培训迁移支持服务跟踪评价机制

为教师提供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内容与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对培训中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教师的反应与反馈是支持服务进行优化提高的前提,不断完善和改进支持服务系统又是提高教师培训迁移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制约。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支持服务都需要有完善的评价与反馈,可以借鉴《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评价模型建立一个规范、科学、可行的量化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管理和评价,衡量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缺陷与不足,督促培训机构、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支持服务,促进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工作环境中,提高培训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对促进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五、结语

我们从2006年开始承担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共培训教师万余人。近年来开始致力于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支持服务模式、平台、资源、队伍及教师网络研修等方面开展了实践工作。提出了引领式、跟踪式、订单式支持服务模式;搭建了基于Claroline和OpenMeetings开源平台的培训支持服务平台;通过征集、遴选、自建,整合省内多方面资源,建立了包括分学段学科的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课程、重难点知识的微课、优秀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应用优秀课例、常用多媒体工具软件视频教程、多媒体设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优质资源服务体系;按学科、学段建立了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支持服务队伍。经过实践应用,反馈效果良好。

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根本途径和有效途径。本文所讨论的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内容需要仅在辽宁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项目中进行了调研,在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比如: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培训迁移支持服务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研究、培训迁移支持服务评价标准及实施研究等等。

[1] 黄蔚,黄建华.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N].中国教育报, 2014-04-16(11).

[2] 李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 Baldwin T T, Ford J K.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 Personnel Psychology, 1988, 41(1):63-105.

[4] Cheng E. W.L. & Ho D. C.k. A Review of Transfer of Training Studiesin the Past Decade[J]. Personnel Review,2001,30(1):102-118.

[5] 吴怡,龙立荣.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2006,14(5):749-756.

[6] 魏钧,魏妍妍.培训迁移的干预策略及其效果[J].心理科学发展,2009,17(1):138-146.

[7] 郭红阳,刘丙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迁移[J].中国电化教育,2007,(4):9-12.

[8] 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9] 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10] 白晓明,陆少颖,黄全明,陈国明.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后跟踪服务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12,(1):77-81.

[11] David Sewart. Continuity of concern for students in a system of learning at a distance[M].ZIFF. Hagen: FernUniversität,1978.

[12] Holmberg Börj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 Routledge,1983.

[13] David Sewart. Student support systems in distance education[J]. Open Learning, 1993,8(3):3-15.

[1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 Ormond Simpson. 对远程学习者的支持服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 Abraham H.Maslow.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 辽宁省教育厅组.辽宁教育事业发展综合数据信息统计手册(2013)[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荆永君: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与软件、教师教育研究(jingyongjun@synu.edu.cn)。

李昕: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与智能教学研究(lixin@synu.edu.cn)。

2014年8月5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Research on Support Services for Trainees’ Training Transfer Based on Continuity of Concern Theory

Jing Yongjun, Li X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Teacher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fter the training, providing continue support services for teachers is needed.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trainees’ training transfer; teachers’ individual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ontinuity of concern theory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nsfer factors, the needs of training transfer support services for teacher is investigated, the survey includes facilities, resources, personnel and information,organization, evaluationfive aspects. The study found,firstly, the needs of teachers’ training transfer support services are diversity,and the contents of the various needs are different. Secondly, in the organization service, the nee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of school leaders are evident. Thirdly, the nee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nel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s a serious imbalance. Finally, in the needs of personnel and information, evaluation service, teachers are the lack of initiative. According to teachers’ needs analysis, suggestions of teachers’ training transfer support services are given.

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Transfer; Support Services; Needs

G434

A

1006—9860(2014)11—0095—06

*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农村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G12ZXY08)、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模式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W201314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信息化培训服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