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14-02-06 08:24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1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情绪

张 爽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我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间接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成人化的、机械式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乐趣,使本来对知识有着渴求和探索欲望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游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游戏。[1]因此,游戏化的教学不仅对于幼儿园的儿童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在思想不够成熟的小学生身上也同样适用,也应该继续延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儿童意识或潜意识中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出来,治愈已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干预发展的目的。

一、游戏辅导模式概说

最早将游戏引入对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是霍尔莫斯。而后,安娜·弗洛伊德将弗洛伊德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儿童治疗,将儿童游戏作为观察、分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手段。罗杰斯将“来访者中心治疗”研究扩展到心理治疗领域之外,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他的学生芝娜·爱丝琳则把“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应用于心理辅导过程中,创造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将游戏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游戏辅导模式涉及的游戏并不是简单意义的游戏。游戏辅导模式是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取游戏的形式,探查学生内心的需要、冲突、情绪,并通过游戏降低防卫,促进表达、内省,同时利用游戏的操练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或练习成长,实现非娱乐性目标的一种辅导形式。游戏辅导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很多内容中,如协助交往的游戏、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游戏、促进学习效果的游戏、增强耐挫力的游戏、增强自我意识的游戏等。[2]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比形式化的活动教学模式更有效地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虽然小学生的日常活动由游戏为主变为学习为主,但游戏辅导形式却能有效地让小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游戏辅导模式的优点

在游戏理论中,游戏具有深刻而复杂的重要意义,从认知角度来看,游戏可通过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体现“最近发展区”;从情绪角度来看,游戏可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修复创伤性体验,促进儿童个性和情绪的健康发展。在动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现在专家学者越来越反对机械式的知识教育,提倡还给儿童更多游戏的时间和权利,其实质是为了使儿童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是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3]游戏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的内容实质,即利用游戏作为载体,将游戏的精神实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一)游戏强调自由,体现主动

游戏最本质的特点是自由的、主动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对很多外在的因素和力量无法掌控,游戏充满想象,可以让人摆脱现实的束缚。赫伊津哈也说过,游戏是自主的,实际上是自由的。只有当“心灵”的巨流冲破宇宙的绝对专制时,游戏才变得可能。[4]游戏可以使游戏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积极参与,只有心理具有内在动机,游戏才有意义。游戏的自由灵活性可以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和反应,及时地调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使儿童施展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潜力。但自由并不代表肆意妄为,游戏者在游戏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自控游戏的进程,认真扮演特定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游戏的具体情况,自然而然地结束游戏。

(二)游戏释放情绪,表达体验

游戏是依据儿童自己的想象,以虚构的形式,超越时空的限制来体现现实生活,满足自身愿望。虽然游戏是虚构的,但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而具体的。儿童进行游戏所反映的或是现实生活的情形,或是潜意识被压抑的本真,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被满足的愿望或被剥夺的合理需要。这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接受的欲望,可以通过游戏使儿童尽情地获得种种体验、感受,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成长发育历程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有效地处理。在体验的过程中,游戏实质上包含了强烈的情绪色彩。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摆脱外在压力,物我两忘,身心放松,完全沉浸在游戏中,释放着自己的情绪,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乐此不疲。

(三)游戏整合各种关系,发展自我

游戏是一种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个体本我与自我协调发展的活动,是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身心要素健康整合的活动,是满足人安全、平等、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等发展需求的活动。游戏使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和谐。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轻松的玩乐中得到完全的释放,发泄现实中无法排解的情绪、压力,而且可以让他们认识自我,挖掘和开发潜能,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游戏辅导模式一方面针对存在心理问题和行为、情感障碍的儿童,有效地将不易发觉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从而解决其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儿童多方面的发展:游戏具有想象力,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公认游戏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创造力;游戏允许儿童去体验那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情况,如不安全的因素、高昂的成本、过多的时间消耗,让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应付生活中麻烦的情况,在模拟的情境中增长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游戏辅导模式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变

将游戏辅导模式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认识到心理健康课程具有课程的特殊性,摒弃知识上特定目标完成的观念,取消统一的标准化测验,在传授一些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调节技巧的同时,更注重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调控情绪能力,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需要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来洞察课程的本质,用新的理念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以引导。

(一)游戏改变注重引导和情境设置的教学模式

以往受活动教学模式特定程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活动步骤“设置问题—活动—讨论—总结”进行。看似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过程,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但教师在学生活动之外强加外在力量,重视对活动过程的指导,过多引导问题的答案和重视情境的设计,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教师满意的答案。教师如果过度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虽然是游戏的形式,但游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成了被操控的机器,这种步步设疑的活动模式失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不是真正地关注小学生活动过程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由性,对于他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和问题并没有给予关注、加以解决。游戏辅导模式则体现了游戏的精神实质,不关注预先设定的程序以及引导学生所得出的答案,而是按照学生游戏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表现情况灵活调整,挖掘深层次的内涵,虽有一定规则,但更强调自由性、主动性。在自由前提下,游戏使小学生在不设防的状态下主动参与,消除了他们对内心世界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流于形式的回答问题。但这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儿童在宽松和自由的情境中的表现来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内在的需要,满足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游戏改变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

虽然游戏强调自由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单纯的放松,游戏是为课程的目标服务的。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既定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一致的情感体会,强调课堂活动时的体验感悟和收获,缺少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交流,缺乏学生内心深处的深层次情感挖掘,忽视了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正所谓“三分教,七分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小学生言语表达和认知发展上发育不成熟以及潜意识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改变、体会,或者情绪的表达是他们自身意识不到或者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小学生虽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充分地表达或者调节自己的情绪,但他们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游戏的力量远比游戏本身内涵更丰富,以游戏为辅助促进主题深入和目的实现。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指出:游戏时,儿童正负面情绪都会出现,就像在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样。[5]儿童主要是透过游戏来将内在的焦虑外显化,通过游戏的各种形式,可以消除小学生的心理防卫,帮助小学生发泄以往陈积的情绪,表达冲突的情绪,减少焦虑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学生在适应上的困难、在情绪上的障碍,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心理循序渐进地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透过游戏来协助小学生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发泄负面情绪,如恐惧、嫉妒、孤单、挫败和自责,这在以往的活动教学中是无法满足的。

(三)游戏使多方面的目标和谐一致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构化游戏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但它并非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将游戏形式与心理健康发展内容有机结合,将游戏与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以往的活动模式,强调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互动,但有行为问题或情绪困扰的学生,通常是无法在团体活动中被认同的,以往的互动活动模式不但不会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在游戏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不同问题的学生类型,将小学生分成集体、小组,个别指导不同类型组。有交往问题的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些治疗型游戏帮助其学习,在不影响他人需求情况下,满足自身需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充分利用游戏手段,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帮助儿童发展出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并且将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泛化到未来生活中,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潜能得到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6]因此,游戏辅导模式不仅潜移默化地使小学生远离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同时教师必须明确,在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辅导过程中,所依据的一切理论、观点,所选择的一切内容和形式,所遵循的一切原则和采取的一切方法措施,归根结底,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7]游戏体现儿童的生命力,游戏应用于心理障碍儿童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心理咨询师的肯定,而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积极的发展也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游戏辅导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最适合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其有效性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郑名.学前游戏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75.

[2]何元庆,姚本先,冯娟.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基础教育参考,2013(7):18-21.

[3]劳伦斯 ·科恩.游戏力[M].李岩,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7.

[4]雷湘竹.学前儿童游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

[5]卡杜森,雪芙尔.游戏治疗101[M].陈志鹏,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

[6]李林英,邹昕,王春梅.严肃游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6.

[7]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7.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