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芝,刘 莹
徐州医学院教务处,江苏 徐州 221004
课程考核是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进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生物医学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各高等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徐州医学院为例,学校从2007年开始在相关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改革都亟待考核方式与之匹配。但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已经明显不能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这是高等医学院校考试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期末闭卷考核,这种考核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这种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对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考核较多,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部分课程考核成绩虽然采用了平时成绩加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但没有系统完善的平时成绩测评方案,又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使得平时成绩测评比较随意,甚至出现“送分”,以助学生顺利过关的现象。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考核主要集中在期末进行,采用终结性考核形式,忽视平时考核。一方面,造成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突击记忆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实际上并未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内容,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医学院校现在推行的PBL、案例教学法等不相适应。PBL、案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导,但目前采用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无法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课堂上是否主动参与学习与期末成绩没有什么关系,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考核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认识模糊,主要强调其评价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的发挥,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教师批改试卷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绩,学生一般也是在假期上网查询才知道具体考了多少分数,但对具体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不了解,不知道哪些属于自己的薄弱环节。
为使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考核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全新的、多元化、多层次、科学、规范的复合型课程考核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2]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考核中应引入形成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将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便于学生及时修正并完善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效果。
除了将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反馈给学生外,还应增加平时成绩,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为防止平时成绩测评的随意性,保证考核的公正合理,平时成绩测评形式要多样化,并保持他们之间合适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如平时作业占60%,考勤占10%,课堂表现30%。平时作业与课堂考勤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缺勤将扣除一定的分数;上课过程中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加分。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利益,做到客观公正[3]。
增加以能力检测、综合素质为主体的考试内容[4],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理解能力的检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闭卷考试命题组织前要从试卷的内容结构、能力结构以及难度结构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客观试题比重,加大综合性分析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主观试题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4.1 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确定 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对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为辅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其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20%~40%;对以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并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
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40%~60%;对以
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理论教学内容为辅的专业课程,其平时成绩可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60%以上。
2.4.2 课程考核形式安排 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方式安排的不同,鼓励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阶段性测验、技能操作测试、口试、上机测试、平时作业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组合,从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力度。
2.4.3 制定完善的复合型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为保证复合型课程考核的规范实施,学校层面的教务主管部门和院(系)内部教研室应共同制定完善的复合型课程考核实施方案。每学期学校教务部门要根据该学期开课情况及课程特点提出总体性的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对课程考核形式、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闭卷考试题型等方面提出总体要求。院(系)内部教研室根据总体方案及要求,结合具体课程、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定课程考核指标体系,经院(系)内部讨论通过后报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课程考核实施方案一旦确定,应及时对学生公布,让学生清楚具体的考试形式、各形式所占比重等重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4.4 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 在高等医学院校,许多专业课教师既是临床医师,又兼任教学任务,工作任务繁重,又加上复合型课程考核体系涉及范围广、考核周期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很可能让其流于形式,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检查与监控保障体系十分必要。
该考核体系在徐州医学院相关课程中已得到应用。以病理学课程为例,曾在2009年对二年级有病理学教学任务的班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理论课大家参与一个教学班,同一组教授授课,实验课和案例教学章节随机分成2个小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课和案例教学章节授课过程中,实验组根据平时提问、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平时考查完成形成性考核,给出平时成绩同时给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时的反馈。期末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统一参加闭卷终结性考试。从两组学生的期末闭卷成绩来看,实验组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闭卷考试平均分为76.6,对照组学生闭卷考试平均分为64.0,全班平均分为70.4分[5]。另外,在徐州医学院召开的学生座谈会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形成性考核和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带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1]张付芝,刘莹.形成性考核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2012-04-20
[3]陈化.医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8,21(7):56-57
[4]卢丽笋,石云霞.构建临床课程考核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9):630-631
[5]刘莹,崔涛,刘磊.形成性考核对提高学生病理学学习质量的作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