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创新——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例

2014-02-06 03:51李冬影陈慧颖
职教论坛 2014年21期
关键词:基础课艺术设计基础

□李冬影 陈慧颖

中国当代设计艺术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培养了许许多多从事设计艺术的专业学生,他们现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当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体系, 在电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中开设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图案装饰、摄影等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其中三大构成课程长期以来一直为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教学中利用视觉形态要素,通过理性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途径,系统、科学地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及在专业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例, 以学生审美需要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艺术基础课教学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高职院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代设计艺术教育的主要学科体系大致如下:首先,基础课程教学基本上沿用前苏联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和色彩写生绘画教学模式,同时引进了源自20 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构成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体系[1]。 高职院校设计艺术教学一直在“效仿”本科院校的设计艺术基础课程体系,其基础学科的教学未能很好地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课程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发展较为滞后,在教学中都是用培养艺术家的方法培养设计师,用培养设计师的方法培养操作员。

高职院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视艺术基础课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育人目标基本是满足就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先导。 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是要让学生爱好并熟练掌握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将来可以轻松面对毕业时的工作问题。从艺术基础课程的设置来讲,课程开设不够系统、课时量压缩,有的只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而开设,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课程的基础地位认识不够,重要性被忽视。

(二)艺术基础课教学流于理论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基础课常常成为单纯讲解的理论课或反复示范与练习的操作课,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学生角度看,基础课程只是打基础,没有太多实际内容,枯燥乏味,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从教师角度看,高职学生艺术功底较弱,文化底蕴低,学生差异性明显,课程教学很难在书本理论以外进行延展。 于是,基础课在教与学之间的矛盾限制了课程教学的发展, 只能流于理论和技术,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活性”掌握。

(三)艺术基础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脱节

艺术基础课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综合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要有艺术专业社会实践的经历,了解艺术专业由“基础——专业——社会”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注意艺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在学生看来基础课程是打基础,很多课程都一样,千篇一律的作业,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今后专业设计服务。 因此,艺术基础课教学难度很大,普遍存在艺术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孤立,各自为政,两者之间欠缺关联性。

(四)艺术基础课教学手段单一

艺术基础课教学中, 现在普遍采用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对课外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少,大多是使用“徒手工具”对学生在理解与表现范围上进行拓展, 很少有对新技术、新科技成果的利用。于是造成了课程教学不能与时俱进,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很少具备多元的思维方式与多样化的实际的动手能力及符合时代精神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审美需要与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关系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 当教育者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时会发现,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是建立在“美感”的基础上的,学生认为艺术就是欣赏美、创造美,于是教育者从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角度就能将艺术的教学“按需供应”,将审美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紧密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审美需要探索和创新艺术课程的教学。

(一)高职学生审美需要的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把需要层次改为七级,即在尊重的需要之上加上“审美的需要”和“求成的需要”。人类都潜藏着这几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作为高职学生,在求学阶段,接受着旨在满足就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其自身所表现出的求知和就业的欲望最为迫切,这也就是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以上的各个层次的需要。 在高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中,“审美的需要” 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学生主动追求和向往的。

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样而广泛的,而审美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人的本质存在,因此对审美也存在多样性与广泛性。 具体到高职学生的审美需要,包含了娱乐、欣赏、时尚、追求美好事物等多种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广泛地存在于高职学生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于是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众多可利用的“结合点”,并且这种与审美需要相结合的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活动所不可代替的[2]。 这是高职学生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各层次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 因此那部分只达到较低层次需要的学生,并不缺少对审美的更高需要,只是在未达到满足高层次需要之前,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审美的潜在需要,一旦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逐级满足,其对审美的需要也会升级[3]。这是高职学生审美需要的无意识性。

(二)艺术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审美需要

解决高职学生审美需要的问题,最根本在于处理审美需要与审美认识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处理要依赖于矛盾的双方。 “人类的各层次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4], 而对于个体来说,虽然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但具有丰富“生存”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因此学生对审美的需要有可能通过适当的培养而具有一定主动性。由此可知,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审美需要,并以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认识,是审美需要与审美认识矛盾处理的原理,也是学生审美需要问题解决的首要依据。

高职教育是学生系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后阶段,具有和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 学生在高职阶段发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轨,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同时存在[5]。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也包括了生理、心理方面的内容,而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则要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需求,而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恰恰是在为学生做专业课程学习准备的同时,提供了满足审美需要的机会,因此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但满足了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审美需要。

在三大构成教学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形式法则,学会了用形态、肌理、节奏、面积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造,使学生能够从专业角度进行主动审美, 对审美的评判有了高标准。

(三)高职学生审美需要能够提高艺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本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事实上学生的内在需求也在推动着教学。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作为一种“创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其立足点是认识,以认识为前提,“认识来源于实践”, 而实践始于需要,有了需要才能付诸实践,由此可见学生的审美实践形成了 “审美需要——审美实践——审美认识——审美意图——审美再实践……”的循环提高过程,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则是该过程的基础保障和催化剂。 因此,以学生审美需要为基础的艺术课程教学,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审美需要的反作用。

学生学习若无积极性, 不能全面启发思维,所得的知识只能是教条型的。 在审美需要的作用下,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了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三大构成教学中,课堂有了学生审美需要为支撑,理论、知识科学系统地灌输给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基于学生审美需要探索艺术基础课程教学思路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专门的学问和多向知识结构,学生要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授课者对学生审美需要的认识不够,教学难以抓住艺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区别。因此首先应明确以学生审美需要为基础的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掌握技能与学会审美的关系

据就业质量反馈调查研究,高职毕业生中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晋升为管理者,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先进技术面前落后了。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才能使其真正胜任岗位, 而不是简单的在流水线上重复简单劳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在校期间的教育结构不无关系。关注学生审美需要的教育,并将审美需要与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从创造美的角度去判断和比较,积极接触新知识、新观念,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终生受益。

(二)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有别于其他诸如机械加工、汽车维修、食品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注重智能训练, 重视多层次的设计思维训练,教学中还要进行针对专业特点的创意表现课程项目训练。因此,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诸多基础理论与形象构思建立联系的机会,使设计思维在审美的作用下多方位展开,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可以说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6]。以三大构成为例,学生在欣赏一件成功的平面广告案例时,通过对画面平面构成表现形式、 色彩创新构成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案例的画面为何让人有美的感受,理解案例为何成功,引导学生在之后的设计专业课中模仿、学习案例,运用构成表现形式创作作品。

(三)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无疑是包豪斯体系, 这个体系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陈规,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要求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与包豪斯体系一脉相承,有着一致的目标和要求。教学要在围绕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思维”为培养主线,实现验证性实践教学、仿真实践训练、全真顶岗操作三部分有机连接。 用理论指导动手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解理论。

综合以上几个关系,基于满足学生审美的艺术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就应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勇于实践,鼓励学生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为教学思路。

四、基于学生审美需要创新艺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

(一)构建“项目实践”式课堂

高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的创设以及项目的产生,教师可以参照MBA 教学模式,组织项目交流讨论,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任务,建立“思考——动手——再思考”的理论知识学习途径,促使学生对枯燥的概念产生生动的理解。以三大构成课程中色彩构成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环节为例,通过引入大型商场环保主题手提袋设计的真实企业设计项目,引导学生从自身审美角度思考环保公益类主题分类、表现方式和技巧体现,分小组讨论得出创作方向,配色方案,动手绘制草图效果,师生互评,完善方案,待企业反馈后,带领学生继续深入分析修改创作作品, 形成最终作品完成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课堂模拟成了企业,书本理论直接转化为审美实践,并被学生消化吸收。

(二)建设“应用性”教材

高职学生授课选用的教材应针对高职教育,有条件的课程建设应包含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理念,以“应用性”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要素, 将课程与应用相结合,直接以市场需求来构建新的教材,通过富含“应用性”的教材及相应课堂课件,引导学生在审美理性思维与社会竞争共生的环境中,发现三大构成表现方式的美学魅力,以及它在广告、产品、服装等设计中的市场价值,争取将学校学习与就业实践无缝接轨。

(三)培养学生课外“美育自治”

课堂教学只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到课堂以外去学习,到艺术馆、展览馆中接受熏陶,到大自然中捕捉灵感,在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人文纪录片中汲取营养,在课堂外将专业基础课上的理论转变为深层的理解,而不是在书桌前脑子空空地凭空想象。同时,通过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调动学生审美需要的源动力, 激发审美需要带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美,去体会辨别美,去学习欣赏美,去尝试创造美,逐渐进入对美的自我追求、自我实践的阶段,实现“美育自治”。

(四)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反映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 当今社会,青年人娱乐生活过于丰富,很难保证学生审美的品位和取向[7],将艺术设计课程的课外教学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可以引导学生抵制快餐式的低俗审美文化和标准,避免审美能力弱化甚至扭曲,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共同的价值认同。 例如在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的色彩构成环节,以“会说话的墙壁”为主题,组织学生将国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制作成海报、展板等进行墙面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能力,也使校园文化有了多彩的一面。

结语

通过几轮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高职院校学生审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尝试结合学生审美需要,改进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培养创新思维比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本身更重要,创新思维培养必须从心理学, 从人的需要的深层次构建培养体系,是漫长而有意义的“塑造人”的过程,需要我们这些高职教师不断去探索。

[1]徐薇,王安旭,胡议丹.形态构成[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

[2]唐巧,陈鸿.论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12):395-397.

[3][4]高玉祥,程正方,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孙守成,李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6]胡璟辉.浅析设计艺术基础教学中的多元化尝试.天津美术学院学报[J].2012(1):76-77.

[7]戚世钧.当代大学生审美观浅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0):105-106.

猜你喜欢
基础课艺术设计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星.云.海》
《花月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