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班级心理管理的思路、方法、措施*

2014-02-06 01:18蒙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1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个体心理健康

◆蒙丽

作者:蒙丽,小学高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德育,玉林市容县容州镇第二小学(537500)。

心理管理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全面作用到管理方法中,研究人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个体的心理规律,切实有效调动多种媒介,以期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完成共同目标。

1 加强小学班级心理管理的价值

首先,符合小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个体行为往往受到内隐性的心理活动约束,不管是个体心理还是群体心理,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小学生开展科学的心理管理,正是为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相互结合的方式,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引导,让学生的动机、愿望以及教学等进程实现密切结合,有效提升教学效能。

其次,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水平正在受到教育者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管理,有利于将存在于学生中的一些消极的、不良心理因素,转变为正面的、健康的心理因素,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帮助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用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提升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

2 加强小学班级心理管理的措施

教师关注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个人需要和班级目标实现有机统一 小学生的不管哪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力,行为本身的动机并没有满足自身需要,所以,尊重小学生的个人需要,满足小学生的需要,是激励小学生的最佳方式。满足小学生的个人需要的方法是统筹协调好个体和班级目标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关系有机协调起来。班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营造好的班级环境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设计小学班级工作目标时,需要统筹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学生的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全面统一起来,营造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全方位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要将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全面联合起来,科学设计好学生为班集体作贡献所获得的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让学生在实现班级目标时,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计划,让每一个学生能伴随班级体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切实感受到个人和班集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促进学生个体全方位融入到班集体中。

按照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异化管理 学生和学生间的心理势必有一定差别,比如对一些具体事物的知觉、感觉、评价等存在不同差异,每一个人的动机、气质、性格、情绪、能力等也是不一样的,班主任要想开展全面有效管理,必须懂得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差异化管理,比如有的学生关注平时班集体组织娱乐活动、有的学生关注期末考试分数、有的学生关注日常的读书等,为此,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差异化管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开展班级的管理与设计,提升班级心理管理水平。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行为是受到心理支配的。心理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心理素质、心理活动。其中,心理活动处于表层,呈现出随机性特点,而心理素质一般为深层次,又显得非常稳定。表层心理活动一般是受到心理素质方面的制约,因此,要有效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根本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含的层面相对较多,心理素质本身的发展还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因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心理结构层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最高层,既对人的情感、认识、动机、需要、兴趣以及意志等多个方面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影响,还对学生的选择、辨别是非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学生个体行为的最高级调节者。学校应全面帮助教师、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班级共同价值观,并使二者协调一致,全面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成功的班级管理。

2)提升学生处置学习与其他方面关系的能力。学习能力往往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素质形成有着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要全想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与其他素质紧密关联,要全面协调好学习与体育锻炼、兴趣爱好等之间的关系,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提升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一般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的个性在形成之后,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这一稳定性具有相对性,伴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大量的科研以及实验证实,学生的个性品质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学校、班主任有责任全面引导学生形成好的个性品质。这项工作不能在短期内就能完成,需要长期坚持,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对那些心胸狭窄的学生,需要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去积极教育引导他们,打开学生思路,逐渐帮助其建立宽阔的胸怀;对那些性子急的学生,需要采用耐心疏导的方式,启发他们理智思考,形成良好品质。

3有计划开展心理调查研究,全面提升班级心理管理者的心理素养

首先,有计划开展心理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小学生心理调研工作,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又能全面发现学生心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管理。比如小学生在新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测验,创建心理性档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及时心理治疗与矫正。

其次,全面提升班级心理管理者的心理素养。开展学生心理管理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能切实感受到教师的高尚人格、道德品质,关键是要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具备较好的心智素质。班主任需要具有好的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一些必备的决策力、判断力与管理能力等。另外,对班级内从事心理管理的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普及性培训,以不断提升素养,提升鉴别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心理管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明确加强小学班级心理管理的价值基础上,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将个人需要和班级目标实现有机统一,按照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异化管理,有计划开展心理调查研究,全面提升班级心理管理者的心理素养,全方位提升小学生心理管理水平。

[1]关梅林.认识心理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新时代,2010(11):78-79.

[2]孙惠群,黄宏强.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心理管理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5-6):221-223.

[3]高福营.中学班主任心理管理的困境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6):27-28.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