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科学观缜读古《蚕赋》二篇

2014-02-06 10:13周匡明
中国蚕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蚕室蚕业养蚕

周匡明 刘 挺

(1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镇江 212003; 2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江苏镇江 212018)

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当以甲骨文为最早,随着语言文字功能的逐步提升,二周社会以来,诗、词、歌、赋在上层社会生活中已普及。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言到:“赋者,古诗之流也”。其实“赋”是属于古代文理简明的一种文章体裁,与诗是有所区别的。其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后人推颂的荀子(名况,又称荀卿,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的赋。在先秦、两汉诸多赋篇中,竟有2个篇章的内容是以蚕事为题材的,第1篇是战国后期荀子的《蚕赋》,第2篇是西晋初杨泉(生卒年不祥,今河南商丘人)所撰写的《蚕赋》,现将这2篇《蚕赋》的内容缜读如下。

1 荀况的“赋”篇

战国年间,中原大地一端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另一端人们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方兴未艾,就在这不平常的岁月里,赵国出了一位大学问家名叫荀子,荀子的著作《荀子》现存世的共有32篇,其中第26篇的篇名就叫“赋”,那是由《礼》、《知》、《云》、《蚕》、《箴》5个小篇组成的1个篇章,其中即有1篇描写“蚕”的,因原篇无题,后人就名之曰《蚕赋》。

荀子所写 “赋”中的5个小篇,每篇都先写1个事物,继而用问答的方式,层层叠叠,于篇末才点出这件事物的名称,具有独创风格。这犹如猜谜似的,先把谜面写下,最后自行揭晓谜底。《蚕赋》也是这样。当然,荀子写 “赋”绝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聊作文字游戏,而是在抒发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学术思想。我国当代蚕学宗师吕鸿声教授对荀子的《蚕赋》赞赏备至,在他所著的《养蚕学原理》[1]一书中即以荀子的《蚕赋》为开篇,他在书中写道:“荀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天行有常’,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知天命而用之’。这种人定天的思想是前人所没有的”。吕鸿声教授高度地评价了荀子《蚕赋》的学术价值,他认为《蚕赋》至少涉及到家蚕生物学的十大领域,从而把168个字的《蚕赋》内容归纳为与生产技术密切有关的“十大研究领域”作了精辟的解读。在这里我们遵循一代宗师吕鸿声教授所阐述的“现代科学观”重读,他写道:“《蚕赋》在2 000年前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科学知识?提出了哪些学术研究问题?用现代科学理论再读荀子的《蚕赋》,仍不能不折服于我们2 000年前的先人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与理论结合的合乎逻辑,提纲挈领,抓住要害。”

荀子的《蚕赋》不仅是我国蚕业科技史上难得的学术理论遗产,也是在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史上留下的光辉一页。全文如下:

荀子从哲理的角度把蚕的生理现象拟人化了,为蚕(江浙农家爱称“蚕宝宝”)赋诗,有趣地阐述了蚕宝宝高尚的“秉性”。他说:蚕,音同残暴的“残”,所以听起来“名号不美”,“与暴为邻”;但是,蚕儿的品德,却高尚美好,它吃了桑叶,就吐丝作茧,人们利用它的茧子制作丝绸,做成裳服,衣冠楚楚。留下一小部分种茧,待茧化蛹,蛹又变成蛾;待蛾交尾产卵,人们便丢弃了将死的蛾子,把卵收藏起来,明年再养,这就是荀子形容的:“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所以,蚕儿的一生,可以说是牺牲自己造福人类的一生。这样称颂蚕的美德,颂扬它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类,正是以此借喻嘲讽了春秋战国年代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实质视生命如草芥无恶不作的奴隶主们。荀子挖苦辛辣地指出那些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食必梁肉,不必文采、履丝曳缟的大小奴隶主,实足是一撮寄生虫。

荀子的《蚕赋》把蚕的生理、生态现象和如何完成世代交替的生理过程洞察入微,显而易见,荀子的《蚕赋》并不是为养蚕生产技术过程传承后世留点什么,可是恰恰在悠悠岁月绵延2 300年后的蚕学家们欣慰地续读这首“赋”篇后而大开眼界。《蚕赋》可以说是我国上古时期蚕桑生产技术科学认知的里程碑。吕鸿声教授在他的《养蚕学原理》一书中推崇《蚕赋》,写道:“168个汉字的《蚕赋》至少涉及了家蚕生物学的十大领域:变态、眠性、化性、生殖、性别、食性、生态、结茧、缫丝和制种。”吕鸿声教授慎重其事的指出:“2 000年来,一代又一代蚕业科技工作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为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有些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阐明,但有些仍是21世纪蚕业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所言极是,荀子从实践观察中提出了蚕也有性别的假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蚕蛾有雌雄,这是显而易见的,而蚕的幼虫期有无雌雄之分呢?这是自古以来养蚕家们一直不理解的一个谜,人们从外形特征上长期以来产生这样的错觉,那就是光溜白净的蚕身哪来的雌雄之分呢?性别之分应该是变蛾以后才出现的吧。而荀子提出了蚕也有性别之分的假说,那就是文中所指“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意思是健壮的蚕是靠精心饲养得来,难道瘦弱的蚕在精心饲养下就养不好吗?蚕蛾(父母)既能交配产卵(子),难道蚕的幼虫期就没有雌雄之分吗?这在我国蚕业科技史上,荀子是第1个提出“蚕的幼虫期有性别之分的假说之人”。事实也正是如此,幼虫期的蚕一样有雌雄性别之分,不过这个科学的结论不是荀子提出假说后接着就有人加以证实的,而是存疑了2 000多年,直到20世纪初,才有学者发现和证实——幼虫期的蚕有雌雄性腺之分,他们把各自所发现的蚕的雌雄性腺分别定名为“石渡生殖腺”和“赫氏生殖腺”(图1)[2]。

1. 石渡生殖前腺,2. 石渡生殖后腺,3. 赫氏生殖腺图1 蚕的雌雄性腺外部特征

荀子的《蚕赋》中描述蚕对温室环境的要求和在成长发育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当准确。《蚕赋》中言道:“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简明准确的把蚕生长发育所需的生理要求——温度和湿度刻画了出来,在2 300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基本科学概念,是了不起的一件事。直到现代,在养蚕科学技术上也还是这样一个总概念:即在消毒防病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掌握好适宜的温湿度。

众所周知,毛茸茸的小蚕喜爱较高的温度。自然温度常常不能满足生长需求,这时就需要人工补温来促进蚕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来说,1~2龄26~27 ℃;3龄24~25 ℃;4~5龄23~24 ℃。可是这时恰好初夏来临,温度在徐徐上升,有时5龄蚕和营茧期会遇到初夏突然而来的30 ℃左右的高温袭击,而5龄壮蚕就不喜欢那样的高温。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解释,那就是会影响到蚕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同时,高温又有利于蚕病病菌的滋生和繁殖,蚕就容易得病。荀子把蚕在生长发育中的这一生理要求,概括为“夏生而恶暑”,说明他是有丰富的养蚕实践经验的。

在蚕的饲养生产中,保持一定的湿度也相当重要,只有保持好相对湿度,桑叶才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新鲜。蚕爱吃新鲜桑叶,故养蚕环境相对湿度低时要适当补湿。但是遇到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桑叶就会因水分过多,营养价值变差;如果又逢空气湿度饱和,蚕体内因积累水分过多散发困难而引起蚕体虚弱,引发蚕病。

总之,荀子《蚕赋》的内容,诚如吕鸿声教授所归纳的涉及家蚕生物学“十大领域”,已将蚕桑生产技术的关键部分“提纲挈领,抓住了要害”,为我国蚕桑生产技术发展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2 杨泉的《蚕赋》

杨泉的《蚕赋》,无论从写作着笔的风格上和取材着点上都与荀况的《蚕赋》完全不同。杨泉的《蚕赋》平铺直叙、简明扼要地述说了养蚕全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并用简练的词汇把养蚕忙碌、辛劳的生活场景作了生动描绘。看来杨泉是一位精通养蚕生产的实践家,诚可贵的是全赋只用了127个字,请看:“温室既调,蚕母入处。陈布说种,柔和得所。晞用清明,浴用谷雨。爰求柔桑,切若细缕。起止得时,燥湿是俟。逍遥偃仰,进止自如。仰似龙腾,伏似虎跌,圆身方腹,列足双俱。昏明相椎,日时不居。奥台役夫,筑室于房。于房伊何?在庭之东。东受日景,西望余阳。既酌以酒,又挹以浆。壶餐在侧,脯脩在旁。我邻我党,我助我康。于是乎蚕事毕矣。”

这里用现代文意释如下:在养蚕前,首先要把蚕室温度调好,然后蚕母(指有经验的人)把蚕种拿进蚕室,在适宜的温湿度保护下进行暖种,促使蚕卵顺利发育,求得乌蚁(蚁蚕)孵化齐一的目的。那时正是清明过后、谷雨来临的时刻。常言道,谷雨三朝蚕白头,通常此时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采摘那些柔嫩的桑叶,叠放在案板上,切成一条条丝状来喂养。喂叶要定时,给桑量也要有分寸,并且要掌握好桑叶的干湿程度,桑叶太干对蚕的正常消化有碍,若是用湿叶喂养则蚕容易得病。通常当蚕儿吃完桑叶后,举动活泼,正如“赋”中所形容的“逍遥偃仰,进止自如”,这表明蚕体态健壮。到大蚕时,望蚕座中常见5龄壮蚕前胸仰起,蚕食叶时犹如蛟龙般体态矫健,而一旦就眠却又象伏虎似的抬起前半身静止不动,这些都是蚕体健壮的象征。“赋”中特别指出,外界环境与家蚕生长发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文中道:“昏明相椎,日时不居”,这是说蚕室的光线要明暗均匀,若有阳光直射时,蚕就会在蚕座内分布不均,引起发育不齐,自然桑叶也容易脱水萎凋,所以作为蚕室的房舍一定要考虑坐晨方向。怎样才合理呢?应该是“在庭之东,东受日景,西望余阳”,也就是说,要把蚕室安排在庭院的东首,开东窗能看到早晨的阳光,开西窗则可见夕阳西下。在养蚕大忙季节,男人忙于采桑,吃喝无定时,妇女则是日夜在蚕室里操劳相守,即使酒肴有备,也不敢有怠浅尝一口,全家老小专注于为养好蚕奔忙,怎敢有半点马虎。总之,既要靠全家上下齐心合力,也得靠邻里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把蚕养好。

杨泉是晋代的一个微士,梁国(今河南商丘)人,一生没有出任过显要的官职,所以也没有他的传略,终身默默无闻,但也确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博学之士。所著书有《物理论》十六卷,《大元经》十四卷,可惜都已亡佚。唐代马总所编的《意林》一书中,曾保留了《物理论》的片断,清代孙星衍辑集成《物理论》一卷,《蚕赋》就是其中的1个篇章。作为养蚕人看待上述杨泉《蚕赋》的内容而言,看来他是一位熟悉养蚕生产的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对养蚕技术过程,诸如:自保温孵化到饲养中,要适当注意桑叶的干湿程度,以及养好蚕还必须注意蚕室、蚕座的采光是否良好等因素描述得相当得体。但杨泉写成这段文字的过程,似乎并非为传流养蚕技艺而作,因为若作为养蚕生产流程全过程的描述,那应该是从“选种、留种、洗浴防病”各项措施开始,然后“催青保温、饲养中控温控湿,注意采光通风”,而这里跳跃太过。杨泉的《蚕赋》之所以叙述详简不一,很显然作者有所选择有所指,也就是所谓借词他指。笔者推究,《蚕赋》的中心内容在于“我邻我党,我助我康”8个字,前面叙述的养蚕过程均为“八字”立意作铺垫。《蚕赋》的作者杨泉所处的时代正是你刚唱罢我登场的汉末硝烟弥漫的动乱年代、最终由司马昭粉墨登场之际,杨泉用养蚕生产须全家齐心合力,外靠友爱的邻里关系,才能得到好收成的形象比喻,借此立意营造社会的和谐气氛,劝告世人珍惜和平,强调和谐团结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杨泉的愿望是否实现,熟悉两晋南北朝社会史的读者都清楚,这里就不多推究了。

综上所述,2篇《蚕赋》都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物他指各自抒发思想情怀,由此,也反映出春秋以来直到汉末,承上启下、一脉相承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也积累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作为古代蚕业科技史梳理记录,“二赋”是一份值得珍视的别开生面的史料。

[1] 吕鸿声.养蚕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9.

[2] 周匡明.中国蚕业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5.

[3] 吕鸿声.蚕种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9.

猜你喜欢
蚕室蚕业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沼气养蚕的技术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