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宁生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研修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7)
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各地在重视普惠型的全员性教师培训和提高型的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类似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高层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六年多来,我们在连续四届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的实施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既学习和借鉴国内骨干教师培训的经验,又展开探究实践和理性思考,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建构模型、反复验证、改进调整、提炼升华、成果梳理等形式对提高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找准了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的目标定位,形成了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的指导理念,找到了控制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质量的有效路径,总结出提高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质量的成功经验,同时探索了在培训中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辐射作用的有益做法。
我们从三个方面考量培训目标的定位。
1.以名师特质为参照,考量培训目标定位。我们对华东地区的江苏等省份的中小学十多位著名教师的个人特质进行梳理,归纳出他们的优秀特质主要在于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具有明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丰富的教育智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功底。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应当帮助学员以这些名师为楷模,吸收名师身上共有的优秀特质。
2.以名师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为参照,考量培训目标定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要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加快成长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而助力。作为领军人物的名师不仅应当德艺双馨,还应在个人高位发展的同时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应当能够用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理论基础以及精湛的教学技艺去影响和带动一大批教师,引领教师团队提升整体素质,率领广大教师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3.以教师成长规律为参照,考量培训目标定位。研究认为,教师职业生涯会经历“角色适应期→岗位成熟期→胜任出色期/固化保持期→高原停滞期→突破超越期/固化保持期→巅峰辉煌期”等几个阶段。市级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人群中处在“胜任出色期”,面临“高原停滞期”的优秀者。面向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是帮助那些追求“突破与超越”的学科带头人缩短“突破超越期”,加快走向事业的“巅峰辉煌期”。调查显示,不论是学科带头人所在学校的领导还是学科带头人本人都认为,在这样的时期,学科带头人应在教育理论方面再作提升并在教科研能力方面再作增强,应该加快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1.尊重和发挥学员主体作用是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引擎。教育是经验不断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而这种重组与改造的过程无论有多少外界帮助,最终须通过学习者本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培训必须强化学员的参与意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充分开展反思性学习,促进学员增强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学科带头人培训中,学员具有“双主体”身份。他们既是研修学习的主体,也是在区域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主体。其主体地位应受到培训者的尊重和保护,也应得到学员自身的维护和弘扬。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是实现学科带头人培训目标的根本保证。
2.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提升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科研能力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的积累以及不断的创新来实现。学科带头人培训试图把这种长期过程加以浓缩。只有让学员“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反复打磨,才能加快实现其综合素养的跃升。
3.导师指导下的自主研修是实现学员提升的有效形式。市级学科带头人属于具有较强学习力的人群。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教育哲学思考以及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通常优于普通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及兴趣爱好往往有自己的主张和倾向。所以,在培训中学科带头人的学习应该以导师指导下的自主研修为主。学员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有分析、有鉴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运用理论知识及他人经验,锤炼和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强化自己的教学及研究能力,凸显自己的优良教学风格。
按照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目标,培训的课程结构由以下内容组成。
1.理论研修课程。主要是知识的拓展、深化与更新,促进学员观念更新和理论素养提高,也为提高学员教学与科研能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
2.实践研修课程。其中包括两个方面:(1)教育教学实践研修。主要解决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问题。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既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优化并彰显课堂教学风格,同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教学质量的提升。(2)教育科研实践研修。主要帮助学员运用理论、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一定成果,更好地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引领区域内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1.教学及科研任务驱动。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教学计划,学员承担一定教学及科研任务,“教学做合一”,在实践研修中进步,在教育创新中提升,在发挥辐射作用中快步成长。如学员面向市、区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学员为某些教师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学员主持课题研究,带领一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学员参加相关教师培训用书的编写;学员与新教师结对带徒等。
2.深度反思研究。鼓励学员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做深刻的反思研究,引导学员深度追问自我,促进其提升内在教学品质,提炼正确的教育思想,创新有效教学方法,优化个人教学风格。如围绕理论学习的专题,让学员做叙事研究,在反思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
3.开展专业阅读。要求学员大量展开专业阅读,丰富自己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职业知识、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底蕴的广度和厚度。倡导咀嚼式阅读、多元化阅读。如为学员提供专业阅读目录,配发专业书籍,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等。
4.拜师练艺。在实践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学员配备专业导师,“拜师练艺”,开展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互活动。活动中,在导师高尚师德、优良品质的熏陶与感染下,学员从与导师的讨论交流中增长教育智慧,从观察导师的风格范式中汲取营养。如为学员配备特级教师作为教学导师,配备高校专家教授作为科研导师,“双导师”合力为学员的成长助力,加快了学员成长的步伐,令学员大受裨益。
5.“五步法”研磨教学风格。教学风格通常在教学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研究表明,有计划、有方向、有步骤地打磨训练,可以加快学科带头人优良教学风格的形成。我们摸索出研磨教学风格的“五步法”:解析——反思——完善——训练——融合。
(1)解析教学风格结构,透视教学风格脉络。组织学员学习教学风格形成的一般理论,剖析教学风格的内涵元素,从专业积累、思维方式、语言特点、板书特点、仪态仪表、处事方法等角度透视教学风格的脉络,把握教学风格的结构,理性认识教学风格的功能,建立正确的教学风格价值观,把学员引入打造优良教学风格的工场。
(2)反思已有教学风格,增强“风格意识”。引导学员梳理自己既有教学风格,分析自身教学风格的结构,对照指导教师等教育名师的风范,评价自身教学风格的品质,认清个体优势,找出自身“短板”,增强在日常教学中自觉优化教学风格的意识。
(3)完善教学风格设计,优化教学风格特质。导师通过听课、研课、查看学员教学资料等方法对学员进行诊断,与学员共同分析个人教学风格特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学员本人特点,对个人教学风格进行优化设计,按照教学风格的结构,逐个方面找到适合学员本人的最佳风格表述。
(4)辅以单项训练,修补教学风格缺陷。针对教学风格上的缺陷,在导师指导下,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修正打磨,有意识地进行单项训练,力求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如改善处事方法、增强文学功底、提高演讲能力、优化仪态手势、改进板书特征等,根据个人需要选修选练。
(5)融合创造,实践磨砺,成就优良风格。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引导学员大量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范例,琢磨名家特点,汲取名师教学风格的优秀品质,借鉴并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优良教学风格在实践磨砺中沉淀、凸显出来。
6.“六流程”训练教科研能力。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开题——研究——反复指导——研讨交流——答辩——发表”这样的流程,学员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实践表明,这个训练过程对学员的帮助非常大,有的学员完成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教育课题研究,有的学员写出了方法新颖、观点创新的教育教学论文,学员们通过这个培训项目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科研素养显著提升。
经统计,先后参加本项目学习的180余名学员中,发表在省级刊物的文章有660多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的文章有21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级奖励的有46个,获国家级奖励的有2个,参加赛课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有27次,有多人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
1.强化高校与区级教师研训机构的合作,发挥实践性课程的“培训”与“引领”作用。高校与区级教师研训机构协同合作,组织开展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有利于组织优质资源以飨学员,也有利于组织区域内教师分享培训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学科带头人这样高层次人群的培训,作为承办单位的高校,其优势在于能够组织各级各类优质培训资源供学员学习,但要想让参训学员在区域内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则显得组织力不足。如果协同区级教师研训机构来组织学员的重要教学实践活动,则能将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研修活动与区域内的教师研训活动结合起来,让广大教师有机会现场参与,从活动的过程中分享导师对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分享学科带头人面向区域内教师的示范汇报,获得专业帮助和引领,从而扩大培训项目的效益。也就是说,高校与区级教师研训机构联合组织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实践研修,既解决对学员指导的科学性、前沿性问题,又有利于学科带头人在区域内的辐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2.强化导师团队的合作,提高指导学员的针对性。在实践研修阶段,我们为学员配有指导教科研的导师和指导教学的导师。研究表明,教科研导师和教学导师建立协商联系,合作“备课”,从不同角度对学员会诊,联合诊断学员的专业现状,从教学和科研角度协同起来指导学员,一致“开方下药”,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员的专业进步,而且避免了“指导空白”和“指导重叠”。所以,在实践研修过程中,培训管理者要当好两类导师的有效组织者和协调人。
3.强化学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员共同提高。为了加强学员之间交流互动,发挥好学员本身作为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应加强班级建设,形成有融合力、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培训时间跨度长的情况下,这样做更有利于促进学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便于学员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成长。在班级建设中,鼓励学员自主管理、合作交流,如让他们参与培训课程的修订、开展专题研讨等。班级建立学员的网络研修社区,供学员用这个平台随时交流研讨,并有导师的参与。事实上,在我们实施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中,学员对相互之间交流研讨的热情很高,普遍认为在交流研讨中受益很大。
4.强化导师与学员之间的合作,让学员得到更多教益。导师按照计划指导学员研磨教学风格和开展教育科研,原本仅是一种承诺与责任。但是,通过吸纳学员加入导师的研究课题组,或邀请导师加入学员的研究课题组,学员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的合作,可以建立导师与学员交流互动的更宽的平台,让导师和学员增加交往,成为合作伙伴和朋友。由此,学员可以更多得到导师的熏陶,更多得到导师的帮助。
5.控制研修过程,加强管理与考核,保证培训质量。在历时一年的培训过程中,实践研修因学员分散在岗进行而较难管理。实践研修的各个环节必须按计划执行,每一环节应当完成的研修工作不应拖沓延误。市级学科带头人都是教学骨干,有的还有社会兼职,并且有许多人在学校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平时工作很忙,因而一些学员不能按进度完成研修任务。培训管理者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现场察看等手段保持与导师和学员的联系,一方面提醒导师加强对学员的指导和要求,一方面对学员跟踪管理,督促他们按进度完成研讨交流等各项作业,这对保证培训效果非常重要。对学员在研修过程中的表现,如在开课、开讲座、研讨、撰写论文等方面情况,建立严格的考核,对不能完成阶段任务的学员不允许其过关,并定期将考核情况通报给学员所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相关单位的配合支持。对导师的指导工作也应建立管理考核,避免导师因工作忙而疏忽对学员的指导。
从已有的成果和不足来看,市级学科带头人这类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还应在下列三个方面改进和加强。
1.建立对学员入学的甄选制度。要保证参加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的都是专业条件好、未来发展空间大、求学积极性高的教师。经调查,市级学科带头人中大部分希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但确也存在部分学科带头人因种种原因对未来发展没有更高追求,对参加这项培训没有热情。参加学科带头人培训的学员应当都是积极追求更高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否则,少数没有“再进一步”愿望的学员在培训班中表现消极,既牵扯培训管理精力,又易涣散培训学风,还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应保证参加培训的都是符合条件的高层次教师。
2.推进“管、用、训”结合。要加强学科带头人所在单位、管理部门、研训机构的协同沟通,使对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使用和培养培训一体化,有利于把促进他们专业成长与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步起来,加快其成为教育名师的步伐,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如把学员的培训表现纳入学科带头人年度考核内容;在学员面向市、区公开展示学习成果时,相关部门、单位组织区域内学科教师参加,学员所在单位领导到场观察等。
3.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各级教研机构、培训机构的协作。承办项目的高校要与教师研训机构加强合作,多方协同,致力于培训资源的优化,既整合高校专家和教学一线名师资源为学员的自主研修提供指导支持,使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增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更接地气,同时也通过高校与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引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宽阔的平台。这样,在提高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质量的同时,也带动区域内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1]黄宁生,顾锐萍.研磨教学风格提升科研能力——面向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1):21-23.
[2]黄宁生,顾锐萍.在实践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面向学科带头人的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方法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