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研究: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2014-02-05 23:09徐伯钧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科研教学研究课题

徐伯钧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13)

一、问题提出:基于现状的事实判断

为了进一步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江苏省在2012年启动了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估工作,要求通过整合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区域内教科研训的一体化;上海、广东等地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如教师进修学院。目前,江苏大多数区、县已经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但是教科研训一体化几乎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依然是缺乏内部联系的三个职能。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是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建设、完善阶段外,还有两大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没有厘清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没有找到适合的载体,实现三者之间内在的融合。

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应该是互为目的、互为过程、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整体。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效能的行动,是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教育科研是提升教研品位的路径,它是在理论指导下,用以解决区域教学问题而进行的有序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研究的高级形态;教师培训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专业提升,一切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均可视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由常态培训和专项培训组成,常态培训指日常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专项培训是由“国培”“省培”“市培”项目组成,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培训。没有教学研究为载体,教育科研就不接地气,缺乏生命力;没有教育科研的融入,教学研究就会高能耗、低层次地运转,只能徘徊在教育的必然王国里;没有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教师的成长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没有专项培训,教师发展就失去了必要的提升和补充。信息技术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数据分析,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式平台。总之,常态培训和专项培训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涯全程学习的支持系统,形成了行动研究和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识培训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基本技能提升和教学素养积淀相结合的多维度、多层级、立体化的教师发展体系,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厘清教研、科研、培训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基于教师发展中心成立的现实需要,没有内部关系的厘清就不可能有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成立的宗旨就不可能实现。但是,厘清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实现功能融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研究媒介,使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功能的发挥在空间上有并存性、时间上无起继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科研训的有机统一。鉴于县域教师发展中心运行现状,笔者认为,微课题研究是教科研训深度融合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概念阐述:基于认识的价值判断

“微课题”是一个近几年才产生的新概念,它是借鉴“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信息时代所特有的“微”之短、平、快特点而产生的。“微课题”是指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它具备课题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与普通课题的本质区别在于“微”。对于“微课题”的概念,学界没有权威界定,以“微课题”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在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只有15篇文章,最早的1篇见之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6期的《微课题研学催生灵动高效的数学课堂》,12篇文章集中于2013年和2014年。

综合上述文献对“微课题”所持的基本认识,可以对“微课题研究”作如下定义: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在教育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对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微观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观测、了解、分析、探讨,从而发现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课题研究”是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一种具有较强问题意识的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研究行为、以客观研究行为廓清主观认识的实践性研究。

从以上对“微课题研究”的理解可以看出,“微课题研究”之“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内容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见之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有价值、具有典型性又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细节或微观问题;理论微,研究工作不需要宏观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也不需要前卫的教育原理作支撑,只要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把研究的课题内容说透、道理讲通、关系理清、问题解决即可;过程微,研究的范围较小、程序简单、成本较低,无须规范的课题申报程序,不必组织专家鉴定成果;方法微,研究无须复杂的实验,不必建构数学模型,不需做高深线性分析,不用做大量的数据统计,只要进行细微观察、有效探讨、个案解剖、分析提炼、归纳总结,就能探究解决问题的良策;周期微,研究时间不长,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到五个月,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

基于对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和对微课题研究特点、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可以看出,微课题研究是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微课题研究为介质,将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多样教育资源的集约化运转,达到教研、科研、培训等多种功能的内在融合,真正实现教科研训的一体化。

事实上,县域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常常是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曲线。言其不在同一平面,是因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俗称为“两张皮”;言其是曲线,是因为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教学研究普遍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形式主义的公开课教学,二是个人主义的控制式评价,三是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碎片化活动。教育科研常常出现伪科研现象,或研究范围过于笼统,缺乏确切的含义,研究无从下手;或研究对象过于宽泛,抓不住中心,研究无法深入;或研究内容缺乏问题意识,关注的是虚问题、伪问题。

如何解决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两张皮”的问题,使教学研究的过程成为教育科研的过程,教育科研的过程又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如何排除形式主义公开课教学的“表演”成分,使教研活动变成“对话性实践”;如何摒弃个人主义的控制式评议,使教研活动成为持续沟通、多向交流、分享经验、反思教学、共同成长的学习场域;如何改变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碎片化教研倾向,使教研活动成为主线明确、支线清晰、主题突出、目标准确、评价科学的发展性整体教研,是新课改背景下县域教学研究追求的目标。如何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观照具体的教学研究行为,在研究过程中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活化为教学行为,深化为教学品质,内化为教学智慧,使教学研究成为高品位、高品质的实践性活动,是县域教育科研无法回避的诉求。

三、研究路径:基于行动的方法探索

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的现实功利性,社会教育需求的多重性,教师个人素养(含专业素养、教学观念、课程理解等)的多样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其他影响教育发展的多元因素,使得课程实施缺乏基于标准的把握和基于实践的探索研究,学生成长同质的不能共同发展、异质的不能差异发展、差异的不能补偿发展……总之,县域教育现状的复杂性,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高效的教学研究、高位的教育科研和高质的教师发展共生的情况下开展,呈现应有的发展局面。

作为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微课题研究的开展应该遵循一般的方法和要求,即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前期研究准备,实施研究方案等,可以细化为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制订方案(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实施方案(在教学中应用、验证)——提出对策——总结提高(提供经验和成果)等步骤。[1]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倡导每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微课题研究的前提。要求教师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研员从若干问题中选出最具典型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可供选择的问题。

2.选择问题。选择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反思、总结、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是:第一,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的框架中来反思,并依据实践经验梳理出存在的问题;第二,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筛选,把具有典型性、重要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遴选出来,并提出初步研究课题设想;第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确定这个问题是否为真问题,是否科学,是否有意义、有实用价值;第四,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查阅、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五,根据主、客观条件形成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

3.制订方案。制订研究方案,首先要明确微课题研究的目的,即首先要明确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最终要达到何种目的,因为没有目的的研究,必然是盲目的行为,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例如“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在研究计划中就明确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方法的研究,创新阅读课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更好地利用朗读、默读和诵读等手段,加强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初中生阅读兴趣、语文素养以及审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形式。

研究方案不仅是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的具体化,也是研究工作整体的规划和研究实施过程的路线。作为整体规划,研究方案要明确研究的整体思路、研究过程的框架、研究工作的布局、研究成果的预设等;作为研究路线,每一步做什么、谁做、何时做、要达到何种效果、如何评价等,都要具体明确。研究计划制订越周密详细、切实可行,就越可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使研究工作能有序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据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状与归因;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研究问题的现状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归因分析是追问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类型和特点,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归因分析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2]

4.实施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就是根据研究方案所提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路线,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研究活动:抽取研究样本,选择理论依据,确定研究方法,观察访谈测量,查阅相关文献,问卷分析统计,资料收集记录,座谈互动交流,专题会议讨论,反复实践求证,总结研究结果,提炼策略方法,形成研究成果,撰写书面报告。[3]实施研究方案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微课题研究”发掘问题、弄清问题,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为解决方法提供实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教师的PCK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完成职业生涯的高峰体验。

四、结束语:基于发展的未来期许

微课题研究以其“微”之特点,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青睐,南京市教科所从2006年就开始进行个人课题研究,个人课题从性质上分析就是微课题;江苏南通教研室在2009年就提倡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微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特质和问题意识,它根植于教育教学的深广天地,关注教育教学的微观世界,让教育科研走下神坛、回归民间,走进教师们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用求真的研究精神和求是的教育品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走自觉发展之路。

本文提出的“微课题研究是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有效途径”的命题是基于县域教科研训现状和微课题研究特征,进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后所做的一种实践假设和方法思考。“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有了这样一种共识,微课题研究之于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功用,一定会通过行动研究得到证实。事实上,县域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具有实践性、丰富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微课题研究一定只是教科研训一体化的途径之一,我们有理由期许,未来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形式,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3.

[2]百度文库.微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hUu Gskv31wNrs.

[3]梅雷迪斯·D·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13.

猜你喜欢
教科研教学研究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