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祥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4)
近年来,有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反映了政府对初中阶段所存在的薄弱问题的重视,并着眼于问题的积极改进。部分地区为了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还开展了薄弱初中的专项建设。比如2012年起,江苏省以初中课程建设项目为载体,启动并实施了“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可以说,初中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区域层面看,还鲜见整体推进区域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成功实践案例。
近年来,我区围绕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内涵发展的中心,以学业质量监测为手段,以初中“学区质量”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学区质量”意识,逐步完善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持续创新区域初中“学区质量”的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提升区域初中“学区质量”的新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全区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的结果反馈中成绩显著。反思和梳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工作,我区在诸多措施和环节上做出积极探索并富有一定的区域特色,为全国中心城区初中阶段“学区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方法创新与思路借鉴。
区域初中质量建设的瓶颈之一,是初中质量建设的路径不清。每一所初中质量的全面均衡发展,有赖于初中直升学区小学毕业学生整体质量的水平。从现实看,尽管区域内大部分公办初中质量水平相对较好,但是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民工子女初中入学人数增多,一方面初中入学人群中“两低一高”(“两低”是指入学的英语、数学课程的均分低,及格率低,均分不足40分,及格率有的班级才30%;“一高”是指低分率过高,一些薄弱初中有的班级低分率高达80%),人群相对集中于民工子女群体;另一方面区域内部分小学的毕业生学业质量水平客观上存在质量的虚化,具体反映在一些学生小学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达到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应有要求,出现“质量真空”现象,难以适应初中阶段后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问题,我区开展了以初中学校为核心的“学区质量”建设项目,不断创新初中“学区质量”的建设思路,持续拓展“学区质量”的建设路径,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成效。
1.丰富初中“学区质量”的内涵。初中“学区质量”是指以区域内独立初中为核心,以初中对应的小学直升学区为依托,形成了以初中学校为主导,小学学区为支撑的学区质量共同体。客观上说,每一所初中学校对应的“学区质量”的提升,依托并依赖于初中对口直升小学毕业生的基本学业质量。要落实初中“学区质量”的建设,则需要科学谋划初中“学区质量”的内涵。客观上说,区域初中“学区质量”的整体提升,取决于区域内每一所独立初中“学区质量”的基本水平。为此,我区致力于初中“学区质量”共同体的建设,重点加强了对学区内小学直升毕业生的学业质量监控,并把学区直升毕业生七年级入学学业质量监测诊断数据反馈给小学,为小学查找本校毕业学生基础学业和能力上的不足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夯实初中学区质量的基础。初中“学区质量”的基础单元就是初中对应直升学区的小学。加强对口直升小学的质量建设,是推进区域初中“学区质量”监测的突破口。因此,加强初中与学区内小学的组织联系和质量监管,已成为推进区域初中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进一步强化区域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学业质量一体化”的认识,主动着眼于区域质量整体,突出初小学段衔接,不断强化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的学业质量整体建设思路,以此凝聚小学和初中的共识,不断深化小学对提高区域初中质量责无旁贷的思想认识。引导小学认识到“小学办学成效优劣只有得到区域内直升学区初中学校的认可”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办学成功。目前,夯实初中对应直升学区小学毕业生的学业基础与能力,已成为区域内小学和初中校长以及教师的基本共识。
1.优化学区分布,明确学校质量责任。随着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推进区域初中质量建设与内涵发展成为重要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保障初中“学区质量”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就是独立初中学区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划分。一些初中对应学区内小学学业质量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校际间的不均衡。如果在初中学区的划分上忽视和漠视小学校际差异的均衡化,客观上会进一步加剧独立初中质量的分化。因此,进一步优化初中学区分布,坚持“入学公平,区域合理,就近入学”原则,主动把初中对应的直升小学学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从长远的角度看,将会为初中学区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说,独立初中质量建设初见成效后,也将反馈和促进区域内小学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因此,现阶段通过实地调查、听取民意,排查矛盾、摸清家底,为初中学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决策依据。2013年,面临区划合并的新秦淮区,在原有初中学业质量建设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明确责任,着手区划后新的教育布局的调整。在教育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吸取原有区域内初中学区划分的成功经验,并着眼于未来的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初中学区的合理分布,为初中质量的建设助力。另一方面,我区在优化学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初中、小学在“学区质量”建设中的质量责任地位,即初中学校主导质量发展,小学服务支撑初中发展,小学是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主体,初中学校发挥“学区质量”建设的主导作用。通过责任主体的明确,进一步确立了小学在初中学区质量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初中在“学区质量”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推进初中“学区质量”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学区内小学办学质量的评估,进而保证小学在“学区质量”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被削弱。从某种意义上看,直升学区内的小学服务初中“学区质量”的建设是责无旁贷的。
2.实施学业监测,反馈小学质量状况。“学区质量”的建设水平需要有清晰结果的描述,没有清晰的结果难以描述“学区质量”建设的发展水平,更难以评估学区内小学的办学质量状况。为此,自2011年开始,我区就坚持每年九月初对全区七年级入学的新生进行学业质量监测。监测采取问卷和笔试形式,学业质量监测科目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监测内容主要是小学阶段学科,即《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另外,我区还采取了四个途径来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的实现,具体如下:
途径一:优化学业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小学教研员为主体、初中教研员为指导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学业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即对测试的过程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两种形式。一是我区从初中和小学分别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到各监测初中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督查组,进行随机性督查,重点督查考务的组织是否规范、组织是否有序、有无教师动员学生消极参加质量监测。
途径三:实施学业质量监测信度的问卷调查。即为了确保信度,全区还通过问卷了解学校是否组织学生复习或动员学生消极考试,确保七年级入学的学业质量监测处于常态水平,更为真实地了解七年级新生学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从而为学区直升小学的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奠定事实依据基础。
途径四:采取学业质量监测的计算机网络阅卷。即通过阅卷适时双评方式,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在确保全区学业质量监测结果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区学业质量监测中心通过“区学业质量监测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及时为各初中提供了全区学业质量监测的基本参照数据,对每一所初中学校学业质量进行整体学业质量状况评估。同时以初中对应学区的小学为整体,进行学区内小学学业质量监测情况的整体性分析;另外,全区还明确要求以小学为单位,各初中将学区直升小学毕业生进行归类处理,仔细跟踪分析学区直升小学毕业生具体的学业质量状况。各初中学校对学区内每一所小学直升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和个体分析,分析结果到班到人、不缺不漏,并为每一所小学专门研制了“学区直升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分析、诊断与评价报告”,让学区内每一所小学对自己培养的每一名学生的学业质量状况做到事实清楚,心中有数,为学区小学发现和了解自身学科教学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事实性依据。
3.创新反馈形式,强化学区质量意识。如何发挥质量监测数据的内在功能,如何让“监测数据会说话”是一门艺术。我区不仅充分挖掘监测数据所蕴含的有效信息,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解读和归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区创新了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形式,采取了三种形式进行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期望通过测试结果引导全区初中重视起始年级薄弱学科的教学改进与补偿。
形式一:召开学科学业质量监测反馈会。即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员牵头,组织参加阅卷的六年级小学教师、七年级初中教师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学业质量监测阅卷情况、测试情况的专题反馈。反馈的重点是阅卷中发现小学呈现的学科优势、暴露的主要问题,对小学毕业班后续教学的改进建议,以及对七年级的教学补偿方案。
形式二:召开全区初中学校学业质量监测反馈会。即重点反馈全区七年级整体学业质量水平的基本情况,各学校的学业质量发展水平的基本定位,各学校学业质量监测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各学校后续教学的补偿建议。
形式三:由各独立初中学校牵头,召开初中直升学区小学校长、六年级参加监测学科教师会,主要对学区内每一所小学反馈学区直升学生在质量监测中呈现的学业优势,学业中暴露的薄弱环节,初中对小学毕业年级学业质量建设的期望。同时,小学对初中办学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通过以上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业质量反馈,让全区不同层面的群体对七年级入学的学业质量所暴露的问题有所认识,并对后续的教学有所改进,尤其是初中学校对直升学区小学毕业班的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4.加强初小衔接,推动学段质量建设。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初小衔接。全区以学业质量监测为载体,借助监测数据的解读,寻找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之间关于“学区质量”建设的共同点——促进学生学业的全面发展。我们从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实践体会到:只有从源头上追寻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生长点,才能让初中学段的办学质量持续焕发生命的张力。为此,我区基于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的诊断数据,寻找初中和小学学科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而从中找到初中与小学教学管理的共同话语主题,从而推动两个学段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衔接,主动从质量管理的联合、整合进一步发展到未来“九年质量一体化”思路的融合。因此,初中要基于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反馈信息,主动深入到小学毕业年级深度听课、研课,了解毕业年级学生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业质量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而为七年级入学新生起始教学的准确定位奠定坚实基础。而小学毕业年级教师则走进初中起始年级课堂,深度了解初中学科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而回到小学,及时对毕业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规范和学习方式上提前做一些衔接指导和铺垫,从而降低小学与初中学习方式上的台阶,缩短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的学习适应期。
5.实施专题项目,落实学校定点帮扶。我们发现,区域内独立初中直升学区的小学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差异较大,分化明显。如何缩小区域内相互独立的初中“学区质量”的差异呢?我们基于全区初中学业质量监测的诊断数据,针对学区内相对薄弱小学以及学区质量相对薄弱的初中,开展了“托底推中”专题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薄弱初中、小学数学和英语“及格率偏低,均分低,低分高”的现状,采取托底——降低低分率,推中——提高合格率的策略,努力推进区域内薄弱初中大面积地提升办学质量。另外,我区建立了“学科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求区教研员主动联系区域内的薄弱初中,精心设计帮扶方案,定期到校进行蹲点帮扶,深入学科组进行现场专业指导,帮助教师夯实专业技能,提高“转差、辅差”的学科能力。区教师进修学校定期对教研员定点帮扶的成效组织专题交流和专项评估。同时要求学科教研员针对定点薄弱初中或小学,每学期选聘名优骨干教师组成教学视导团队,开展薄弱学科的教学团队视导,帮助薄弱初中、小学提升转化差生,降低低分率的实践能力。近两年来,我区行知实验中学、第六中学、第二十八中学通过学科教研员的定点帮扶,区教研室的专项扶持,明显地降低了低分率,提高了及格率,学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6.优化评估方案,强化质量一体思路。评估具有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优化学区质量评估方案,可以有效调动和引导区域内初中和初中直升学区小学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几年,一方面我区加强独立初中学业质量发展性评估,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维度,以学生学业质量发展为核心要素,综合评估初中的办学整体绩效;另一方面,我区还加强了独立初中直升学区小学的就近入学学生比例的评估,对于学区内直升初中比例较高的小学校长给予专项奖励。通过评估方案的实施,近年来,我区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升初”择校的比例和数量显著降低,区域内第三初中、一中初中部、三中文昌校区等学校的择校率已经降低并接近10%。通过连续五年的初中办学质量整体性评估,全区热点初中的择校比例得到有效的遏制,同时初中学区直升小学的毕业生学业质量水平也逐年提升,并有明显改变。从区域内独立初中学业质量的监测结果看,不同学区的学业质量差距也在不断减小。从全区看,近几年全区初中办学质量连续攀升,并在“南京市区县初中质量办学评估”中持续获得表彰,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近年来我区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举措对路,对推进区域内初中办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产生了正向作用。
1.思想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区上下聚焦“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水平与区域初中质量推进的发展速度还显得不够匹配。因此,引导全区进一步聚焦“学区质量”,进一步浓郁“学区质量”的建设氛围,保障“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到位、思想到位、执行到位、发展到位,从而创新区域初中质量的管理举措,打造区域“学区质量”的管理特色,为区域初中学校的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奠定思想认识的基础。
2.学区分布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几年来,从全区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的数据跟踪看,全区“学区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增速变缓,我们结合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后发现:全区独立初中的学区分布还不够均衡,尤其是现阶段全区内小学校际间的办学水平差异客观存在,导致直升学区初中获得的生源质量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初中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2013年我区正值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组建了新秦淮区(原秦淮区、原白下区合并),从全区看,小学办学水平差异更大,独立初中办学水平的校际差异更为突出,因此,要确保区域内独立初中学区划分相对均衡,初中“学区质量”差异合理可控,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优化学区分布,合理设置“小升初”方案,为“学区质量”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动力支持。
3.监测形式仍需进一步丰富。“学区质量”建设有赖于区域内独立初中和小学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及时和科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小学毕业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同时可以准确定位全区独立初中学业质量的发展基础,把准教学定位,落实后续教学补偿方案。为此,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学区质量”监测的形式,除了进行必要的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以外,也将对学区内小学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问卷诊断,或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效果访谈,进而为小学的学科质量建设与课程管理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也为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学诊断提供更为详实的诊断建议,为初中七年级的“托底推中”项目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提供决策的参照。
4.质量评估仍需进一步强化。众所周知,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学生学业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已有的实践操作看,全区对区域初中、小学的办学质量评估突出了以质量为核心,并着眼于初中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定期考核和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水平的评估,但是从具体评估项目和内容上看,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评估和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估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教师的专业提升的主动性与“学区质量”建设的紧迫性显得还不够合拍,需要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教师自主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只有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为“学区质量”建设提供专业的师资保障,否则推进区域初中“学区质量”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5.责任主体仍需进一步明确。从目前看,初中“学区质量”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学校管理者对学区质量的内涵认识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对“学区质量”建设的主体还不够明确。只有不断丰富“学区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区域内初中学校和小学正确地定位“学区质量”建设中的自我角色,正确区分初中在学区质量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区质量小学的主体作用,才能够把握“学区质量”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调动各层面的专业力量,推动区域内“学区质量”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区域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学区管理仍需进一步创新。“学区质量”管理为区域质量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借鉴。“学区质量”建设是学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学区管理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学区小学校长与初中校长的管理角色,如何定位初中直升学区小学和独立初中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创新观念。从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看,建议独立初中对学区小学有直接的管理监督权,具体包括对学区小学课程建设、办学质量有督查和评估的建议,对学区小学校长的任免有提供建议的权利和一票否决权。另外,也希望初中“学区质量”管理与国务院新近颁布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中的责任督学挂牌结合。明确责任督学的工作重点,加强对独立初中“学区质量”以及学区直升小学的办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积极引导独立初中对学区内的小学定期召开专题交流和学科研讨活动,进一步加强初小的学段衔接、师资衔接与课程衔接,落实学科教学的定点帮扶制度,借助经验共享、资源共建,实现质量共赢、发展共荣,进而为区域“学区质量”建设和管理拓展工作路径,创新管理思路,提升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