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熙
(斌山中学,广东 德庆 526643)
中学作文教学的“读”与“写”
陈锦熙
(斌山中学,广东 德庆 526643)
在作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因此,指导学生深入阅读与不断强化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取得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作文教学;阅读;思辨;练笔;写作水平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最有利的阵地。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语文考试,作文的分值一直都占很大比例,在语文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在作文上下一番功夫。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教育专家崔峦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本是一家,但阅读和写作却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结合好这两种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因此,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使“读”与“写”能够更好地融合,做到以读为本、读中促写呢?我认为,应引导他们做到“四多”,即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
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不仅能开拓视野,而且能从“读”中悟出“技巧”,不着痕迹地摹仿。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精神食粮。因而要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写作兴趣,就必须让他们通过“读”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充实他们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越丰厚,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读的书越多,他们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想去探索。但“读”必须有老师指导,指导他们将“读”与“思”相结合,体味名篇佳句的妙处,并要求他们将名篇佳句摘入自己的课外读书笔记本,不时组织交流,互相学习。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读”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重要一环。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把读写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渐进地进行整合训练,以教材作为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一则无物可写;二则无话可说或语言干瘪,甚至病句连篇。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平时读书少,语言和素材的积累不丰厚,导致思维迟钝。写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丰富的词汇和充实的素材为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并有重点地精读几部经典著作。阅读实际上是个语言习得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积累词汇,还可以广贮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写作也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作品有无思想性,是决定其质量高下的关键因素。作为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其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因而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纵观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尽管亮点各异、特色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内容丰富、生活积累深厚。2005年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作者的阅读面非常广泛:从庄子到沈从文,再到米兰·昆德拉,都有所涉猎,而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择其精髓,概括言之。除此之外,作者的语言积累也比较丰富,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妙语哲思层现叠出。试想,若没有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又怎能写出如此佳作呢?所有这些,无不得益于作者平时大量的阅读。
我们熟读一部名著,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文学知识,提高的也不仅是语文素养,更多的是在阅读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引起我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思考,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们的终生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中学生适当地离开电视和电脑,静下心来,读熟一些经典名著,给自己打好文学和人文的底子,这无论是对他们将来的考场制胜,还是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言和生活积累就是作文的根本,也是作文的泉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读熟就是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叶老这种对传统经验的正视态度,也说明了阅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意义。要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加大阅读量,广泛涉猎,从书本中去汲取营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当然,要写好作文,还得对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老舍先生说过,“思索的时间长了,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随时向生活学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丰富多彩的,实有许多可写之人、可写之事和可挖掘之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增强思辨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之一。
阅读和观察、思考生活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仅仅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关键是要在此基础上多写多练,形成能力。就如工匠建房子,只具备建房子的理论和材料还不行,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建房子的技能技巧,并最终充分利用占有的材料建起漂亮的房子。学习写作也是一个道理,只有经常练笔并反复修改,文笔才不会干涩,才会做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日积月累,文字表达就会得到质的飞跃,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为什么作文还是平平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进入阅读课堂,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练笔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其中写日记是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既可以锻炼文笔,又可以增强思辨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后,再教给他们审题、立意以及谋篇布局的方法,加强训练,同时将学生的习作与同一题材的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甄别优劣,分析原因,提出修改意见并督促修改。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达不到“下笔如有神”的程度,但总会有可喜的提高。适时安排的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了语言,为学生感悟语言情感提供了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得到了发展。这样的读写结合才能进入理想的境界。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我想,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只要掌握了读书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学生写作才会由被动变主动,由“怕文”到“乐文”了。
(责任编辑:姚 英)
陈锦熙,男,广东省德庆县斌山中学,语文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