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琦
(肇庆市第一中学,广东 肇庆 526040)
高考色彩趋于灰色调的成因及其美学特性探析
杨 琦
(肇庆市第一中学,广东 肇庆 526040)
传统高考色彩教学里,很少提及到灰色的大量运用,通常把灰色定义在素描中的黑白灰,而现代高考色彩教学,对灰色的定义与要求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指黑白灰中的灰色,更是泛指除了黑与白之外所有饱和度较低的颜色。灰色作为一种中间色调,在协调与映衬其它色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地运用灰色,将大大提升绘画作品的可读性。本文旨在对高考色彩灰色调的成因与灰色的美学特性进行分析,以便合理地利用灰色来提高画面的层次与表现性。
高考色彩;灰色调;成因;美学特性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我国高考色彩教学起初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形成以中央美术学院注重造型,追求在黑白灰塑造准确的基础上表现色调和冷暖关系的色彩教学体系。近十年来,随着高考色彩教学的不断深化,以央美色彩教学体系为核心的模式已逐渐被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的色彩教学风格取代。国美的色彩教学以色调明亮、颜色和谐与用笔松动著称,有国画当中小写意的味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丰富的灰色去营造和谐通透的画面气氛,也就是俗称“高级灰”。这种“灰”与水粉画的通病——画灰了有本质上的区别,国美色彩要求把画面中黑白灰的黑色压缩至极少,只剩下高调的亮灰,色调为了唯美甚至牺牲调性中的色感对比,注重颜色多于造型,大量使用同类色组织画面,冷暖关系多用暖调,非常讨喜。由于各省高考色彩科目的评分标准中,色调所占分数比值最多,因此国美色彩注重色调这一教学风格便自然受到各省考生的追捧。再者,国美的这种教学风格也催生了众多品牌的灰颜料系列,以前画色彩需要经过调色才能产生的一些灰颜色现在都有现成品,这也给许多考生带来了作画效率,只要结合国美灰的应试画法,很快就能画出漂亮的灰色调。这对于一部分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而选择美术作为升学途径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
然而,国美灰颜色在市场上的普及也让许多考生陷入生搬硬套的误区,以为有了“高级灰”颜料就能画出高级的“灰色调”。绘画不是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流程,每一块颜色可能都无法复制。颜料只是借以表现的工具,调和“高级灰”的运用只是表现的手段,“高级灰”的运用也并非一味调用灰色,而是要处理好各种灰色之间以及灰色和纯色之间的对比关系,画面色彩协调才是作者审美情趣和色彩修养的体现。如何灵活运用“高级灰”,充分发挥各种颜色的性能特点,使其呈现出最大的色彩审美价值,这才是“高级灰”颜色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小孔将引进室内的阳光用三棱镜进行分解,得到了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谱。然后用聚光镜再将七色光恢复到原来的日光原色。可见,光色体系中并不存在黑、白、灰,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黑、白、灰不属于色彩。但是,对自然的再现却离不开黑白灰的参与,特别是在绘画当中,灰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灰色在色彩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奉行的是“中庸之道”,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在各种对立、矛盾的色彩关系中,灰色以自身的含蓄使整体色彩耐看,以自身的低调而使其它色张扬。同时,灰色又是一种雅致而精微的色彩要素,使用灰色很难犯太严重的错误,它可以和任何色彩搭配。由于它的中立性,它常常被用作背景颜色。在写实绘画中,不可避免的要经常使用灰色。
由于狭义上的灰色是黑+白组成的,因此它并没有任何的颜色倾向。当我们把灰色与其它颜色放置在一起时,灰色会有什么变化吗?它会不会根据其它颜色对它施加的影响而产生颜色倾向?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红色的背景上画上灰色,灰色就会带有绿的颜色倾向,在蓝色的背景上画上灰色,那么灰色就会带有橙色的颜色倾向。也就是说,灰色在另一颜色的映衬下会微微透出互补色。这并不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个视觉上的现象。歌德在描述这种现象时曾经说过,互补色总是“相依为命”,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眼睛需要看到完整的东西。学过色彩的人都知道,互补色总是会通过它们强烈的对比关系使视觉效果变得尖锐,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对比色直接运用于画面当中,这种尖锐会显得太过于艳俗,也容易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所以,必需避开这种直接的刺激,适当地加入另外的一些颜色去平衡这种尖锐,当这两种互补色达到平衡之后,在视觉上便会产生一种圆满的状态。一幅画,如果是运用互补的形式构成的,就必然会达到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平静。德拉克洛瓦在自己晚期的绘画活动中,就是运用绿色与红色之间的对立,把“生活就是强有力的因素之间的冲突”的观念表现出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互补色可以起到满足人们视觉心理上的作用,而灰色,又可以避免纯互补色在视觉上带来的直接刺激,以一种视觉后像的作用去满足人们视觉心理上的需要。从视觉心理上来讲,灰色可以反映出所有颜色的互补色,而从灰色本身上来说它没有任何互补色,因此它可以和任何颜色协调,随意挑选的任一颜色放在它的旁边都不会引起视觉上的紧张。
此外,灰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持色彩稳定性。通常情况下,色彩在明度上的变化会引发色彩表现性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在纯色红黄蓝三色中分别加入同等比例的黑色、白色、灰色,观察它们在表现性上产生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白色、黑色、灰色的加入使得纯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变得更冷,有的变得更暖,而灰色的变化为最少,对色彩冷暖的影响也是最小的。而由于有了灰色的加入,红、黄、蓝之间的对比会更趋于和谐。
18世纪的生理学家们就提出过,如果色彩的总和相当一种中性灰色时,眼睛的感色机制则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会感到和谐。歌德进一步阐述了色彩调和的理论,他认为“当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立即行动起来,它的本性就是必然地和无意识地立即产生另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和原来看到的那种色彩一起完成色轮的总和。一种特定的色彩通过一种特殊的感觉刺激眼睛去寻求色彩的总和。因此,眼睛为实现这种总和,为满足自身,便要在任何一种色彩空间的旁边寻求一种无色彩的空间,以便在这里产生失去了的那种色彩。全部色彩和谐的基本规律就在于此”。
传统的色彩高考偏向于表现响亮的颜色,追求高纯度的强烈对比效果,这一做法的确可以让考生的试卷显得夺目,但是在细看过后却让人觉得不耐看,甚至会有很多考生为了追求色彩的强烈而缺失很多细节。高考色彩无论考题怎么设计,注重的都是考生的绘画基础,如何将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在画面上,是考察的重点。无论是实物写生还是照片写生或者默写,考生都要竭力将自然物象的结构关系改变为画面上的结构关系,自然物象的结构关系反映在色彩当中就包含了明度、饱和度、冷暖、固有色、环境色等众多因素,如果在绘画一开始就将上述因素考虑进画面,会使描绘变得复杂化。因此,在动笔画之前,也就是在观察的时候,就应该化繁为简,把来自于颜色方面的诸多干扰暂且抛开,像戴了墨镜,只是看到黑白灰,把色彩过滤掉。这种做法有利于把握色彩在明度上的区别,当确定了客观物象的色彩在明度上的区别以后,就可以按照其明度上的秩序展开色彩了。这样,就可以轻松地避免由固有色的不同及光影的不同所带来的错觉影响,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明度关系,因为色彩是依附在形体上的。所以,色彩应该跟着明度走,如不按明暗来画的话色块有可能会显得“艳”显得“飘”,就不可能妥贴地“按”在形体上,与形体结合不起来。大凡一幅效果较好的色彩画,如果拍成黑白照片,也同样是一张很好的黑白画,而一些不好的画拍成黑白照片,它是闷的、灰的。这对于高考色彩对基础的要求来说是失败的,所以色彩的基础课训练都会让学生先学习单色画。
对于高考色彩来说,每一个评卷老师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在形体上的认识都会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标准,而对于颜色却是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是这种颜色,有的认为不应该是这种颜色,有的喜欢偏冷的色彩,有的喜欢偏暖的色彩。对于考生来说,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怎么才能在颜色的表现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呢?这就需要依靠减弱颜色的强烈程度来刺激出观赏者感官中的视觉补偿,所以在描绘事物时,只需给出一点颜色暗示,而无需将颜色调得很满,因为我们是在画色彩而不是画颜色,我们只需在画面中建立一种微妙的色彩关系,评卷老师会以自己的色彩经验和对事物的往常体验去判断画中的色彩,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往往你自己认为这颜色跟客观事物很相符,但这只是你眼中的“真实”,并不能代表其他人眼中的“真实”。从色彩心理上来说,对色彩的认同与接受带有某些社会因素与个性因素。如果是一张色彩较为含蓄的作品,观众或许会带着以往对事物的记忆参与到作品的颜色中来,慢慢地填补直到形成被他所认可的颜色。相反,如果是一张色彩鲜艳的画,由于评卷老师的色彩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反而不能被普遍认同。中国绘画的传统也更崇尚在朦朦胧胧的灰色中感受意韵,传统写意画特别注重“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从浓墨到淡墨要有无穷的层次变化。在画面上,这些不同层次的墨色与其说是表现物体明暗的变化不如说是对物体色彩的概括。观赏一幅墨竹画,人们并不认为画的是“黑竹”,人们的想象会自然地把墨色和现实中竹叶的颜色联系在一起,补充画面上颜色的不足。如五代野逸之风的代表画家徐熙所画《墨竹图》,整个画面以墨占主要地位,着色只是辅助,然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由不同深浅的墨色与笔法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样是被后人所称道。又如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色彩静物,他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在他的画面上,每一个色块都是灰暗的中间色,对他作品的第一印象可以用一个“灰”字概括。如果只是看他画里的某一个局部,你根本看不到什么颜色,甚至会觉得那是脏颜色,而当你把局部颜色联系整体来看时,之前的脏颜色不见了,各个局部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画面,由这种灰颜色组成和谐的同时,却不觉得画面缺乏色彩,相反,由于色彩关系十分微妙,朦朦胧胧的灰色中带给观赏者很多想像,画也显得更加耐看。
在一幅画中,颜色的总色调可能弱而不失其真,可能弱而不因此破坏和谐。中国水墨画千百年来以墨色为主颜色为辅的特点也影响了国人的视觉素养。灰调子包含了很多内涵,能够引起人们很多想像,而且,它是退一步,不给人以直接刺激,要慢慢品,慢慢看。视觉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引导观众去品评一幅绘画作品的色彩真实性,这其中人对色彩的主观认识便成了衡量与欣赏的标准。如果我们在颜色的处理上趋向于灰色调子,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色彩的主观性降低,留给观众想像与补充的余地。
[1]魏永利,贺建国,郑录高,等.透视色彩构图解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李天祥,赵友萍.绘画色彩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卡洛琳·MB·布鲁墨.视觉原理[M].张功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色彩(插图本)[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邢建勇)
杨琦,男,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美术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