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英
(怀集中学,广东 怀集 526400)
谈高中政治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
程红英
(怀集中学,广东 怀集 526400)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互动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高中政治课堂是培养互动合作型人才的平台,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每个政治老师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高中政治课;互动合作;能力;思维;培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足以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离不开合作交流。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
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实质上依然是“自我中心”。互动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互动合作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互动合作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养。然而,当今学生的合作现状不容乐观。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未照顾男女生性别比例、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随意,甚至“优生结组、差生结组”,导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完成时间、完成效果、学习状态等参差不齐,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现阶段,我国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竞争、协作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使他们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而且可以解决很多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师生互动,教师依然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学生的能动性,而使大多数同学处于压抑状态。我们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现在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理念。合作是指教师纠正以前单纯知识灌输的做法,启发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小组并参与其中。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内,由于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阶段,合理运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师生共同上台教学,激发学生的合作参与能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将学生放在合适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代替“教师”,请学生上台自我组织教学,与学生互相探讨、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例如结合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以获得实际案例。让学生开展调查,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多门相关的学科知识,学会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难的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并把自己的方案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加和谐,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师生之间合作式的学习会起到互相启示、取长补短的效果,能促进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与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活跃氛围,交流心得,启发思想,开阔视野,产生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最终共同提高。总之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学生可以得到启发,教师也能获得许多有创意的想法,把“教”变成“导”,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的学习。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互动合作参与意识。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互动合作的有效形式和手段。每个学习小组6~8人,并设小组长1名,由具有组织能力和威信的学生担任。同时每个学习小组要有组名和口号,班级内部要有小组评比栏。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小组间竞赛的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法等,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用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等方式进行激励,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合作性的培养必然是通过活动来实现,而小组活动更是为学生初步尝试合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讨论商量、统一意见、协调活动,合作自然产生。作为教师,既不能放过每一次让学生合作的机会,更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通过合作,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和探索能力。
创设情景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互动合作精神。依据教材中知识与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老人跌倒了,你敢不敢扶?”学生对这种问题非常感兴趣,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想去扶,但又怕被人误解;担心救人之后被人诬陷怎么办;被索赔怎么办;意见纷呈,讨论非常热烈。下面录引一段争辩:
甲组同学一:从道德伦理方面来说,应该扶起李大爷。
甲组同学二:从现实角度来说,确实不敢扶。
乙组同学一:其实这无可厚非,只要想想我们今后80多岁的时候,如果摔倒了的话,因没有人扶起而丧命,家人的心情如何?答案就有了。
丙组同学一:不管怎么样,不必去关注这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该怎么走,还是要走。
乙组同学一: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想请问一句:看着一个脆弱的生命因为你的冷漠而流逝,你良心能安吗?
争辩后,由各小组代表总结,甲组代表认为扶不扶跌倒的老人是社会互信力和道德缺失的问题,扶老人是次要的,关键是如何扶起国人的道德和良心。
乙组代表认为肯定要扶,但要方法正确,或多叫几个人帮忙,或拨120。救人要紧,最好大家扶起时要拍好视频,保存好证据。应该用真情践行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不应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通过争辩,大家不但领悟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起来积极主动,富有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多种答案中找出最好的答案,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抱着一种向学生学习的心态,经常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教一学,而是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在启发合作式教学中,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启发交流,是互帮互爱、相互沟通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包办一切的过程,互动合作,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了沟通交流能力。
(责任编辑:邢建勇)
程红英,女,广东省怀集县怀集中学,政治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