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小才
(端州区教育局,广东 肇庆 52604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蓝小才
(端州区教育局,广东 肇庆 526040)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有其特殊重要性,可以通过语言训练和人文培养相结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语言等策略;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并积累语言材料,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品味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情感和表达效果,通过仿写、改写和填补文中留白等方法来达到训练学生语言的目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策略;方法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中的“课程基础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在新版语文课标中的出现达8次之多,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正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开设语文这门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这是由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初中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基础上展开的,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会更高一些,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是人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人能否运用语言文字,可以说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最近10年来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有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没有进行实际的语言训练;在一些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上,教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一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问题,也要安排小组合作或师生讨论等教学环节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一些教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如需要品味的重点字词,或需要赏析的精彩片段,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甚至有些教师在人文思想方面深入挖掘,却忽视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出现了“耕别人的地,荒自家的田”的怪现象。这些不良的教学现象,不仅没有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初中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与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中内容最多的一个部分,也是语文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当然,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人文因素不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或者是专门安排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这些内容,而是渗透在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包括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讨论、学生练习答案的评判,等等。只要语文教师能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各种人文培养目标,就会随着阅读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完成而完成,这是我们常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生字词的学习,重点句子和精彩片段的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等,以及掌握文章结构、材料组织和写作特色,有时还会用到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如果阅读教学中都要求面面俱到,或者在篇章知识、文章内容等方面组织学生热烈讨论,大谈阅读的感受和读后的启发,那么就会消耗很多教学时间,既定的语言训练也就难以顾及了,因为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在某些内容上多花了时间,在其他内容上就不得不减少教学时间,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课堂上精讲多练,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尽管是教学重点,也可以简单带过,检查落实就行了;留下宝贵的时间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或者让学生多读课文,培养语感;或是引导学生去品读一些精彩片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凡此种种,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组织学生读懂教学的文本;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读懂这一文本的过程与方法,运用这一阅读方法去解读类似的文本。这样举一反三,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可见,教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本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即从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回环解释,逐级理解这些句、段、章、篇的含义,有时也要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深思文本的社会价值。而读者也在阅读中辨析字、词、句、段、章、篇的含义,这就是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的过程,这种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会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提高。
语言的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感受,对语义的感受,对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这就是常说的语感。实践证明,语感的最佳训练方式是诵读文本。朗读可以调动视觉和听觉的器官来感受语言的音韵和含义;朗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就会从色彩鲜亮的词语,节奏明快的语气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机和作者热爱、向往春天的情感。当然,学生的朗读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应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还应注意文句的语调、节奏和抑扬顿挫,等等,这样才能感受语言的完整性、生动性和感情色彩,进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且,通过反复的朗读,与字、词、句多次“会面”才能牢固掌握字的结构和句子的类型;同时,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由此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语言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这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表达时能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大有裨益的。
背诵优美的诗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课标》在“教学目标”和“内容”里要求初中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课标》的附录又有专门篇幅列出推荐背诵优秀诗文的篇目。从古至今的文学大家都在背诵诗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成诵,十岁写诗文”。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10岁的时候就背诵了《古文观止》的200多篇文章;茅盾在年轻时便能够流畅地背诵整部《红楼梦》。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的内容、数量、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背诵既有助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又有助于文化品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优美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积累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运用时便能得心应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阅读教学的背诵能当堂完成最好,如果完成不了就应课后检查落实。简单的诗文可以在课前熟读成诵,课堂检查背诵,课后巩固。阅读教学中除了完成课标,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外,还应选择课文中那些没有指定背诵但又写得非常好的句群、片段来组织学生熟读背诵,长期积累,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话或作文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妙笔生花,而这种成功感反过来能提高学生背诵诗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这是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把握文章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文章的整体单纯就词语学词语,就句子学句子。因为文章中的字、词、句、段都按照一定的逻辑法则或文章思路组织起来的,有些词语可能是褒义贬用,有些是正话反说,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这些词句的正确意思。如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果没有读通全文,“闲人”一词的含义是很难理解的,似乎觉得去掉这个词语会更简洁一些,但在了解作者遭贬谪之后身心俱闲,只能尽情欣赏和享受江山风月之美这样的处境之后,就会发现“闲人”二字才是全文的点晴之笔。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统领全文或照应上下文的语句,如果把这些语句融入了全文内容,就更容易把握这些语句的准确含义和作用。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第一段第二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中的“奇山异水”就是全文的总括,下文是对山之奇、水之异的具体描绘。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方法。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片段品析玩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深入钻研课文语言,对其中某些语段词句作赏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功效。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引导学生品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让学生抓住“攀”“缩”“向左微倾”这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语去品味其中的意蕴,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攀”是写手的动作,无物可抓故用“攀”,表明用手支撑全身的重量;“缩”是写脚的动作,两脚悬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的危险;“向左微倾”是形体动作,胖子身体活动不灵活,力图靠左手支撑全身,腾出右手配合右脚先爬上月台。通过品读,几个简洁准确的词语便活画出一个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爱子之情催人泪下。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缘情悟理。反复品读,细心揣摩一些精妙的语句,才能悟到个中滋味。类似典范的语言还有很多,如鲁迅《社戏》中描写小伙伴划船的语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捕鸟动作的一系列词语;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揣摩和推敲,让学生体会和掌握了语句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培养语感,注重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采取读写结合、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读能丰富语言储备、陶冶性情,写能内化文本语言、抒发情感。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才能在主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真正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与真正的写作又有不同,主要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运用课文词句为目的。因而,在阅读课的表达训练中,教师应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读写方法。
1.不同形式的仿写
这种练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语言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让学生模仿文中有关春雨的段落写一段描绘本地春雨或秋雨的景色。也可以全文仿写,如学习了魏巍《我的老师》后,可仿写《我的小学教师》;学习了老舍《济南的冬天》后,可以仿写《肇庆的夏天》,等等。仿写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仿中有创,努力把对语言的学习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改写阅读的文本
改写训练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改写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因此,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改写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古诗词改写,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学生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情,然后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增加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场面和细节等,就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或写景的散文等。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可以作为改写的例子;也可以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故乡》等都可以改写成课本剧。还可以通过改变人称来改写课文,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契诃夫的《变色龙》等课文可以用第一人称来改写。
3.通过填补课文中的留白进行语言训练
课文中往往都有留白处,就是文本中一些省略的人物语言、神志、动作或情节的发展,等等,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发散思维,把空白处补充完整,补充具体。如学习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一文,可让学生补写出两个骗子商量欺骗皇帝、大臣和官吏们对话的有关内容。再如,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后,让学生写出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后发生的事情。通过补白活动,不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卢妙清)
蓝小才,男,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中学教研员,语文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