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马凌霞 吕文霞
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的疗效分析
王莹 马凌霞 吕文霞
目的观察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应用固定正畸方法进行矫治的临床疗效, 探讨埋伏阻生前牙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23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病例, 应用固定正畸进行矫治, 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 对埋伏牙进行牵引。其中16颗进行开拓间隙使之自然萌出, 7颗进行开窗导萌联合固定正畸牵引治疗。结果22颗阻生牙矫治后牙髓活力正常、未见埋伏牙及邻牙牙根吸收、牙周组织正常。成功率达96%。结论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开拓间隙或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导萌埋伏阻生牙, 可有效保存上颌埋伏阻生前牙。
埋伏牙;开窗导萌;固定正畸牵引
阻生牙指由于各种原因(骨或者软组织障碍等)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青少年普遍多发的错颌畸形, 影响美观和发音, 矫治较为复杂。传统治疗方法一般简化治疗, 常局麻后拔出或者直接在缺隙部位活动或者固定义齿修复, 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譬如造成口内缺失恒牙, 埋伏牙对邻牙根部造成损伤导致其吸收或者引起牙源性的肿瘤的发生。目前随着正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合并先进的影像学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 通过口腔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科以及修复科的多学科配合治疗,固定正畸术已经十分成功的代替了传统治疗, 提高埋伏阻生牙的保存率。作者自2008年~2013年收集了20例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病例,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先将其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8年~2013年, 在本院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中, 20例23颗系上颌埋伏阻生前牙, 其中男13例, 女7例, 年龄13~20岁, 其中上颌中切牙阻生6颗, 尖牙阻生16颗, 侧切牙阻生1颗。X线片显示正常位埋伏16例, 腭侧移位4例, 水平低位阻生3例, 例中5例中线偏斜。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模型及CT, 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前对23例阻生牙行牙片、CT检查后, 结合模型的测量与分析,确定阻生牙的具体位置, 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
1.2.2 外科手术开窗助萌加固定正畸牵引法 对于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前牙埋伏阻生, 牙根尚未完全形成, 有萌出的能力, X线片以及CT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和冠根走向, 结合口腔外科手术, 在唇或腭侧掀起粘骨膜瓣, 凿骨开窗, 暴露埋伏牙牙冠, 局部止血。酸蚀牙面, 冲洗吹干, 隔湿后粘舌侧扣或托槽, 弹性结扎于上颌弓丝上, 调节牵引力。缺隙处装置推簧保持间隙。等待埋伏牙牵引至正常位置后, 再行普通固定矫治。
1.2.3 拓展间隙加固定正畸牵引法 对于全口牙根发育完成, 上前牙阻生且间隙不足的患者, 我们采取拓展间隙的方法。在上颌牙列排齐整平的过程中, 缺隙处加推簧拓展间隙, 半年内可拓展5~6 mm间隙。遇到前牙严重拥挤导致的间隙不足的时候,也可考虑减数拔牙的方法, 来达到拓展间隙的目的。间隙拓展完成后, 再行外科手术配合正畸牵引。
1.3 随访 治疗完成后, 进行临床与X片检查, 观察患牙的牙周附着情况与牙根发育吸收情况, 并定期检查牙髓活力。
1.4 结果 20例23颗埋伏阻生牙, 经过以上治疗方法, 疗程1.5~2年, 牵引5~8个月, 均达到了矫治目标。即上下牙颌牙齿排列整齐无间隙, 上下前牙覆颌关系正常, 后牙尖窝交错, 咬合关系良好。X线片检查被牵引牙齿压根无吸收, 牙槽骨无萎缩。临床检查被牵引牙齿无松动, 牙周健康。疗效满意。
错颌畸形对儿童和成人均能造成心理和精神影响。研究报告指出, 青少年错颌畸形严重者呈现出怯懦, 有自卑感, 呈内向型个性, 影响其外表和自尊。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会造成乳牙滞留、乳牙早失、牙齿外伤导致恒牙的萌出间隙不足。其中以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最为常见, 上颌切牙次之。在矫治过程中,首先要分析阻力原因, 观察阻生牙的位置, 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在施行开窗手术过程中, 暴露牙冠的
R783.5
B
1674-9308(2014)01-0055-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1.031
453600 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