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刍议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
王芳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金铁霖是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教学成果,对中国声乐建设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者从腔圆字正、支点理论、七字箴言系统阐述了其民族声乐的具体教学方法。
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
2013年12月6日至12月7日,金铁霖声乐教学5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音乐学院隆重举办。笔者有幸亲临现场参加了一系列庆典活动。
金铁霖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学习声乐。1965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央乐团。1975年为电影《黄河少年》录制插曲《黄河儿女心向党》。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建院,被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创作并演唱歌曲《中年》。该歌曲1995年录制并收录于《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院庆声乐专辑》。1986年聘请为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
金铁霖在50年的教学生涯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歌唱人才。1988年,学生阎维文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第一名。1990年,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彭丽媛。在民族声乐的教学园地里,金铁霖可谓硕果累累。多年来,他辛勤耕耘,用自己特有的多维度视觉不断地探索声乐艺术研究的新领域,除了与学生共同努力外,关键在于他一以贯之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以及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与精神,牢牢把握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核心理念,以此为依据指导整个教学过程。金铁霖的教学生涯印证了一个艺术家从平凡走向成功的过程,更折射出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声乐研究上不断探索、钻研的心路历程。他成立了以自己为会长的中国民族声乐学会,举办了六届论坛和多届全国高校民族声乐比赛。比赛在全国分几大赛区,影响力强,受到各大院校的欢迎。中国民族声乐学会是中国高校唯一规格最高的民族声乐研究会,它使比赛更具代表性、广泛性和学术性。此研究会还决定对今后的比赛进行完善和补充。这样一个具有教
学规模和学术价值的比赛成为聚拢人气、增进交流的学术平台,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他认为中华民族音乐应具有民族性、群众性、艺术性、时代性,这几个字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兼顾本土审美习惯和声乐艺术的国际标准;二是综合演唱技术与艺术品质;三是立足中华民族传统,同时赋予其新时代的活力。正是在此核心观念指导下,他所培养的优秀学生既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又具备驾驭不同类型作品的能力,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国内外舞台。至此,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已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一面旗帜。
一
“腔圆字正”是金铁霖教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腔圆字正”是有传统根基和来源的。众所周知,传统中惯有“字正腔圆”之说。“字正腔圆”是中国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在创作和演唱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浩瀚的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中,有关“字正腔圆”的文献记载很多。比如,宋代的“士林广记”,元代的“唱论”,明代的“悬索辩讹”、“多取吸脂”,清代的“闲情偶寄”等。“字正腔圆”是戏曲曲艺演唱的审美标准,是我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兴起,古老的中国开始逐步接触到包括声乐在内的欧洲音乐,随着第一批系统学习欧洲声乐的留学生归国,欧洲声乐逐步开始在中国传播。随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声乐教育家将欧洲声乐与中国传统声乐相结合,在中国特色民族声乐学派方面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金铁霖就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领军人物。他在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腔圆字正”的声乐教学法。“腔圆字正”教学法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既具有声乐美感,又具有民族传统。第二,既强调统一训练,又注重个性发挥。第三,在圆腔中正字,在正字中圆腔。这种教学法是根据声乐歌唱和戏曲演唱二者在艺术品质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深度考量当代广大观众的心理认知与审美认可,充分兼顾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与环境,从而对中国特色的声乐歌唱艺术进行创新与发展。虽与传统中以字行腔所强调的侧重点有差异,但二者对中国作品的诠释观念是一样的,所追求的美学视觉是相同的,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腔圆字正”与“字正腔圆”是一对既在技术路径上有着不同侧重点,又在美学层面上有着共同追求的理论概念。
二
“支点理论”是金铁霖教学理论中值得研究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支点”既是一个听觉效果,又是一个感觉概念。教学中一直提及的上、中、下支点以及大、小支点,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学习声乐的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发声问题。运用此方法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找到声音与气息的平衡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唱歌的目的。比如,上支点(中山装第二颗纽扣处),在这个位置上“打开喉底与胸腔”让声音通下来。声音通与否,在于喉底与胸腔是否能“打开”。更通俗地讲,学生是否能找到“胸口”,只要找到胸口通气发声的感觉,即为学习歌唱已入门。这一方法的练习能使初学者很快解决嗓子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用劲和不必要的紧张。此外,将“大支点”比喻成水杯,如碗口大小,“小支点”比喻如笔尖一样集中,以此作为歌唱的交点来吐字和发声,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实际喉头位置下降和放松,喉咙也就随之打开,在自然状态下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使声音变得优美、动听。此举不失为一种简单、明了而又巧妙的方法。“支点”从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学认知层面的声乐教学法。“支点”即“平衡”,是一个“意念”指导。一代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在解决声乐学生发声问题时,常常先从解决声门与气息这一关键性矛盾着手,金铁霖教授的“支点”教学法也符合这一唯物辩证的观点——“在矛盾中找关键,在对立中找平衡”。
三
金铁霖教授的教学成果决定了他学术领先的地位。他提出了七子箴言——“声、情、字、味、表、养、象”,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是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1.“声”
歌唱的方法和声音的技巧在金铁霖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强调“混声”训练。比如,《芦花》这首歌曲在混声的运用上显得非常重要,前半段在中声区应避免声音发白,后半段连续出现的高音是最难演唱的地方,气息的调整、真假声的比例要得当,才能完美体现整首曲子的意境。
2.“情”
演绎作品需表达感情,从分析词曲思想内容着手,加上自身感受以及丰富的想象去理解、处理作品,除充分、准确地表现词曲作家的意图外,通过自己的演唱,使作品绽放出新的光彩。歌曲《为你歌唱》在调性上采用了大小调交替使用,情绪的处理应随调性的改变而改变。从音乐一开始就将感情投入到声乐作品规定的情境中,抓住了观众的情绪,每个旋律起伏变化和段落转折以及间奏的衔接,将执着、乐观,留恋和失落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唱好这首曲子,只有漂亮的高音是完全不够的,情比声更多,情真意才深。只有歌唱者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才能真正打动听众。
3.“字”即“吐字”
歌唱中的语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是表达作品内容和感情的工具。它吸取了传统戏曲中很多精华以及宝贵的经验。比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吐字归韵十三辙”等等。歌曲《洗菜心》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湖南花鼓戏小调,作为一个戏曲形式的选段,须用标准的地方方言演唱。在演唱中,将戏曲的吐字行腔到身段与歌唱有机地结合起来,细腻地刻画人物不同的内心情绪变化。
4.“味”
演唱的风格和韵味。作为优秀的歌者,不仅要掌握本民族、本地区、本剧种独到之处,还要学习和掌握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和各地区的民歌戏曲曲艺创作歌曲等。对风格各异,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要认真学习和积累。如不能体现作品所要求的特点和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个性,这种演唱将会显得苍白和平淡。《来香巴拉看太阳》是一首带有浓郁西藏风格的创作歌曲,难度较大、风格性和艺术性较强,由男高音演唱。此曲旋律优美,高低声区跨度很大。只解决声音和语言问题,不注意风格表现,是行不通的。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首先是继承传统。在学习掌握消化运用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只有演唱技术的全面提高,才能使演唱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5.“表”
表演和形体动作。歌唱者经过严格的表演和形体动作的基本功训练,在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技巧后,才会自然而然地把民族的表演技巧和形体动作自如大方地运用到演唱的全过程中。湖南创作民歌《阿妹出嫁》描绘了山寨独特的风土人情,刻画了湘妹子在出嫁前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演唱这首歌时,不但要注重科学的发声技巧,更重要的是对角色内心活动的真情体验,通过舞台表演塑造阿妹这一人物形象,从而更加充分、更加生动诠释作品要表达的内涵,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称赞。
6.“养”
歌唱者应具备的音乐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与文化水平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不但拥有优美、嘹亮、迷人的歌声,而且还能指挥乐队和钢琴演奏以及作曲。另外,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全教授的歌声优美婉转动人,且音乐素养非常全面,有丰富的音乐知识,钢琴弹得很好,能随时为学生伴奏,伴奏能力很强。因此,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学习和欣赏显得尤为重要。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样才有可能在演唱艺术上得到发展。
7.“象”
歌唱者的形象仪表台风。舞台风度和自身气质的范畴,与表演艺术是分不开的。在专业的舞台表演训练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美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训练方法和审美观、艺术观。一个好的歌唱演员要演绎好作品需要仔细分析作品,把握好角色。训练有素的、艺术修养非常全面的歌唱演员,在声乐演唱时,会使观众感觉到他形象也十分完美。
综括全文,金铁霖教授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多年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各类活动非常值得人们研究和深思,应将其放在中国音乐发展的理论高度上来认识。他强调民族声乐的四性原则,以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弘大构想和远景规划,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铁霖教授多年的努力下,民族声乐教学获得了巨大进步,民族声乐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声乐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它是要靠具体的教学成果和培养出优秀的歌唱家为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跳出唱法之争、唱法之辩、得失之辩的低层次,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多加思考和实践,根植于民族土壤,发展中国声乐将是声乐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3]钱茸.古国乐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Jin Tie-lin’s Teaching of Ethnic Vocal Music
WANG Fang
(School of Music,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Jin Tie-lin is a very famous Chinese educator for ethnic vocal music,and his uniqu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great teaching achievements has achieved produc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up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l music of China.And the author expatiate on his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 of ethnic vocal music in terms of fullness of articulation,fulcrum theory and seven-word maxim.
Jin Tie-lin;ethnic vocal music;teaching
J63
A
1009-3583(2014)-0117-03
2014-05-12
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1KY31)
王 芳,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