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创新思维

2014-02-05 08:42赵慧玲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航表现形式新闻报道

□赵慧玲

(南阳市卧龙广播电台,河南 南阳 473000)

新闻报道的创新思维

□赵慧玲

(南阳市卧龙广播电台,河南 南阳 473000)

传媒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推动了新闻报道的不断创新。在新闻来源日渐趋同化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寻找、发现独家新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新闻策划,创新新闻思维,做出高人一筹的报道,形成独家视角或独家观点,就成了各媒体竞争的利器。实践证明,创新新闻报道,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新闻创新首先要抓好选题策划,否则创新无从谈起

现在有许多新闻报道的内容都是群众关心的事,但是等到刊播以后,却没什么反响,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新闻策划。

所谓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报道进行有组织的报道宣传。具体的讲就是在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下,围绕特定目标,对已占有的事件或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立足现实内容,发掘已知事实深度,预测未来走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宣传方案和报道策略,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作为地方媒体,及时、生动、准确地反映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是其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这些新闻节目的采访报道过程中,如何使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成为基层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使新闻做得更贴近群众,反映现实生活,受到群众喜爱,就必须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点,进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例如,今年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精神中,南阳市委、市政府紧贴实际,顺应民意,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改双优”(即改进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活动。为了使这一活动成为推动卧龙区各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精神动力,精心策划了《“一改双优”促发展》系列报道,在这组报道中,没有简单地从理论阐述入手,而是通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优化投资环境,优化生态环境,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使报道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形象鲜活,事迹生动感人。整个系列报道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每一集又是一个独立的生动的故事,尽可能引用群众发自内心的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烘托主题,整个报道真实、生动、活泼,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另外,还要把握好被动报道的策划,特别是时政新闻、会议新闻。避免出现千人一面,万人同腔的毛病,通过精心策划,设计好报道角度,在报道内容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培养新闻创新要学会追问热点,探求根源

热点新闻是媒体竞争的焦点。任何大众媒体都无法将社会热点拒之门外。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也是彰显媒介个性和实力的重要阵地。对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新闻线索,只有从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才有可能从同质化的报道中独树一帜。今天的新闻时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新闻事件报道,并不是问了五个“W”(who,when,where,what,why)就可以写出一篇好的报道。

今天的一个优质报道更多地与背景连接有关,即如何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对背景的介绍通常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他们更希望是有专业背景的人进入到传媒这个行业,相关知识越丰富,提的问题才越有质量。比如今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以来,国内众多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对事件的进展给予关注和报道,“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寻找,媒体一直在祈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航航班失联”事件牵动了全球人的目光。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全球的媒体陷入一个报道困境。新闻报道如何回应公众的期待,在后续报道中走出困局?美国学者大卫·伯恩斯坦提出的“解困新闻学”理念值得借鉴。就是运用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融合新闻、动态演示等方法,带领受众深入了解“马航航班失联”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在挖掘事实真相的同时提供了多维分析,解读众多的疑点。美国的“数字地球”公司更开放了Tomnod卫星搜索平台,发动全球公众搜索飞机残骸、油迹和其他漂浮物,让人们由被动地等待真相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在“马航事件”的报道中引入深入挖掘的报道理念,有助于媒体在繁杂的信息中剔除噪音,同时也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改变作风,用深入的调查和专业的分析揭示事实真相。

培养新闻创新,要探索新闻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广播新闻如果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不但要在报道内容上改革,在表现形式上也应该不断进行探索。马克思说过:人们要求新的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既有新鲜的内容,又有新颖的表现形式,作品就会“活”起来,就会被受众关注和喜爱,它所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才能为读者所吸收。因此,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的完美结合。即使稿件反映的内容一般化,如果有了好的表现形式,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记者走基层”活动中,一般记者都以消息、通讯等体裁,按照金字塔结构或倒金字塔结构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而笔者却另辟蹊径,用日记的形式翔实记录了记者走基层的点点滴滴。由于采用日记这种写法,记者所思所闻都得到了较好体现,读来就备感亲切,从而使该篇作品从众多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在现实报道中我们还会发现,同样是一个人物,同样记述相应的事迹,仅仅因为是换了一种写作形式,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实践证明,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内容无疑是最重要的,很大程度上内容的好坏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但是,如果有了好的内容,再辅以好的表现形式,那么新闻作品不就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吗?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多彩迷人的画卷,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作品自然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新闻写作也不能墨守成规,不能一个模式走到底。应该敢于求新,努力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为五彩缤纷的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马航表现形式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煤层气井排采管理异常表现形式及处理对策研究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卷首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马航MH370空中搜救力量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表现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