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春喜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浙江 嘉兴 314000)
驻地记者成长路径探析
□辛春喜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浙江 嘉兴 314000)
为了扩大报社的影响力,把报社的发展触角向基层延伸,近几年来,一些地市级报纸开始向下面所属的县市区派遣驻地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驻地记者一般都是年轻记者,有的干脆是刚进报社的外地新记者,把他们放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开展工作,难度不言而喻。面对这些难题,一些驻地记者失去信心选择了离开。本文就年轻记者如何快速适应地方报道形势,快速度过成长期作一些探讨。
驻地记者 年轻记者 报道难题 成长期
为了报业发展,一些地市级报社学习中央与省级报社开始向县市区一级派驻记者。翻开浙江省内的众多地市级报纸,大都设置有县市区新闻的版面,新闻的采写者基本由驻地记者完成。浙江省地市级报纸向县市区派驻固定记者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如果是某一地市级报纸的细心老读者,关注这类版面一段时间的话,会发现一个问题:驻地记者的姓名变化比较快。确实如此,对一家报社来说,驻地记者的流动性是最快的,这种流动并不是让驻地记者流向报社本部,而是流向了其他单位。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的一个客观事实,年轻的驻地记者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地方报道需要,正常的成长期无限拉长,最后因完不成考核任务而失去工作信心,无奈选择离开,另谋出路。
笔者是一名长期派驻地县城的驻地记者,从进入报社到现在的近10年时间里,一直从事地方报道。在此期间,看着一拨拨年轻记者派驻到相邻县市工作,又看着不少年轻记者干了不到一年时间就选择离开。
报社给予年轻驻地记者的成长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为何这么多人无法度过成长期呢?笔者梳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地方经济文化不熟悉,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有难度。现在每一家新闻媒体新进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本地人非常少,派驻到地方的年轻记者大都是外地人。被派驻到地方上后,有一种被流放的感觉,仿佛成了一只无头苍蝇,对地方上的经济文化一点也不知情,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进行突破。作为一名驻地记者,首先要做符合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主流报道,如果对这些领域不能尽快熟悉,只写一些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的话,对自己的成长非常不利,其新闻采访被地方宣传部门视为可有可无的对象,一旦被宣传部门游离在外,想融入当地主流圈就会很困难。
二是缺少新闻线索的来源,时常遇到无稿可写的局面。其实对一个县市区来说,新闻是无处不在的,突发新闻也随时出现,年轻驻地记者来到地方上后,因为人生地不熟,一时间不了解该向哪些部门、哪些人寻求新闻线索。因为是新人,自己的手机短时间内成不了新闻热线,如果没有一群固定的新闻线索提供者,工作起来相当被动。最近本单位下派了一名年轻驻地记者,因为没有线人提供线索,一个星期下来写不到两三篇稿件。
三是从学生到记者,角色转变上出现衔接漏洞,工作状态进入迟缓。现在的很多报社,派驻到地方上的年轻记者几乎都是新招聘的,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从学生到新闻记者,这中间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一些年轻记者虽然有实践经历,但实践与实战有着本质区别,真正单枪匹马出去采访写稿,在过去的实践中很少遇到。如果一些年轻记者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到县市区独自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是单独工作缺少单位归属感,遇到难题没有商量解决的对象。驻地记者是孤独一派,生活工作都是一个人,感受不到单位的温暖,没有归属感,这与在本部工作的记者感受完全不一样。本部的年轻记者遇到问题后可以马上面对面地与领导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但驻地记者则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独自承受所有的一切。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年轻驻地记者往往会失去工作信心,陷入一片迷茫之中,最后因完不成考核任务而自我淘汰。
报社招聘一名专业人才不易,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比较难。如果因不能度过成长期而最终被淘汰,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年轻驻地记者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善,使自己快速度过成长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尝试。
一是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逐一拜访重要的出稿部门。派驻到地方上以后,首先要让地方上的各个部门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拜访这些部门是首要功课。先是拜访宣传部门,与宣传部门的分管领导见面,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特色,掌握当地党委、政府每一年的重要工作,让自己的全年报道有一个计划。其次是拜访一些能够出稿的部门,比如建设、交通、经贸、教育、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中能采写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主流报道,对快速提升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很有帮助。
二是广交朋友,培养一批稳定提供信息的通讯员。以一份都市报为例,社会新闻与突发新闻是报道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一批通讯员,或是报料员。这些报料员存在于消防、公安110、交警、卫生急救等领域,这些单位都是新闻的富矿,如果能在这些部门交上一两个掌握线索的朋友,那你就有写不完的稿件。年轻驻地记者交上这些朋友,就等于有了新闻源,使自己在短时间之内写出内容丰富的稿件,既能及时完成考核任务,也能使自己成为写稿的多面手。
三是要有集体意识,遇到问题及时与编辑、领导沟通。虽然驻地记者孤身在外,但报社是职工的后盾,有编辑、部门领导在后方支持驻地记者的工作。有的年轻驻地记者遇到问题后不知道怎么办,遇到一些棘手的新闻不知道如何操作,最后让好新闻白白流失,或写得并不成功。笔者也曾遇到过几起敏感的新闻事件,当地宣传部门强烈要求不要报道。笔者及时与报社领导联系,领导想出了其他办法,既使这几条新闻得到刊发,又没有得罪地方政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要做个勤奋的记者,每天给自己列出一个采访任务。有些驻地记者的工作状态是被动的,有人报料了,就出去采访,没有报料,就坐等在办公室里,这样往往一天下来没有写一篇报道,时间一长人也懒惰了。笔者给自己订下了每天写一个大稿一个小稿的任务,逼迫自己主动寻求新闻线索,以增强新闻敏感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即使没有人报料,也不会遇到新闻荒。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工作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或许对一些年轻驻地记者有用,也希望有经验的驻地记者提供更好意见建议,让每一名驻地记者快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驻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