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涛,赵 闪,吴 猛
(安徽大学a.马克思主义研究院;b.哲学系;c.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幸福梦”的文化引领:幸福观教育
秦培涛a,赵 闪b,吴 猛c
(安徽大学a.马克思主义研究院;b.哲学系;c.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实现人民的“幸福梦”离不开幸福文化的引领,离不开科学的幸福观教育。文章系统论述了推进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创新性地提出了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谐幸福观和生态幸福观,并重点从“三个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幸福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幸福观;幸福梦;幸福观教育;实施路径
中国现已展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人民的“幸福梦”离不开幸福文化的引领,离不开科学的幸福观教育。现今,幸福观教育的推进和普及还仅仅停留在高校层面,就高校而言还仅仅处在探索实践的阶段,幸福观教育还远远没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实现“中国梦”和建设美丽幸福中国的新形势下,亟需科学幸福理念的正确引领和全面普及,亟需全面推进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人人都渴望幸福,幸福始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1]。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如何提升主观幸福感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幸福的集中反映。不同的生活价值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具体表现为一种文化特质,内化为人的本质属性并影响着人的活动。幸福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化价值观的综合影响,中国民众幸福观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特点,影响着人民“幸福梦”乃至“中国梦”的实现,亟需全面推进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有助于引领和实现“幸福梦”。幸福观教育实质上表现为幸福价值文化的传播和认同,它能够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够指引民众走向实现“幸福梦”的道路。只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能追求和体验真正的幸福,才能实现“幸福梦”。幸福观教育是实现“幸福梦”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之一,“幸福梦”不单单是经济物质的幸福梦,还包括政治民主的幸福梦、文化精神生活的幸福梦、社会生态和谐的幸福梦等等。当前,总体上讲中国社会的主流幸福观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群众对幸福观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和偏差,且呈现出相当数量的病态幸福观。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个人自由主义幸福观、消费主义幸福观与纯粹工具理性幸福观等。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多元价值观的综合影响,社会民众的幸福观出现了多元性、个体性与无序性等新的特点。基于当今社会幸福观发展的状况、问题、特点及规律和民众对科学幸福观的强烈需求,全面系统地推进幸福观教育,引导和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有助于诠释和共筑“中国梦”。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幸福梦”的实现要以国家富强梦和民族振兴梦为前提和基础,而国家富强梦和民族振兴梦是以人民幸福梦为根本目的和发展动力的,民族复兴梦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现实的幸福生活上,落实到每个中国人幸福梦的实现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梦离不开科学幸福观的指导,离不开幸福观教育的全面推进,离不开以幸福观为核心的幸福文化建设。幸福观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遵循幸福的准则或幸福的特性,增强人们的幸福能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国梦。以科学幸福观为核心的幸福文化建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梦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幸福。
3、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基本原则和界定了基本范畴。在当今价值观多元背景下,亟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大众化、生活化和通俗化。“一种价值观只有真正成为民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力量。”[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合理的利益诉求,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活化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融入到或者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人们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通俗化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核心价值。因此,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内容,全面推进幸福观教育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幸福观教育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使命。
当前,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成套的系列教材、通读本和宣传册,亟需我们加强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完善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增强“幸福梦”的文化引领功能。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谐幸福观和生态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幸福观的核心和基础,和谐幸福观和生态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和谐幸福观和生态幸福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谐幸福观和生态幸福观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的核心内容。
1、马克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能够为民众理解和追求幸福提供正确的方向,能够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够引领幸福中国的建设走向更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推进幸福观教育是马克主义幸福观中国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的过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为:劳动和创造是实现幸福的源泉、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道德是实现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劳动奉献与享受的统一等。我们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进程,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幸福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2、和谐幸福观。幸福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民众的和谐相处,离不开和谐幸福观的科学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新型幸福观,需要在民众中普及科学、合理、人性的幸福观。和谐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和谐幸福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人类幸福与自然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幸福,是包括人、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各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间的和谐统一的幸福。和谐幸福观“力求考察人民群众主观对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的基本看法”,“要看幸福观所体现的社会发展是否偏离了终极目标”,“通过一个由科学的、相互补充的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来综合地考虑和反映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一个完全以人为本的观点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度,这就是和谐的幸福观。”[3]
3、生态幸福观。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在对工业文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文明形态,它关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人类长远的生存与幸福。与之相适应,全国很多地方正在努力建设生态工程,打造生态幸福城市,这种以“生态幸福观”文化为引领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生态幸福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实在化与生活化,是人类共同享有、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观。生态幸福观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节制消费、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追求的是全人类整体的幸福。现今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现代教育的发展应基于民众对长远的、持久的幸福生活的期望,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完善教育内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生态幸福观的教育,确立生态理性,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生态信仰,建构民众的生态幸福观。
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的、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价值文化,必须增强主流价值文化的引领、传播和认同功能。当前,以科学幸福观为核心的幸福文化建设远远滞后,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需全面推进幸福观教育。文章提出了幸福观教育实施路径的“三个结合”,全面推进以科学幸福观为核心的幸福文化建设,以期实现对“幸福梦”的文化引领。
1、政府推进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幸福观教育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性推进,离不开民众的主体性参与。政府要充当“编剧”和“导演”的重要角色,群众要充当“主演”的角色,要建立起政府和群众的良性互动关系。政府要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把幸福观教育放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幸福的高度来抓。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主导性推进。中国幸福观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幸福观教育覆盖面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把幸福观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高度来贯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来建设,全面推进幸福观教育。政府的主导性推进要循序渐进、注重引导,要尊重幸福观教育发展的规律,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其次,幸福观教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幸福观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参与。虽然幸福观教育在起步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来全面推进,但幸福观教育真正的实施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幸福观教育发展纲要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确保幸福观教育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都要符合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要求。在幸福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政府在大力引导和全面推进的同时,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幸福观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在充分的“体验”中感知幸福的真谛。幸福观教育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和实施效果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政府要把人民群众评判的结果作为幸福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再次,要加强政府的主导性推进和民众主体性参与的统一。加强幸福观教育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性推进,民众是幸福观教育的受众客体和参与主体,政府的主导性推进及最终效果都要落实到民众身上。因此,政府在主导性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民众主体的参与性,这是影响幸福观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构建政府主导性推进和民众主体性参与的良性互动关系,政府主要从宏观上制定以幸福观为核心的幸福文化教育长期发展的政策、规划和实施细则,以民众切实关心的“幸福生活”为切入点,满足民众为实现幸福生活而进行终身学习发展的迫切要求。
2、幸福观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幸福观教育面对的是组织相对分散、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千差万别的民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深入基层,走到群众日常的生活中,认真研究民众的接受能力、接受水平和接受规律,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让幸福观教育进基层、进民众的日常生活、进民众的头脑。现今,一些地方的文化教育效果不够理想,这与教育内容的纯理论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教学方式的僵硬化不无关系。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幸福观教育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创新幸福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充分培养和发挥民众的主体性和自觉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诉求不断增多、文化修养和层次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幸福观教育充分体现出平等性、民主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有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核心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又要有受众群体的主体参与性和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既要有教育者的管控和话语权,又要有平等对话;既要有教育管理的秩序性,又要有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幸福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众幸福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由被动接受真正转化为主动自为自觉的学习,把幸福观理论教育内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第二,要注意幸福观教育的层次性。当今,民众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为幸福观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战。幸福观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必须坚持统一核心价值观与尊重个人思想的多样和差异相统一,必须坚持激励先进和共同提高相统一,必须坚持分期分类培养与综合培养相统一,必须坚持阶段培养发展计划与最终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对民众中的先进群体、精英分子或者“领袖”人物,要用幸福文化理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普通民众首先要从现实幸福生活的实际出发,重点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身幸福,自觉地把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当前幸福和长远幸福正确统一起来,并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幸福发展。
第三,要注意幸福观教育的渗透性。要增强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注重用幸福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让其在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吸引力下自觉地接受和认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幸福观教育的通俗化、生活化和大众化。我们要善用通俗的语言并结合群众身边的事例来阐释或解释深奥的哲理,努力实现理论的通俗化;我们要以满足群众日常幸福生活需求为根本宗旨来规划社区教育发展,努力把幸福观教育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感知、体验和认同幸福观的精神并内化为自身的自觉幸福行为,实现幸福观教育的生活化;我们要把幸福观教育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去,融入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去,让群众在文化的熏陶和感受中不自觉地接受和认同,努力实现幸福观教育的大众化。幸福观教育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实质上也是幸福观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
3、幸福观教育与地方治理发展相结合
幸福观教育实质上是把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幸福观根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积极、主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幸福观教育是幸福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内容。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某种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行为,能够为社会提供某种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决定性和前瞻性。幸福文化也不例外,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地方的治理和发展。每个地方政府都在思考“怎样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样评价发展,有谁来评价发展”等重大问题。地方的治理与发展应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梦结合在一起,以人民幸福为动力实现发展,以人民幸福为成果分享发展,以人民幸福为依据评价发展。我们应把幸福观教育融入到幸福文化建设的大背景和大框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该把幸福文化融入到地方的治理和发展中去,应该把幸福文化融入到实现人民幸福梦的伟大建设中去。
要把幸福观教育作为地方治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地方治理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每个人都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幸福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因此,地方治理发展应时刻关注人民的幸福,时刻致力于人民的幸福,时刻以人民的幸福作为地方治理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终极目标。地方治理发展要坚决反对和克服只注重经济发展的数据(GDP)而不顾及人民的幸福感受,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彻底贯彻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方向上来,要积极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让人民群众在创造中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把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地方治理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指南,需要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需要强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意识,需要实现幸福观教育对全社会的文化引领。地方政府应建设人民幸福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把幸福观教育的实施和效果作为幸福指标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以人民的幸福来推动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来评估地方的治理和发展,来推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完善,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全面推进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课题,它关乎人民的幸福,关乎社会改革发展的文化引领,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希望该研究能够开启幸福观教育系统研究和全面实施的大门,让幸福之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处处开放。
[1]宋希任.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8.
[2]辛薇,周旭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探索[J].浙江学刊,2012,(4):127.
[3]刘伯雅.浅议和谐社会的幸福观[J].社会科学家,2008,(2):103.
The Cultural Guidance to“Happy Dream”:The Education of Concept of Happiness
QIN Pei-tao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arxism,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Realizing people’s“happy dream”is dependent upon the guidance to happy culture and upon the edu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a systematic way and propounds the core contents for happiness:Marxism happiness,harmonious happiness and eco-happiness;and then,the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he right wa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happiness from the angle of“three combinations”.
happiness;happy dream;the education of happiness;the way to carry out
G416
A
1009-3583(2014)01-0073-05
2013-10-1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研究”(SK2012A13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13CSH047)
秦培涛,男,山东日照人,安徽大学马克主义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娄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