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秀,袁蕙芸,崔文彬,王 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rockey84@163.com)
基于名医素质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徐 秀,袁蕙芸**,崔文彬,王 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rockey84@163.com)
目的基于对名医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借此构建一套有利于培养卓越医生的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探讨名医素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医学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形式。结果名医素质特征中能力和价值观2个维度占整个素质特征项目比重高;人文素养蕴含在名医多项素质特征中;名医素质特征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明确目标。结论为培养更多卓越医师,医学人文课程目标应注重人文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各阶段;医学人文课程门类及数量需要进一步充实;丰富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完善考核模式。
名医;素质特征;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1 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
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才的培养强调以技能型、实用性为主,因此教育的人文性一度被忽视,甚至剥离。当前,普遍现象是医学人文教育效果不佳,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课程未受到医学院校充分的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多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导,人文课程所占比重相对偏少。
1.2 医学人文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仅仅注重对医学生道德规范和人文理论知识的群体灌输,却未关注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的引导和个体人文素质、德育修养的训练。从课程设置角度而言,医学人文课程多数集中在低年级,即医学生还未接触临床之前;从课程内容而言,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更新过慢;从授课形式而言,主要以教师的课堂理论阐述、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课程考核形式而言,通常以理论的笔试及心得体会、论文报告的形式为主,缺乏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研读国内外关于名医、卓越医师素质特征研究的文献资料,[1]并基于麦克利兰经典胜任特征词典,整理并尝试性定义名医素质能力的行为特征;之后随机选取来自上海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6家为综合性医院,2家为专科医院)中的20位知名医学专家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以获得知名医学专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提取名医行为特征描述的因子,从而构建名医素质能力的特征框架。
2.2 研究结果
经过文献研究和行为事件访谈,我们对收集到的文本和录音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归纳总结出名医素质能力特征因子40项。再通过统计40项特征因子在关键事件文本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第一的素质特征的百分比作为100%,其余与其相比计算所得百分比,取频次百分比在30%以上的素质特征,共24项,作为名医素质特征(见表1)。
表1 名医素质特征在访谈文本中出现的频次
2.3 分析与讨论
2.3.1 名医素质特征中能力和价值观2个维度占整个素质特征项目比重高。
在24项素质特征因子中,能力维度和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因子分别有10项及12项,占整个素质特征项目数的92%,两个维度中各因子被提及的总频次分别为712次和593次,知识维度两个因子的总频次为170次,这说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新时期医生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在设立对卓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除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外,应当更加重视对医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应当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应当更加重视对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而不仅是理论笔试。
2.3.2 人文素养蕴含在名医多项素质特征中。
人文素养通常被界定为人文素养知识、人文素养精神以及人文素养行为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人文素养的内涵。[2]因此,根据各特征因子的内涵界定,不难发现人文素养蕴含在名医素质特征的多因子中(见表2)。
表2 名医素质特征中16项因子在人文素养三个层次中的分布
2.3.3 名医素质特征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明确目标。
众所周知,名医是卓越临床医师中的佼佼者,因此,名医素质特征可为卓越医生的培养明确基本的方向和目标。如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要求是拥有渊博的知识,因此在对医学人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当融入一些医学交叉学科,为医学生拥有渊博的知识打下基础。又如对医学生人文素养行为的要求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在对医学人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添加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在授课形式方面多采取小组讨论、PBL案例教学等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等。另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责任心、职业理想、坚韧精神等,这些因子都是在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各方面的教育不断内化形成稳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医学生人文课程的设置应当拉长战线,使其贯穿于医学教育的三个阶段之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医学生、医师的人文素养,使其符合医学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发展需求。
3.1 注重人文知识与实践的融合
根据名医素质特征的构建,医学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培养,更应当让医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精神和行为。此外,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规范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对医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3]因此,医学人文课程目标应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如此也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感与专业医师职业精神的卓越医师人才。
3.2 人文课程贯穿整个医学教育
正如对名医的素质特征调研结果所示,名医的成长,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及成长,高尚的医德、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应当全面考虑,注重医学人文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如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人文基础课程;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交叉课程;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开设医患关系、沟通技巧、临床思维等应用性人文课程;在毕业后医学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阶段则可以以医学人文案例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以此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强化医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3.3 充实人文课程门类及数量
教育部、原卫生部于2008年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试行)》,[4]根据这一标准,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中应当开设的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史、卫生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卫生事业管理以及其他文学类、艺术类课程。然而,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人文课程门类及所要求的学时量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根据名医素质特征的调研结果及《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建议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还需加强医学美学、医患关系、沟通技巧、临床思维、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3.4 丰富授课形式,完善考核模式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授学生以鱼”,更应“授学生以渔”,在名医的素质特征中也包含了终身学习、传授能力等因子,即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转变被动学习的方式。因此,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应当尽快转变其传统的授课形式。此外,人文课程的考核模式也应当避免以单一的理论笔试为主,而应尽量采取多形式的评估方法,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各个评价主体针对学生价值观、态度、实践活动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更加客观、公正、有效地检验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及人文素养的内化。
[1] 崔文彬,袁蕙芸.名医素质特征与培养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7):37 -39.
[2] 郭炳南,刘堂发.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117-119.
[3] 王东红,曹冬雷,张慧.试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13-15.
[4]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2008.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M edical Humanity Based on the Quality Features of Famous Doctors
XU Xiu,YUAN Hui-yun,CUIWen-bin,WANG Jian
(Renji Hospital,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127,China,E-mail:rockey84@163.com)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medical humanistic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features of excellent doctors.Methods:The goal,contentand form of humanistic curriculum were based the factor of famous doctors'competencieswhich was build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s'interview.Results:Ability and attitude or values accounted for high proportion of overall quality features.Humanities contained in most factors of excellent doctors'quality features;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structure ofmedical humanistic curriculum system is provided with excellent doctors'quality features.Conclusion:We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knowledge and practice,push humanities course into every stage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further enrich category and quantity ofmedical humanities course and teaching form ofmedical humanities course,perfect the examination mode ofmedical humanities course in order to cultivatemore excellent doctors.
Famous Doctor;Quality Features;Medical Humanity;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Strategy
R-192
A
1001-8565(2014)02-0264-03
2013-09-22〕
2013-12-06
〔编 辑 李恩昌〕
本文受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课题SHDC2011627资助。
**通讯作者,E-mail:yuanhuiyu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