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佺 金雯彦
摘 要:
助学金等级评定,是高校资助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辅导员来说,能否合理分配助学金,关乎其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对贫困学生来说,助学金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根据工作经历,提出“理性助学、感性筑人”的资助理念。
关键词:
高校;资助;理念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60-02
近日,有一则消息,大意为:“在高校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个别同学争相比穷,原因在于这一部分同学认为辛苦学习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奖学金,而只要脸皮厚就能拿到动辄数千元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比起来,助学金的性价比更高”。
看完上述消息,作为一名亲力亲为参与助学金评定过程的高校辅导员,笔者有自己的思考。首先,大部分同学是朴实的,愿意将有限的助学资源奉献给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其次,因评选过程操作不当而导致部分贫困学生自尊心受挫的现象确实存在,但绝不能否定“公开公正”这一基本原则;最后,极个别同学投机取巧,以所谓“脸皮厚”等手段,博取同情,造成较坏影响。那么,如何有效配置助学资源并最大程度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理性助学,感性助人”的理念:
1 理性助学
“助学须理性”,对高等院校来说,更应如此。首先,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自身及他人贫困程度把握存在差异;其次,让“贫困学生走上讲台,公开诉苦,博取选票”的做法存在较大弊端,非常容易伤害贫困学生的自尊。笔者认为,结合所带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制定量化标准,是必要的。
1.1 尊重隐私,开展申请受助学生自评工作
传统“公开诉苦,博取选票”的助学金评定法备受争议。因此,在保证公开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尊重学生隐私,是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所在。笔者认为,结合所带学生实际情况,辅导员可考虑制作《申请资助学生自评打分表》,罗列出可能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相关因素,以灵活量化的形式,在宏观上把握困难区间;而后,由申请受助学生自评打分,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贫困证明”中部分内容存在伸缩性,因此,学生在自评打分时,必须提供其他形式的证明材料。
学生无需“公开诉苦,博取选票”,在完成《申请资助学生自评打分表》后,将该表与相关证明材料装于文件袋中,单独交予辅导员。在核查相关材料真实性的基础上,辅导员仅根据自评分数,对申请受助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初步排序。
表1 申请资助学生自评打分表
基本情况(各项均须提供证明)评分区间自评打分简要说明
孤儿30分—40分
烈士子女30分—40分
无收入(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20分—30分
重病户
(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患重病)15分—25分
低保户10分—15分
双下岗10分—15分
纯农户10分—15分
偏远地区5分—10分
合计
突发变故及相关补充:
1.2 严格把关,开展申请受助学生审核工作
按学校要求,院部成立评审小组,对照《申请资助学生考核表》,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而后,以《申请资助学生自评打分表》为基础,评审小组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及部分学生的家庭突发变故,对初步排序结果进行微调,最终确定受助学生的困难等级。
表2 申请资助学生考核表——评审小组专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本情况是/否简要说明
必修课有不及格科目
因各种原因被通报批评或处分
有赌博、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不良嗜好
因个人消费高而产生不良影响
经常迟到、早退、旷考或不参加班集体活动
其它:
1.3 任重道远,做好受助学生后续记录工作
确定学生困难等级并发放助学金,是辅导员助学工作的开始,进一步落实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辅导员应考虑制作《受资助学生后续记录表》,综合评定受资助学生经济状况,以此把握后续资助力度。
表3 受资助学生后续记录表
基本项目学生A学生B学生C学生D学生E学生F
奖学金
助学金
助学贷款
困难补助
学费减免
社会资助
勤工俭学
一卡通消费情况(抽查)
大宗物品购买情况(抽查)
上一学年操行得分
上一学年学习成绩
其它
2 感性铸人
“理性助学”是经济手段,笔者认为,在初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走入学生内心世界,“感性铸人”,是高校辅导员的本职工作。
2.1 尽心尽责,与每位申请资助学生谈心
笔者坚信,但凡申请资助的学生,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因此,辅导员应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倾诉,如果这名学生最终未获得助学金,我们更要尽最大努力去支持他。
2.2 善于发现,树立“助学.筑梦.铸人”学生典型
一般情况下,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较为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善于发现并树立“助学.筑梦.铸人”学生典型,以此传递正能量,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只要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生活一定会很精彩。
2.3 积极宣传,举办“励志校友经验交流会”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其人生发展前景不够乐观。作为辅导员,我们应恰当选择已毕业校友,适时举办“励志经验交流会”,分享当前医药行业动态及人才需求。通过互动,在学生中间引发“只要努力,我们就能在医药行业中创造一片天地;也只有努力,我们才能在医药行业中创造一片天地”的共鸣。
可以说,“理性助学,感性铸人”,是笔者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一点体会。笔者坚信,通过学工战线所有同志的努力,经济困难学生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申卫东.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4,(8).
[2]谢守成,高玉玲.大学生贫困:分层与资助[J].学习与实践,2006,(2).
[3]秦建丽.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学术论坛,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