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级增长极理论的中部区域发展模式设计

2015-02-04 18:50明星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六省增长极城市群

明星

摘 要:

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六省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群战略。纵观这些城市群的发展,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同构现象,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不能联动发展。于此同时,城市群外区域的发展被忽视。以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中部地区为一个整体,设计其发展路径,实现整个中部地区的协调有序发展。

关键词:

中部崛起;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05-02

“中部崛起”已提出多年,不少国内学者提出见解,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对策是采取城市群战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该理论,中部地区各省纷纷提出自己的城市群发展战略。目前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有: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省的武汉1+8城市圈;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省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山西省的太原城市圈等六个城市群。然而,纵观这些城市群的发展,会发现城市群间存在同构现象,而且关联较少,未形成联动发展。同时,各省在发展城市群时,忽略了城市群外区域的发展,造成远离城市群地区的边缘化现象。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将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基于层级增长极理论,提出一种中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设想。

1 中部区域发展困境分析

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中,中部地区指位于我国领土中间的六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其交通优势明显,具有连接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但是,中部地区得到的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远比不上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因此,中部区域的发展差强人意。例如,2010年中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比2004年还低2个百分点。中部区域发展主要面临的困境如下:

(1)各自为政导致各省发展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与地理位置较近的成熟经济区合作,促进自己的发展,从而在中部地区发展中占得先机。例如,山西省希望借助与环渤海经济圈合作来促进山西的发展;湖南省希望走向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安徽省希望在长三角的扩张中分得一杯羹,将自己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而江西省则希望同时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提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中部崛起看江西”的口号;湖北省由于地处正中,只能借助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武汉来带动自身发展。总体而言,各省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导致各省处于竞争的局面,而非有机的整体,协调一致的发展。

(2)省际区域的发展被边缘化,无法形成合作。我国有省级单元34个,省际区域占有相当的面积。但这些区域通常远离各省省会,省级政府通常将省会城市作为发展的中心,而省会城市的辐射力很难覆盖这些远离省会的区域。因此,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这些省际区域发展环境较差,无法进行真正的合作,从而造成这些地区的发展落后。例如河南省的南阳和湖北省的襄阳,两个城市地理位置很近,而且历史渊源很深,但因两个城市分属不同省,其在经济上无法进行深层次合作,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产业恶性竞争激烈,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 中部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点轴线发展模式是两种最常见的发展模式。

增长极发展理论是比较早的发展理论,他是指在一个区域的发展中,选择区域内发展基础较好,同时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城市作为该区域发展的重点,通过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由于,一个区域内基础较好,又有潜力的城市一般都是大城市,因此,增长极发展模式又称为大城市带动理论。早期我们国家的区域发展大多都是这种发展模式。例如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目前,中部六省各自的发展政策也是基于这种思路。然而,如果将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种靠大城市带动的模式并不适合。一方面,中部地区并不具备大城市带动发展的条件。如前文所述,大城市带动模式前提需要寻找一个基础较好,具有潜力的城市作为增长极,给予支持,重点发展。在中部,目前发展较好的有武汉,长沙和郑州,其中以武汉实力最强。然而,武汉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带动,而且,由于行政隔离,湖北省重点发展武汉是希望其带动省内的周边城市发展,而其他省也不会将自己的发展寄托在武汉上。另一方面,增长极发展模式是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中部地区,虽然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格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省之间的联系已经基本建立,比如,路网越来越发达,通信网也已经非常完善,中部六省内部也都通过城市群的发展一定程度的完成了扩散效应。因此,在通盘考虑中部地区发展的时候,已经不适合再使用增长极这种初级的区域发展模式了。

点轴发展理论是增长极发展理论的发展。在增长极发展理论中,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首先形成了经济中心,也就是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形成了斑点状分布。在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等需求,形成了交通线,供应线等连接,也就形成了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增长极服务,但随着轴线的成熟,会对人口和产业等产生吸引力,从而带动轴线上城市的发展。中部区域现行的各省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即是点轴发展模式的实例。这种发展模式,为各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每个省均只关注自己的城市群发展,各省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从而导致存在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问题,进一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各省并未真正有效发挥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也如前文分析的,在城市群的发展理论中,省会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好发展,而省际区域由于离省会较远,往往得不到较好的发展。而且,由于行政的约束,即使地理位置相邻的,历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间也没法通过互相联系,优势互补来发展。比如,河南和安徽交界的周口、商丘、毫州、阜阳等地,地理位置较近,而且历史上经济联系紧密,然而由于分属不同的省,受现行的行政划分的限制,使得这些城市间的联系非常少,也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很显然,点轴发展模式也不适合作为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模式。

因此,中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是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理论的延伸,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增长极的发展情况,分成不同层级的增长极,增长极之间建立网络通道,从而形成层级增长极网络。网络形成后,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自己的重点产业,从而达到分工合理、良性竞争、互惠互利的发展局面。

3 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理论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理论由我国学者张建军等人,在增长极发展理论、点轴线发展理论和网络化开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简单而言,层极增长极网络是指处于不同层级的增长极构成的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的开放型网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从而形成增长极。然而,由于各个增长极的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科技水平、资源、环境、地理位置和交通等的差异,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核心竞争力以及在区域发展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从整个区域的发展来看,根据增长极的在区域中的地位,可以分为核心增长极、次核心增长极和边缘增长极。而各个增长极已经构建起来的交通、通讯等联系,使得区域内的增长极形成了一个联系密切的开放型网络。

层级增长极网络通常是在交通条件较发达的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核心增长极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增长极构成的增长极网络。增长极网络内的增长极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核心增长极对网络系统内其他增长极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至于网络内的众多增长极是否属于同一行政辖区,并不是构成层级增长极网络的必要条件。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理论以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合理布局生产与人口,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增长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倾斜政策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和区域补偿政策与区域扶持政策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城市化为途径,吸纳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中的多梯度不平衡发展有利于扩散和聚集经济的理念,旨在根据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和区域经济优势,选准核心增长极,构建层级增长极网络,把握好纵向和横向联合的结合点,明确各层级增长极之间的产业分工、发展方向和规模,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和更新升级,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实现优势互补。

4 中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路径设计

本文以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为基础,将中部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根据中部地区各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各种资源情况,将中部地区的发展路径设计如下:

(1)优先发展武汉、郑州和长沙,以及围绕它们建立的城市群。在中部六省中,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最强,武汉、郑州和长沙与其他省会城市的发展拉开一定的差距,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而且,三个城市群贯穿整个中部,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适合作为核心增长极,优先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其中,武汉处于整个中部的中心,地理位置极佳,交通最为便利,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使得武汉位置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作为总体协调,推进中部六省6个城市群的合力发展,并可以向东牵引皖江城市带发展。郑州在中部地区的北部,可以牵引北部的太原城市群共同发展。围绕长沙形成长株潭城市群,可以牵引环鄱阳湖城市群共同发展。

(2)将合肥、南昌、太原、洛阳、南阳、襄阳、信阳和驻马店等地作为次核心增长极发展。合肥、南昌和太原分别是安徽、江西和山西的省会,而且各省都以省会为核心形成了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相比其他城市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选择这些城市作为次核心增长极,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另外一方面,这些城市也能够更好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从而实现中部地区的整体崛起,而非某个省崛起。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地处山西与河南边界。南阳、襄阳、信阳、驻马店等地也同样具有比较强的发展优势,而且都地处河南和湖北的边界。这五个城市基本处于核心交通线上,交通较为方便,本文认为这五个城市可以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次核心增长极,在联系核心增长极的同时,带动边际地区的发展

(3)将周口、商丘、衡阳、临汾、常德、宜昌、赣州、岳阳等作为边缘增长极发展。这些城市大多远离省会城市,而在局部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能够较好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于这些边缘增长极的发展,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行政

区域的划分,而是应该发挥在层级增长极网络中的作用,不仅与高层级的增长极交流,同级增长极之间也应交流;不仅与省内的增长极交流,同时与其他省份的增长极交流;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例如,岳阳、常德和宜昌处于湖北和湖南的边界位置,可以加强这三个增长极的交流;周口和商丘等增长极处于河南和安徽边界,可以加强和两省边界各层增长极的交流,使得这些增长极发挥联系两省交流的作用,努力成为两省联系的关键节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两省的共同发展。

中部区域较大,涉及的城市也非常多,除上述提到的城市外,其他各级城市也都是中部地区层级增长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可以起到连通高层级的连接通道,对整个中部区域的发展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可以接受高层级增长极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向下连接着广大的腹地,可以将高层级的影响扩散到偏远地区,带动偏远地区的发展。因此,积极发展这些城市,使其在整个中部地区层级增长极中发挥作用,从而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积极的意义。

5 层级网络化发展模式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对于中部崛起来说,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模式的优势可以体现为:(1)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国家层面在中部地区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受行政划分的体制特点,中部六省各自为阵。在中部六省中,并没有那个省有绝对的实力,中部地区呈现“群龙无首”的混战局面,区域协调较少,更不用说区域分工。这种混乱的状态造成了中部地区内耗严重、产业水平低下、离心现象明显等。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增长极,同时在增长极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达到互通有无、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格局,从而使中部六省各自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2)有利于争取外部支持。目前,中部六省中的大多数省份离心化严重,如江西省提出要全方位做好服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作,安徽省对长三角情有独钟,山西省提出对接环渤海经济圈。而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模式可以增强中部六省的内在联系强度,更有利于将中部六省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向国家争取发展政策和发展资金,从而更为有利中部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基于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2]杨云彦.中部崛起的理论与政策思考[J].西部论坛,2010,(1).

[3]高萍.内生型:中部崛起的模式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8,(12).

[4]张建军.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张建军,蒲伟芬.西部区域层级增长及网络化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6]赵凌云,苏娜.中部地区的新地位、新定位与政策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14.

[7]吴爱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猜你喜欢
六省增长极城市群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部六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