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劳动力禀赋产业比较研究

2015-02-04 22:57马小强陈国涛徐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禀赋中西部产业结构

马小强+陈国涛+徐亮

摘 要:

发达国家城市曾经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益于当初后工业化促成的劳动力禀赋优势重构。而当中国濒临转型升级窗口之际,国内城市并不完全具备上述有利条件,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当下的劳动力禀赋状况。以分位数回归和反事实分解为方法,基于CHIP(2007)工资收入数据的研究显示,劳动力构成特征在不同地区产业间正呈现明显的结构化差异,而劳动力综合禀赋在不同地区产业间更迥然分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力禀赋;产业比较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15-03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结构将呈现转折性变化,增长将更多依托消费、服务业和内需的带动(刘世锦,2014)。这也意味着高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行将结束,而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开启经济稳速增长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新常态使得国内城市迎来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窗口。面对这一窗口,精准把握当前国内城市产业间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避免落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陷阱当中,显得尤为迫切。鉴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本文引入了地区比较的方法。文中定义的转型升级,是指在三次产业划分基础上,制造业部门在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而服务业部门比重上升的现象。这与全球价值链划分基础上提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内在统一的,R&D与营销环节已经属于服务经济范畴。在比较研究基础上,本文最后对如下问题进行了回答:国内不同地区是否应走向差异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1 文献综述

C.Clark(1940)认为,产业结构转化的本质是对涵盖物质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再配置的动态过程。本文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劳动力禀赋的相关分析,正是基于现代经济增长中对两者动态匹配关系的跟踪。林毅夫(2012a)在其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特别强调了技术变革、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变迁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范剑勇和张涛(2003)通过对美国经济史的分析,甚至发现,产业结构转型是推动二十世纪初美国产业和工资地区收敛的根本原因。但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定带来经济增长和地区进步的观点也受到了质疑。韦森(2013)将上世纪七十年代亚、非、拉美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归结为统制主义教条下相关国家急于发展现代先进产业引致的产业结构冒进。文富德(2005)通过对印度产业模式的探析则指出,虽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印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明显,但其也引致基础设施落后和贫困人口涌现的弊端。那么,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是适合一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对该问题的回答,便涉及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力禀赋(人力资本)的动态匹配问题。

靳卫东(2010)指出,产业结构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人力资本(劳动力禀赋)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基础,两者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的不匹配,是造成失业增加、经济波动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杨爽和范秀荣(2010)则在中国各省市区截面数据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的人力资本适配度指数,并得到人力资本适配度提高能够持续有效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结论。张国强等(2011)引入地区比较视角后的研究则指出,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水平出现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他们的研究同时指出,在人力资本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将具备更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胡春林(2012)通过对目前国内各地区要素禀赋差异的测度,明确提出了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区域轮动发展路径。关于劳动力要素(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还可参考蔡昉和王德文(2002)、戴启文和杨建仁(2007)、孔进和孔宪香(2007)的研究成果。本文延续对两者关系动态匹配研究的思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引入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比较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再研究。

2 劳动力构成特征的地区比较:结构化差异明显

在CHIP(2007)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劳动力构成特征的地区比较发现,当前国内劳动力在工作经验、受教育时间等构成特征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化差异趋势。

2.1 数据描述

CHIP(2007)调查共包含三个子样本:城镇住户样本、农村住户样本、农村-城镇住户样本。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跟踪调查,涉及10000个城镇家庭和13000个农村家庭的收入等信息;第二部分则来源于项目组问卷调查,涉及另外的5000个城镇家庭、8000个农村家庭以及5000个流动人口家庭的收入和就业等信息。本文在上述第二部分数据范围内,将城镇住户样本和农村-城镇住户样本进行了合并,以全面反映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城市内部劳动力禀赋的地区差异。对城市劳动力数据特征的报告显示(参考表1),上述两部分样本共包含的有效样本量为13563个。其中东部城市包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省(直辖市)8地市,共计7044个有效样本量,中西部城市包括湖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五省(直辖市)7地市,共计6519个有效样本量。

2.2 特征比较

2.2.1 工作经验

数据显示(见表1),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东部城市劳动人口的平均工作经验显著小于中西部城市。参考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与实现更加充分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2012)的研究成果,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的地区差异是因素之一但却不能解释全部差异。这在提示,在劳动力队伍中,东部城市比较中西部城市可能拥有更为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上述猜测在制造业的地区比较中格外明显。进一步的计算显示,涵盖二、三产业的东部城市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5.41岁,其中制造业为35.70岁,服务业为35.28岁;中西部城市则平均为36.30岁,其中制造业为37.86岁,服务业为35.79岁。东部城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比中西部城市小2.16和0.51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将使得中西部城市比较东部城市面临更为艰难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对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问题的研究,可参考朱洵和周彦汐(2013)。

2.2.2 受教育时间

数据还显示(见表1),从制造业来看,东部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小于中西部城市,但从服务业来看,前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则大于后者,非农产业总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地区结构则呈现出制造业的特点。经过计算发现,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东部城市城镇人口为11.94年,流动人口为9.09年;中西部城市城镇人口为12.08年,流动人口为8.79年。关于地区间教育水平的研究可参考张邦辉等(2007)、姚先国和张海峰(2008)。遗憾的是,东部和中西部城市间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差异,并不能解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地区间呈现的结构错位,这再次提示,上述结果应来源于一种非均衡的结构化因素。进一步的计算发现,该因素来自于地区间进入不同产业的流动人口占比。其中,东部城市制造业流动人口占比为5856%,服务业为47.04%;中西部城市制造业流动人口占比为42.48%,服务业为47.06%。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相比,制造业中的流动人口高出16.08个百分点,服务业则落后0.02个百分点。由于流动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抑制作用(周昌林和魏建良,2007),流动人口占比的高企,将使得东部城市同样面临较为艰难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这对东部城市制造业而言尤其显著。

3 劳动力综合禀赋的地区比较:产业间差异迥然

本文对劳动力综合禀赋产业差异的探究,借助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总差异反事实分解的方法,该方法又以工资收入分位数回归方法为基础,后者用于获得劳动力特征变量的系列回归系数。凭借上述方法,文章完成了劳动力综合禀赋的地区比较。

结果显示,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收入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差异,在不同地区城市间迥然不同。

3.1 反事实分解的计算

按照研究的需要,本文先后借助分位数回归和MM2005反事实分解方法,得到了不同地区城市间,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总差异反事实分解计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奇数分位点进行了显示)。

3.2 反事实分解的比较

“禀赋差异”反映了不同产业工资总差异中,可以由产业间劳动者综合禀赋得以解释的部分。图1显示,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伊始,从产业间工资收入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在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已出现迥然分化。其中,东部城市服务业中的劳动力禀赋已然全面超越制造业,而中西部城市制造业仍然具有明显优势。这提醒我们,为了有效推动城市内部的转型升级,鉴于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面对着截然不同的产业间劳动力综合禀赋比较优势,上述城市应当走向适合自身的差异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

4 总结建议

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得益于当初后工业化促成的禀赋优势重构。先发优势保证了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以研发、销售、金融、保险、会计等行业为代表的服务业  劳动禀赋比较优势逐步确立。发达国家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不断变迁。而对当下国内城市而言,本文发现,从产业间工资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比较优势在不同地区迥然不同,东部城市服务业中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已然全面超越制造业,而中西部城市服务业仍然明显落后于后者。

基于产业结构的要素禀赋决定理论(林毅夫,2012),结合前述对劳动禀赋产业差异的研究,本文认为:东部城市在未来的转型升级战略中,应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视两者之间融合发展,以充分发挥本地区服务业劳动禀赋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城市在未来转型升级战略制定中,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继续倚重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视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本地区制造业劳动禀赋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服务业劳动禀赋培育,为将来势必面对的服务化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Colin,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2]胡春林.分工、经济服务化与区域轮动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1).

[3]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2.2 受教育时间

数据还显示(见表1),从制造业来看,东部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小于中西部城市,但从服务业来看,前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则大于后者,非农产业总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地区结构则呈现出制造业的特点。经过计算发现,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东部城市城镇人口为11.94年,流动人口为9.09年;中西部城市城镇人口为12.08年,流动人口为8.79年。关于地区间教育水平的研究可参考张邦辉等(2007)、姚先国和张海峰(2008)。遗憾的是,东部和中西部城市间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差异,并不能解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地区间呈现的结构错位,这再次提示,上述结果应来源于一种非均衡的结构化因素。进一步的计算发现,该因素来自于地区间进入不同产业的流动人口占比。其中,东部城市制造业流动人口占比为5856%,服务业为47.04%;中西部城市制造业流动人口占比为42.48%,服务业为47.06%。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相比,制造业中的流动人口高出16.08个百分点,服务业则落后0.02个百分点。由于流动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抑制作用(周昌林和魏建良,2007),流动人口占比的高企,将使得东部城市同样面临较为艰难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这对东部城市制造业而言尤其显著。

3 劳动力综合禀赋的地区比较:产业间差异迥然

本文对劳动力综合禀赋产业差异的探究,借助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总差异反事实分解的方法,该方法又以工资收入分位数回归方法为基础,后者用于获得劳动力特征变量的系列回归系数。凭借上述方法,文章完成了劳动力综合禀赋的地区比较。

结果显示,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收入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差异,在不同地区城市间迥然不同。

3.1 反事实分解的计算

按照研究的需要,本文先后借助分位数回归和MM2005反事实分解方法,得到了不同地区城市间,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总差异反事实分解计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奇数分位点进行了显示)。

3.2 反事实分解的比较

“禀赋差异”反映了不同产业工资总差异中,可以由产业间劳动者综合禀赋得以解释的部分。图1显示,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伊始,从产业间工资收入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在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已出现迥然分化。其中,东部城市服务业中的劳动力禀赋已然全面超越制造业,而中西部城市制造业仍然具有明显优势。这提醒我们,为了有效推动城市内部的转型升级,鉴于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面对着截然不同的产业间劳动力综合禀赋比较优势,上述城市应当走向适合自身的差异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

4 总结建议

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得益于当初后工业化促成的禀赋优势重构。先发优势保证了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以研发、销售、金融、保险、会计等行业为代表的服务业  劳动禀赋比较优势逐步确立。发达国家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不断变迁。而对当下国内城市而言,本文发现,从产业间工资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比较优势在不同地区迥然不同,东部城市服务业中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已然全面超越制造业,而中西部城市服务业仍然明显落后于后者。

基于产业结构的要素禀赋决定理论(林毅夫,2012),结合前述对劳动禀赋产业差异的研究,本文认为:东部城市在未来的转型升级战略中,应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视两者之间融合发展,以充分发挥本地区服务业劳动禀赋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城市在未来转型升级战略制定中,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继续倚重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视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本地区制造业劳动禀赋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服务业劳动禀赋培育,为将来势必面对的服务化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Colin,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2]胡春林.分工、经济服务化与区域轮动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1).

[3]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2.2 受教育时间

数据还显示(见表1),从制造业来看,东部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小于中西部城市,但从服务业来看,前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则大于后者,非农产业总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地区结构则呈现出制造业的特点。经过计算发现,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东部城市城镇人口为11.94年,流动人口为9.09年;中西部城市城镇人口为12.08年,流动人口为8.79年。关于地区间教育水平的研究可参考张邦辉等(2007)、姚先国和张海峰(2008)。遗憾的是,东部和中西部城市间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差异,并不能解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地区间呈现的结构错位,这再次提示,上述结果应来源于一种非均衡的结构化因素。进一步的计算发现,该因素来自于地区间进入不同产业的流动人口占比。其中,东部城市制造业流动人口占比为5856%,服务业为47.04%;中西部城市制造业流动人口占比为42.48%,服务业为47.06%。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相比,制造业中的流动人口高出16.08个百分点,服务业则落后0.02个百分点。由于流动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抑制作用(周昌林和魏建良,2007),流动人口占比的高企,将使得东部城市同样面临较为艰难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这对东部城市制造业而言尤其显著。

3 劳动力综合禀赋的地区比较:产业间差异迥然

本文对劳动力综合禀赋产业差异的探究,借助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总差异反事实分解的方法,该方法又以工资收入分位数回归方法为基础,后者用于获得劳动力特征变量的系列回归系数。凭借上述方法,文章完成了劳动力综合禀赋的地区比较。

结果显示,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收入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差异,在不同地区城市间迥然不同。

3.1 反事实分解的计算

按照研究的需要,本文先后借助分位数回归和MM2005反事实分解方法,得到了不同地区城市间,服务业与制造业工资总差异反事实分解计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奇数分位点进行了显示)。

3.2 反事实分解的比较

“禀赋差异”反映了不同产业工资总差异中,可以由产业间劳动者综合禀赋得以解释的部分。图1显示,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伊始,从产业间工资收入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在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已出现迥然分化。其中,东部城市服务业中的劳动力禀赋已然全面超越制造业,而中西部城市制造业仍然具有明显优势。这提醒我们,为了有效推动城市内部的转型升级,鉴于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面对着截然不同的产业间劳动力综合禀赋比较优势,上述城市应当走向适合自身的差异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

4 总结建议

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得益于当初后工业化促成的禀赋优势重构。先发优势保证了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以研发、销售、金融、保险、会计等行业为代表的服务业  劳动禀赋比较优势逐步确立。发达国家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不断变迁。而对当下国内城市而言,本文发现,从产业间工资总差异中分解得到的劳动力综合禀赋比较优势在不同地区迥然不同,东部城市服务业中的劳动力综合禀赋已然全面超越制造业,而中西部城市服务业仍然明显落后于后者。

基于产业结构的要素禀赋决定理论(林毅夫,2012),结合前述对劳动禀赋产业差异的研究,本文认为:东部城市在未来的转型升级战略中,应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视两者之间融合发展,以充分发挥本地区服务业劳动禀赋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城市在未来转型升级战略制定中,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继续倚重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视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本地区制造业劳动禀赋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服务业劳动禀赋培育,为将来势必面对的服务化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Colin,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2]胡春林.分工、经济服务化与区域轮动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1).

[3]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禀赋中西部产业结构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