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分析

2015-02-04 18:53马云俊孙超臧英杰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物化科技成果环节

马云俊+孙超+臧英杰

摘 要:

技术创新活动是多投入、多产出、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中影响创新效率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创新组织模式设计、科技成果物化能力、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技术创新活动只有结合创新主体的特征,将各个环节充分协调、整合,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高效与成功。

关键词:

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科技成果物化;价值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12-02

创新的效率与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创新投入情况,另一方面,也受到诸多环节的影响和制约。一项成功的创新,不仅要求创新主体能够识别新技术路径,还要求其拥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扩张能力以及品牌塑造、售后服务能力等等。结合创新投入产出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创新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创新的组织模式设计、科技成果物化能力以及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三个环节。

1 创新组织模式设计

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复杂性不断增强、所需创新资源急剧增加、创新风险也在同步放大。因此,能够充分协调创新利益相关者并选择合适的创新组织模式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之一。

关于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涉及到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知识学习及演化理论等。所谓创新组织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获得创新成果,在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制度安排。根据马家喜等(2008)的研究,创新组织模式可以划分为正式模式与非正式模式两类,前者又细分为自主创新、企业并购与技术联盟三种类型,而技术联盟模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股权型与非股权型两类,进而可以再次的细分。非正式模式大概包含了技术咨询、技术成果会议披露、技术人员流动、技术成果刊物发表等类型。该研究整合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思路和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创新的组织模式归纳为自主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外部获取模式三种类型。其中,自主创新与外部获取模式是两种极端情况,前者指企业所需技术知识全部来自于内部开发,避免了技术外溢与产权争端等问题,但存在一定的资源能力限制以及创新风险等问题;后者则强调企业所需技术知识完全来自于企业外部,例如购买专利、许可协议以及研发外包等,这种方式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约了创新资源,但单纯采用这种类型容易使企业产生技术依赖以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等问题。这两种类型的创新组织模式由于存在诸多限制,仅应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完全的自主创新模式可能涉及到技术机密,完全的外部获取则可能适用于中小企业或者对于技术水平不高的一般性技术知识需求。在当前的技术、经济背景下,更加被广泛采用的创新组织模式则应该是合作创新模式。创新主体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共担,提高创新效率与效果。合作创新模式根据合作紧密程度与形式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实体型(并购、合资、控股等)与契约型(技术联盟、政产学研合作等),参见表1。

表1 创新组织模式类型分析

创新组织模式类型内涵阐述特点

自主创新模式创新活动完全依靠自身创新资源,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创新成果独占,交易成本低;但风险自担,对企业自身资源能力要求较高。

合作创

新模式实体型

(紧密型)创新合作主体共同成立实体研发组织,如通过并购、合资、控股等形式。资源整合、联系紧密,交易成本较低;但该组织模式成立有一定困难,搜寻成本较高。

契约型

(松散型)创新合作主体通过契约形式结成创新利益共同体,甚至可以依靠信任与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虚拟组织),如技术联盟、产学研合作等形式。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联系较为紧密,交易成本较低,组织成立较容易;但需注意创新成果的分配问题。

外部获取模式企业所需技术知识完全来自于企业外部,自身不参与创新活动,如购买专利、许可协议、信息咨询以及研发外包等。节约企业创新资源、快速获得创新成果;但单纯依靠此模式容易使企业产生技术引进依赖,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等问题。

不同的创新组织模式,拥有不同的内在特征、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及不同的创新产出效果。企业创新时选择何种组织模式,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属性以及内外部环境影响等诸多要素。总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但是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无论选择何种创新组织模式,其自身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是决定创新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整合与消化吸收能力,才能促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与竞争优势。

2 科技成果物化能力

适宜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将创新资源投入快速转化成科技产出,如专利、科技论文、新生产工艺与技术诀窍等等,但科技成果并不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产出。获得一项专利仅完成研发任务的5%,完成中试也仅仅完成整个研发任务的10%,其余的90%是需要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因此,如何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有形产品,并迅速的推向市场,实现创新的最终价值,是进行创新评价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

科技成果物化是科技成果通过应用研究、中试、小批试制、批量生产等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化的过程,是创新主体获得创新收益、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物化强调科技成果的产品化,而传统研究中更多的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术语,并且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出指标中既包含了产品化指标,又包含了价值化指标,本文中的科技成果物化则专指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即产品开发与制造。一般研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很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赵捷等(2010)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在于法律、制度环节,国家诸多科技政策在鼓励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力度不够,包括对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限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税收政策等,影响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陈宝明(2010)从创新投入主体角度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关键是政府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转化问题,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和定位,改善政府科技计划组织方式等。另外,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素质,自身技术积累程度,以及用于技术消化、吸收、改造资金的投入数量等因素,也都会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关于科技成果物化过程中,产业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对于科技成果物化的重要影响。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生产制造环节是价值链条中缺乏技术含量和利润创造能力的环节。通过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历程的考查不难发现,跨国公司更多的关注研发环节与品牌塑造、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剥离部分价值链环节的思想一方面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升自身创新与创利能力奠定了基础,也为后进国家的技术学习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即使在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迁移现象,一些生产制造环节逐渐离开东部沿海区域,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其实,生产制造环节并非完全的低附加值,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能够被全世界消费者认可,足以说明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其生产制造技术的竞争优势。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同样可以创造高利润,更重要的是,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配套能力,更是促进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要载体,是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市场的必要条件。国内元器件加工能力以及设备制造技术落后等因素经常阻碍我国企业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而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推动整个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后进国家,从高端制造反求原始创新也是一条路径。拥有足够优质的制造性资产,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White和Liu把新创技术转化为顾客接受的创新产品的资产定义为制造互补资产。企业缺乏与创新相关的制造互补资产时,可能丧失创新市场先动性并流失创新利润。而充分拥有制造互补资产的企业,不但可以快速将创新产品推入市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在创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学习曲线的经验积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创新利润。Kodama就指出日本和韩国企业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使企业制造技术更加先进这一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努力。2010年开始,英特尔公司开始涉足代工领域,为其他企业开放制造平台。近期,英特尔与苹果公司又有合作意向,欲为其生产移动设备处理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生产制造环节需要辩证的审视,尤其高技术领域的高端制造环节,同样可以创造垄断利润。因此,科技成果物化环节效率的高低,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效果如何,与产业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密切相关。

3 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价值化。传统研发体制下,很多创新主体重视研发环节,投入大量创新资源,产出丰富的科技成果,并把申请专利和申报奖项作为了创新的最终目的,使创新止步于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重研发、轻市场,更没有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研发活动占用了创新主体的大量资金,尤其对于企业来讲如果不能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化,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一久企业必然被创新拖垮。因此,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的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通过技术市场直接进行价值化,即转让专利或通过授权、许可等方式,将创新的科技产出形成资金流,用以创新的再投入;第二,将科技产出物化,即将专利等科技产出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形成实物产品,再通过商品市场进行价值化。前者的效率高低,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本身的领域、层次、市场预期、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后者则涉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即前节所论述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以及将产品的价值化过程,即如何将生产制造出来的实物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形成资金流的回流。商品价值化的效果如何,其影响因素可能涉及营销手段、品牌塑造、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受到产品新颖程度、技术含量、市场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总之,一项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包含技术环节,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只有将各个环节充分协调、整合,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高效与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52-59.

[2]赵捷,邸晓燕,张杰军.关于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0-14.

[3]White S,Liu X L.Transition trajectories for market structure and HRM strategy in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1,38(1):103-124.

[4]Kodama F. 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 Sources of Japans Technological Ed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5]真才基.市场化与产业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J].求是,2007,(2):45-47.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生产制造环节是价值链条中缺乏技术含量和利润创造能力的环节。通过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历程的考查不难发现,跨国公司更多的关注研发环节与品牌塑造、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剥离部分价值链环节的思想一方面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升自身创新与创利能力奠定了基础,也为后进国家的技术学习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即使在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迁移现象,一些生产制造环节逐渐离开东部沿海区域,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其实,生产制造环节并非完全的低附加值,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能够被全世界消费者认可,足以说明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其生产制造技术的竞争优势。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同样可以创造高利润,更重要的是,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配套能力,更是促进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要载体,是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市场的必要条件。国内元器件加工能力以及设备制造技术落后等因素经常阻碍我国企业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而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推动整个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后进国家,从高端制造反求原始创新也是一条路径。拥有足够优质的制造性资产,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White和Liu把新创技术转化为顾客接受的创新产品的资产定义为制造互补资产。企业缺乏与创新相关的制造互补资产时,可能丧失创新市场先动性并流失创新利润。而充分拥有制造互补资产的企业,不但可以快速将创新产品推入市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在创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学习曲线的经验积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创新利润。Kodama就指出日本和韩国企业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使企业制造技术更加先进这一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努力。2010年开始,英特尔公司开始涉足代工领域,为其他企业开放制造平台。近期,英特尔与苹果公司又有合作意向,欲为其生产移动设备处理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生产制造环节需要辩证的审视,尤其高技术领域的高端制造环节,同样可以创造垄断利润。因此,科技成果物化环节效率的高低,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效果如何,与产业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密切相关。

3 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价值化。传统研发体制下,很多创新主体重视研发环节,投入大量创新资源,产出丰富的科技成果,并把申请专利和申报奖项作为了创新的最终目的,使创新止步于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重研发、轻市场,更没有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研发活动占用了创新主体的大量资金,尤其对于企业来讲如果不能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化,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一久企业必然被创新拖垮。因此,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的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通过技术市场直接进行价值化,即转让专利或通过授权、许可等方式,将创新的科技产出形成资金流,用以创新的再投入;第二,将科技产出物化,即将专利等科技产出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形成实物产品,再通过商品市场进行价值化。前者的效率高低,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本身的领域、层次、市场预期、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后者则涉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即前节所论述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以及将产品的价值化过程,即如何将生产制造出来的实物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形成资金流的回流。商品价值化的效果如何,其影响因素可能涉及营销手段、品牌塑造、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受到产品新颖程度、技术含量、市场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总之,一项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包含技术环节,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只有将各个环节充分协调、整合,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高效与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52-59.

[2]赵捷,邸晓燕,张杰军.关于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0-14.

[3]White S,Liu X L.Transition trajectories for market structure and HRM strategy in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1,38(1):103-124.

[4]Kodama F. 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 Sources of Japans Technological Ed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5]真才基.市场化与产业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J].求是,2007,(2):45-47.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生产制造环节是价值链条中缺乏技术含量和利润创造能力的环节。通过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历程的考查不难发现,跨国公司更多的关注研发环节与品牌塑造、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剥离部分价值链环节的思想一方面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升自身创新与创利能力奠定了基础,也为后进国家的技术学习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即使在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迁移现象,一些生产制造环节逐渐离开东部沿海区域,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其实,生产制造环节并非完全的低附加值,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能够被全世界消费者认可,足以说明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其生产制造技术的竞争优势。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同样可以创造高利润,更重要的是,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配套能力,更是促进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要载体,是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市场的必要条件。国内元器件加工能力以及设备制造技术落后等因素经常阻碍我国企业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而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推动整个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后进国家,从高端制造反求原始创新也是一条路径。拥有足够优质的制造性资产,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White和Liu把新创技术转化为顾客接受的创新产品的资产定义为制造互补资产。企业缺乏与创新相关的制造互补资产时,可能丧失创新市场先动性并流失创新利润。而充分拥有制造互补资产的企业,不但可以快速将创新产品推入市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在创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学习曲线的经验积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创新利润。Kodama就指出日本和韩国企业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使企业制造技术更加先进这一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努力。2010年开始,英特尔公司开始涉足代工领域,为其他企业开放制造平台。近期,英特尔与苹果公司又有合作意向,欲为其生产移动设备处理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生产制造环节需要辩证的审视,尤其高技术领域的高端制造环节,同样可以创造垄断利润。因此,科技成果物化环节效率的高低,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效果如何,与产业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密切相关。

3 物化产出价值化效率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价值化。传统研发体制下,很多创新主体重视研发环节,投入大量创新资源,产出丰富的科技成果,并把申请专利和申报奖项作为了创新的最终目的,使创新止步于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重研发、轻市场,更没有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研发活动占用了创新主体的大量资金,尤其对于企业来讲如果不能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化,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一久企业必然被创新拖垮。因此,快速将创新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的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通过技术市场直接进行价值化,即转让专利或通过授权、许可等方式,将创新的科技产出形成资金流,用以创新的再投入;第二,将科技产出物化,即将专利等科技产出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形成实物产品,再通过商品市场进行价值化。前者的效率高低,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本身的领域、层次、市场预期、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后者则涉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即前节所论述的生产制造配套能力,以及将产品的价值化过程,即如何将生产制造出来的实物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形成资金流的回流。商品价值化的效果如何,其影响因素可能涉及营销手段、品牌塑造、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受到产品新颖程度、技术含量、市场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总之,一项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包含技术环节,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只有将各个环节充分协调、整合,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高效与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52-59.

[2]赵捷,邸晓燕,张杰军.关于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0-14.

[3]White S,Liu X L.Transition trajectories for market structure and HRM strategy in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1,38(1):103-124.

[4]Kodama F. 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 Sources of Japans Technological Ed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5]真才基.市场化与产业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J].求是,2007,(2):45-47.

猜你喜欢
物化科技成果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