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2014-02-04 15:22李志军史媛瑜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年13期
关键词:培训课程研究

● 李志军 史媛瑜

■责编/张新新 Tel:010-88383907 E-mail:hrdxin@126.com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指在以Web2.0工具为支持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整合社会化网络与开放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方式的学习和交流研讨的交互活动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网络学员同时在线学习。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开放式课程计划(OCW),免费向世界开放其大学及研究生课程核心资源,旨在使世界各地民众平等享有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OCW计划成为在线课程走向开放式课程的标志。2006年,可汗学院及耶鲁大学开始在线开放其多学科视频课程,这些课程因课时短、灵活性强而风靡全球,在线开放式资源共享开始向视频模式转变。2008年,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门子开发和运行了基于“联通主义”的在线课程,成为最早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

2011年斯坦福大学推出的三门MOOC课程,在全球引起众多学生的参与,反响极大。三门课程的主讲教授分别因势在2012年建立了Udacity及Coursera两个专业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从2012年开始,由Coursera、Udan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领跑的MOOC教育模式急速发展,高校、商业企业、投资机构纷纷投入参与合作,大量开放式课程涌现,新的课程平台层出不穷,传统教育和培训领域受到极大的冲击。

一、MOOC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MOOC的快速兴起现象抱有极大兴趣,从性质出发,分别有学者从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研究路径趋近。由此延伸开来,又产生了一些从传播学角度、教育学角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方向对MOOC教学展开的研究。

1.网络教育研究视角

从网络的视角来看,MOOC具有互联网基因,有人把MOOC的出现作为“新”与“旧”网络教育的分水岭。其中“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新”网络教育时代,大量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人力和资本开始投入网络教育;第二,网络教育背后的主导者发生易主,Web2.0催生MOOC,同时使得网络教育的主导权从教育体系转移到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方面。(2013,郭文革)这样的变化使得网络教育的互联网基因更加凸显,结合时下新兴的社会化媒体、大数据等网络热点,MOOC将在许多领域有新的发展。

2.高等教育研究视角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MOOC其本身是教育形式的衍化,而这种衍化反之又对教育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高校教育首当其冲。当MOOC极大推动着高校教育变革之际,一场著名的论战焦灼在这场变革的利与弊之间。英国作家卡罗·凯德沃拉德(2012)认为,MOOC以开放+免费的形式将教育从消费主义、市场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促进了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这将彻底改变教育方式,推动教育发展。奥瑞莲·蒙顿(2012)则反对卡德沃拉德的观点,他指出在线免费教育将导致人文科学衰弱。蒙顿认为,免费在线教育将使学生背弃在高校交纳学费学习,从而导致大学依托项目研究获取收入的比重放大,相比与自然科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人文科学难以寻求到足够的项目支持,最终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逐渐衰落。蒙顿还指出,在利益的影响下,这个互联网产物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播,大学教育的质量将大打折扣。与蒙顿的观点相反,闫广芬和王红雨(2014)认为MOOC模式的兴起,恰恰有助于我国走出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他们指出,随着MOOC的发展,以平等、自主、交流为重点的协商知识逐渐兴起,打破了资本知识‘外取’性质的桎梏,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焦健利(2013)认为,MOOC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优化师资结构,同时加强学校及相关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MOOC模式也存在着导致高校分极化加剧,“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以及优才培育难等劣势(王文礼,2013)。网络教育从互联网中诞生,也“遗传”了互联网“利”、“弊”共存,难分优劣的特质。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互联网一样,网络教育的发展及普及将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MOOC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讨论热点。国内主流声音是MOOC将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成为大学的有力补充,“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袁成琛,2013)。网络教育不会取代传统高校教育,它将依托高校资源以及互联网技术,从一种偶然的知识传播形式转变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丰富高等教育体系机能。

结合中国实际,马若龙、袁松鹤、侯玥、廖祥忠、马武林、李晓江等一批学者就MOOC与本土教育的结合与落地进行了研究。“开放性”是MOOC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它极具传播性,这样的影响力将对中国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文化输出、教育资源组织效率等许多方面有极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3.MOOC教学研究视角

从效果的角度,学者们重在研究MOOC的传播以及教学效果,谢蓉、孙玫璐、钱东明(2014)探讨在线教育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冯琳琳(2013)研究中美网络课程内容传播效果差异;从规范化的角度,相关研究集中在对于MOOC的质量监控、课程认证和学分认可方面,李明(2013)、王颖(2013)、邓宏钟(2013)等学者分别就此领域问题发表了论述;从运营和商业模式的角度,将MOOC分为联通主义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cMOOC和美国高校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开发的xMOOC(媒体中常见的是xMOOC),前者强调自主性和社会网络学习,后者强调对演示、测验、测试等传统学习方法的传承。xMOOC基本以开放课程项目网站的形式运营,相较于cMOOC有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李青等,2013);从用户的角度,学者们研究了用户使用在线课程的动机(陆宏等,2011)、对在线学习投入性的影响因素(惠兆阳,2013)、影响在线网络课程接受的因素(李定等,2007)以及对在线网络课程的需求情况(王思思,2013)等。

二、MOOC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MOOC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研究概述

伴随MOOC的发展,其中仍然有许多空白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探讨。目前,尽管企业培训界内部已经有一定的相关讨论,MOOC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仍是专业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点。

以“MOOC培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所得119篇文献中仅有1篇符合搜索要求。该文章以中石化MOOC课堂为例,探讨MOOC在企业培训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文中所述MOOC严格说仅仅是企业在线教育平台,而非真正意义上所谓的MOOC,故所提观点对于MOOC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探讨没有理论价值。以“MOOC企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得121篇文献中仅有2篇符合搜索要求,剔除重复搜索结果,仅剩1个符合要求的搜索结果。该文讨论MOOC在我国军事职业教育之中的应用可能性和前景,指出相比于其他教育方式MOOC具有多方面满足需求的特质,应用的综合代价最低,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唐九阳等,2013)。同理,MOOC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时效性等特质在企业培训方面也将在企业培训方面达到很好的效果。以“MOOC人力资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没有搜索到相关文献。同样,分别以“MOOC trainning”、“MOOC corporate”以及“MOOC corporate training”作为关键词在外文期刊文献库中进行搜索,所得相关文献搜索结果少之又少。

2.MOOC在企业培训应用中的研究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中与MOOC关联度最大的是企业培训。在MOOC出现之前,早已有在线员工培训方式存在,但由于这些课程不实用、冗长,往往导致培训结果差强人意。MOOC弥补了传统E-learning学习方式的不足,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都迎合了信息时代学员的学习意愿,短时长教学方式符合现代员工碎片化的学习习惯,趣味性的测评模式和创新的管理、运营模式,都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是在线教育在方式上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面对MOOC的渗透,企业培训界引起了高度重视。某国内杂志就MOOC在企业培训界中的发展前景向业内人士、专家发问,主流的看法是MOOC并不是企业培训的颠覆,而是变革的催化剂。MOOC无法替代企业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而是加速企业培训变革,优化企业培训机制。实践方面,已经有Yahoo、SAP这样的国际型企业作为先驱,将MOOC引入到企业内部培训当中。根据Bersin & Associates发表的2013 Corporate Learning Facebook报告中指出,企业培训主管认为MOOCs对未来企业培训的影响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未来MOOCs可能会提供更多与工作相关的课程内容;企业可导入MOOCs课程,缩短目前企业培训的若干课程时间;导入MOOCs课程后,可以更聚焦于发展更多与领导力发展相关的课程;可结合MOOCs导入更多与在线课程相关的应用模式;未来在企业培训课程中可以减少与学校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运用MOOCs有趣的学习活动,发展出更多元有趣的学习模式。”(廖肇弘,2013)。

Future Workplace的调查显示,有70%的企业主管认为有机会将MOOC整合到企业现有的培训方案中。目前在Coursera上有些大学14%左右的课程能提供认证,每门课程收费约为30至100美元。Udemy.com推出了专门针对企业组织提供服务的UFO(Udemy For Organizations),除了8000多门课程可供选修之外,企业也可以选择支付月租在Udemy平台上开办MOOCs课程。Yahoo公司已经开始赞助、鼓励员工在Coursera上通过MOOCs课程取得学习证书。而SAP则选择自行开办MOOC平台OpenSAP.com供潜在客户选修MOOC课程。据SAP统计,总共有40000名学员注册,其中16000名学员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有9400人完成课程取得了结业证书。所有学员总共观赏了500000次视频内容,完成了70000份作业,160个讨论群组共有5500篇讨论文章。学员反应最喜欢MOOCs课程中的在线视频、自我测试、学习游戏和学习社群。

三、MOOC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研究预见

尽管理论苍白,想要讨论MOOC究竟应该如何移植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并非无迹可寻。实务界的实践和思考给予我们更多对MOOC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后的研究启示。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执行长、美国芝加哥知识系统学院客座教授廖肇弘是这方面比较有名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他分享了对于MOOCs在企业发展中应用的一些思考,给出了MOOC在企业应用中的八种模式:提供员工培训、延揽外部讲师、协助员工提升、跟全球大学合作、连接渠道伙伴、收集群众智慧、搭建企业品牌、招募全球优秀人才。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对MOOC的应用,可以预见,不仅会对MOOC本身,而且对企业培训,乃至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会提出新的要求,并体现出典型的跨界特征,这将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到战略管理的价值层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1.企业培训

未来引入MOOC的企业培训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企业培训固有的目的性与MOOC自主学习方式相冲突。MOOC教育模式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要选择课程学习。而企业培训一般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开设培训课程之前,往往由企业事先安排学习内容及时长,之后定期定点对目标员工开展培训。设若让员工自行在MOOC平台上选择课程进行职业培训,必将造成培训过程散漫而缺乏效率,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面临借用它方培训平台或自建培训平台的抉择困境。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MOOC的运营模式仍然停留在直接面向个体受众的B2C模式上。如果将MOOC运用至企业培训,企业需要依据自身培训需求为员工设置培训课程。如果借用现有培训平台为企业培训所用,将无法避免与其他企业使用同质化的教育培训资源,培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如若企业选择自行搭建专业的企业培训平台,虽然避免了机密资料的外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性化培训需求,但从平台的设计到搭建再到运营后的维护及完善将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目前国内的MOOC平台在发展技术上和国外不相上下,但在用户体验的互动性上和精致度上尚有差距,而且课程制作质量仍远远落后于国外。所以要特别在三个方面给予强调。一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方面增强设计感;二是在视频长短、文章质量、用户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频次,讲师对培训学员的支持等方面强调体验感;三是在MOOC教学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2.人才招募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员工招聘也是其职能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节。MOOC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企业可以把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放到网上,供潜在求职者学习。如雅虎公司,他们和Coursera合作,对其软件工程师进行培训和认证,可以加速人才招募速度,提高新员工培训水平。

目前全球主流MOOC主导机构Coursera、Udacity以及edX已经开始朝着演示、课堂作业、小测试、测验等方向努力,并已经开始有学分认定、课程认证等相应的配套证明生效。结合MOOC后台学习数据记录,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更加有效选择符合企业纳贤要求的人才。

这样员工招聘就会从招募有潜质的新手转变为招募完成基础培训的熟手,实现了新员工培训的前置,同时也相对降低了新员工的流失率和企业培训成本。

3.以学习建设构建社区

由于MOOC像一个虚拟的班级那样,强调团队的线上(与线下)互动。因此,企业可以MOOC为基础,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学习项目、学习社区的基础,促进员工协作与创新。MOOC其实就是构建以特定知识专题或技能领域的、线上线下整合的实践社群。

保险公司JLT让一些员工注册参加Coursera平台上的“公开演讲入门”课程,并且每周组织一次面对面的沟通,通过搭建混合式学习环境,促进员工沟通技能的提升。中国银联培训中心“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项目的MOOC培训模式,强调了以“团队学习+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顺利完成了培训,而且也创建了线下的学习团队和任务团队。这也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价值链拓展

由于MOOC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特点,不仅可用于大型企业的内部培训,更适合面向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助力企业价值链拓展和商业生态圈的建设,也有助于企业品牌与市场推广。例如,美国银行和可汗学院合作,对其客户开发了一系列理财在线学习课程;SAP公司也为其客户、合作伙伴、外部专业顾问等,开发并建设了open SAP项目,进行MOOC探索。

用户选择不同的MOOC课程,其本身就是一种自发而自为的受众细分。而企业则可以根据这种自然形成的细分受众群选择符合要求的潜在客户群体,有针对性的与潜在客户群发生联系,有效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

MOOC不仅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通过MOOC发布产业、产品相关课程,针对用户需求提出企业方面的疑问,客户通过课堂作业、留言等方式给予企业反馈。

1.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载《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11期,第5—10页。

2.池敏:《从网易公开课看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载《青年记者》,2014年第2期,第21—22页。

3.方柏林、刘常庆:《美国马歇尔大学网络教育的组织管理及思考》,载《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第12卷第5期,第39—42页。

4.冯琳琳:《中美网络公开课国内传播效果调研》,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142—144页。

6.郭富平:《美国在线课程的评价原则及启示》,载《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9卷第4期,第95—98页。

7.郭文革、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 ——从MOOC谈起》,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11卷第4期,第173—184页。

8.郝丹:《MOOC:颠覆与创新?》,载《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1期,第5—17页。

9.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载《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1期,第10—19页。

10.侯建军、卢海娣:《在线培训模式与质量保证》,载《继续教育》,2010年第1期,第12—14页。

11.侯 、廖祥忠:《网络媒体时代世界教育霸权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警示》,载《传媒教育》,2013年第9期,第125—129页。

12.侯忠霞、李青、王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站的商业模式分析》,载《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19卷第5期,第71—78页。

13.黄荣怀、杨俊锋、余亮:《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载《开放教育研究》,2013第19卷第6期,第28—35页。

14.惠兆阳、李淑娟、梁玉:《学生进行网络在线学习的障碍:因子分析研究》,载《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3期,第49—55页。

15.贾豁然:《从 MOOC 看网络公开课》,载《消费电子》,2013年第16期,第171页。

16.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载《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第21—23页。

17.抗文生、李明、马晓玲:《多元智能理论与网络课程评价》,载《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23期,第12—14页。

18.李定、陶宗琮、张翔:《用户接受网络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6卷第6期,第1414—1416页。

19.李京杰:《MOOC——一种新型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模式探讨》,载《远程教育》,2013年第12卷第9期,第49—50页。

20.廖肇宏:《从MOOCs全球热潮看企业大学未来发展趋势》,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70fb60101fpuf.html。

2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载《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1期,第55—59页。

22.刘兴波、陆宏、邹燕:《在线课程中影响成人学习者坚持或退出的动机因素》,载《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5期。

23.马若龙、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载《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2期,第20—26页。

24.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载《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2卷第1期,第5—9页。

25.潘凌、王国锋:《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第123—126页。

26.钱冬明、孙玫璐、谢蓉:《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载《现代情报》,2014年第34卷第1期,第 56—78页。

27.任友群、徐世猛:《开放课程的探索与思考——从学习者、决策者到建设》,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第3—10页。

28.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究——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载《远程教育》,2013年第6期,第68—74页。

29.唐九阳、肖枫涛、周广新、郑龙:《MOOC:军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载《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年第3期,第9—11页。

30.王晶、李艳燕、黄荣怀:《基于交互分析的协作学习过程研究——以在线课程分析为例》,载《远程教育》,2007年第6期,第44—47页。

31.王敏娟、贺:《学习者的文化因素对投入性在线学习的影响》,载《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第12期,第16—21页。

32.王思思:《国内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在我国的需求和应用情况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3.王文礼:《MOOC 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载《教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53—57页。

34.王雪、王志军、王惟远:《网络课程与在线教育游戏有机结合的研究》,载《福建电脑》,2008年第2期,第182—183页。

35.王颖、张宝辉、张金磊:《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载《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4期,第67—75页。

36.王左利:《MOOC: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载《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第19—20页。

37.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载《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第1期,第10—17页。

38.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载《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20期,第5—8页。

39.闫广芬、王红雨:《走出大学人文教育之困——知识转型视角下MOOC模式的兴起》,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卷第2期,第18—23页。

40.杨先林、杜纯梓:《MOOCs 来了,开放大学如何积极应对》,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4页。

41.杨兴寿、李安渝:《C2C网络教育模式研究》,载《求索》,2013年第11期,第220—222页。

42.袁成琛:《MOOC:大学变革》,载《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首刊语。

43.约 翰•巴格利:《反思 MOOC热潮》,载《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20卷第1期,第9—17页。

44.张辰:《SNS社交网络对MOOC的影响的研究》,载《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第19期,第265—267页。

45.张倩:《瓶颈中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之四》,载《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第25—28页。

46.张少刚:《MOOCs:网络教育观念与学校管理制度的碰撞》,载《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2期,第16—19页。

47.张璇:《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启示与再思考——以江苏开放大学实践为视角》,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24期,第5—10页。

48.张哲:《免费在线课程利弊共存 挑战传统高等教育》,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A03版。

49.Cadwalladr C.Do online courses spell the end to traditional university? The Guardian, 11/11/2012.

50.Mondon A, Hoffstaedter G.Could online courses be the death of the humanities? Guardian Professional, 2012.11.07.

猜你喜欢
培训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