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侠
伍尔夫是上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不过,以往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现代主义特征,对于其他方面的发掘则相对较少。且多数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伍尔夫的热门作品,如《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意识流小说,其余关注较少。吕洪灵的《走进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创作空间》(以下简称《经典》,人民出版社2013 年12 月出版)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带来了伍尔夫研究的全新视角。全书涵盖了作家的10 部小说及3 部影视改编作品,是近年来伍尔夫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力作。
《经典》一书在前人所做解读基础上,对伍尔夫的作品进行了再阐释。该书从家庭、两性、生存、权力等多重视角出发,探讨伍尔夫作品的批判性、审美性。全书主体内容共五章,大致按照作品发表的年代先后顺序进行一一评述,清晰地勾勒出作家思想发展轨迹及其小说创作的不同阶段。纵观全书,有3 个特点。
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该书作者吕洪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伍尔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2004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时,吕洪灵走访了伍尔夫写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009年吕洪灵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期间,聆听了该校开设的伍尔夫课程,搜集了更多伍尔夫的研究资料,并见到了伍尔夫的珍贵手稿。翔实的资料为书稿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该书不仅对 《达罗卫夫人》 《到灯塔去》 等热点进行再阐释,也对《远航》 《夜与日》《弗拉希:一条狗的传记》等以往被评论者忽视的作品进行解读,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出伍尔夫创作的全貌。
文本细读,论证缜密。品读小说,必然要基于文本,脱离了文本天马行空的品评,只能使评论失去根基。《经典》中的每篇正文,都在文前简要铺陈小说的内容、写作过程等,与小说文本紧密联系,便于读者掌握小说概貌。在正文中陈述观点及论述部分,皆立足于文本细读,论证缜密。此外,作者并没有囿于文本的限定,而是在评论中加入了个性化分析。如,对《海浪》的探讨中,吕洪灵未局限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而是从“其他性别”这一概念入手进行分析,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形成思辨性,阐释得当,论证有力。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吕洪灵指出,伍尔夫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作家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可阐释空间”。这一论断再一次强调了文学经典解读空间的广阔性以及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为文学经典的解读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视角新颖,新意频出。重读经典,一定要读出新意,重复别人的观点没有任何意义。在该书中,吕洪灵教授对各种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并力求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10 部小说,解读的视角也多达10 种,每一部小说的解读视角皆有所不同。如,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远航》,从时空视角解读《夜与日》,从经济视角解读《达罗卫夫人》中消费与赠礼行为等。《经典》不仅具有视角的新颖性,而且在解读过程中,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不断闪现,足见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如,《雅各的房间》是伍尔夫由传统小说创作转向实验性小说的标志。吕洪灵在解读这部作品时独辟蹊径,以小说中描写的服饰时尚为切入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伍尔夫看重的不是“服饰与身体的联系”,而是“服饰与人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服饰与人的内心世界之间的关联”。作者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现代人的彷徨与抉择。类似的独具新意的观点在全书中俯拾皆是,体现出作者在重读经典过程中的锐意创新。
综上,吕洪灵的《经典》一书,在对伍尔夫的小说文本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多层次、全方位展示出伍尔夫创作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选取多种新颖视角来解读经典,独创性见解颇多,读起来令人眼前一亮。该书展现出伍尔夫作品广阔的阐释空间,既为学界重读经典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又激发了读者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