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体育局
近年来,乐山市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体育惠民事业发展迅速。实施“群众体育全民战略”,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乐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群众体育广泛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市民体质;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认真贯彻《奥运争光计划》,以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抓手,促进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扎实开展,进一步提升了竞技水平;实施“体育产业品牌战略”,出台《乐山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方案》,以构建“一片一点一圈”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为抓手,促进体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夯实了体育惠民事业的基础。全市乡镇、村和城镇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已达到73%、38%和7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体育人口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6%,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体育人口的0.65%,半数县 (市、区)建成了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市体育场馆免费开放体育锻炼达100万人次,体育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0.76%。
乐山市体育事业惠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偏少,组织管理和服务指导力度不够,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特别是农村健身设施覆盖率低,体育人口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情况较为突出。
体育活动开展时间不足,挤占体育课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制约了业余训练选材工作的更好开展和运动竞技水平的有效提升。
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实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主要依靠体彩公益金投入,但公益金收益非常有限,难以支撑体育全面事业发展的需要。
以《乐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乐山“六个跨越、六个美丽”目标体系(2013—2020年)》和《乐山市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纲要 (2013-2020年)》为指南,以全面建成体育强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群众体育全民战略、竞技体育金牌战略、体育产业品牌战略,促进乐山市体育惠民事业更好更快更高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市,体育惠民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全市体育人口达50%,社会体育指导员占体育人口的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M2以上。体育本体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18亿元 (不含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2亿元。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100%的乡镇、100%的社区以及80%的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建成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各县 (市、区)建成“一场、一馆、一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
体育惠民是建设“美丽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围绕乐山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倡导“健康民族、健康国家”理念,加快发展体育惠民事业,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1.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扩增体育人口。服务体系建设是体育惠民事业的重要基础。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扩增体育人口,应在“五个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宣传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三个纳入”(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成为常态机制。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强化科学健身引导,促进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县区体育形成“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项目布局。提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人口比例,全市体育人口平均达到50%。
二是加快健身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新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市体育中心完成田径场改扩建工程,各县 (市、区)内全面建成“一场、一馆、一池”,建成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市所有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积极实施省、市全民健身工程,到2020年,全市100%的乡镇、100%的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三是加强科学指导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锻炼指导型、技能传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其他社会体育骨干的培养,其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平均不少于1000名,到2020年,总数达到18000名,约占全市体育人口的1%。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健身中的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市民体质。
四是加强体质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形成以市本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主导,县 (市、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和乡镇 (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点为补充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体质测试工作,公布市民体质状况,推荐科学健身方式方法。坚持举办“中国梦、健康行”乐山国民万人免费体质监测大型公益活动。
五是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深化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管办分离,依托并发挥好各类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俱乐部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督促体育社团加强规范管理、健康运行,建立健全体育社团工作考评奖惩机制,鼓励和扶持体育社团加快实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团齐参与、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2.抓好学校体育教育,提升运动竞技水平。学校体育教育和业余体育训练是体育惠民事业的重要环节。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应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素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学生体质锻炼标准》。学校体育是“面”,竞技体育是“点”,运动员均从各中小学校选拔而来,没有学校体育这个“面”的支撑,竞技体育就没有着力的“点”。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及“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阳光儿童体育乐园”创建活动,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好青少年体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更好地开展选材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坚持“体教结合”的业训模式,完善全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打造田径、游泳、射击等一批优势项目和“拳头”项目。以乐山市奥林匹克学校和各县级业余体校为载体,以各级各类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为补充,构建合理高效的业余训练体系,选拔和贮备优秀体育苗子,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
三是加强业余训练保障。弘扬乐山体育精神,积极备战省运会,奋力冲刺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从人、财、物上加强保障。力争乐山市健儿参加奥运会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加大对各训练基地的投入力度,保障好运动员正式进队前的集训经费,力争每年解决150名家庭经济困难运动员的训练补助经费。加强体育科研工作,改进训练手段,努力提高运动员成才的科技含量。
3.抓好体育产业发展,夯实体育惠民基础。体育产业是体育惠民事业的重要支撑。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聚财产业”,抓好体育产业发展,应大力实施体育产业品牌战略,积极培育现代体育服务市场,夯实体育惠民基础。
一是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高起点、突特色、厚基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一片一点一圈”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峨眉武术产业片区 (一片)、金威利体育用口制造基地 (一点)和覆盖全市各县 (市、区)的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产业圈 (一圈),把乐山打造为川西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做大做强体育彩票市场。理顺体育彩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销售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体育彩票销售力度,在2012年销售2个亿的基础上,每年销量递增10%。体育本体及相关产业总产值 (不含体育用品制造业)在2012年实现6.58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
三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稳妥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的经营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养生和休闲项目,把峨眉山市打造为全省一流的武术产业基地。
四是努力开发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赛会经济,通过举办、承办国家和省、市级各项赛事,促进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乐山城市知名度。赛会经济综合收入在2012年实现12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
五是大力促进体育服务贸易。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大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加大体育服务产品供给力度,把金威利体育用品公司打造为乐山市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体育产业龙头企业。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8.31讲话”精神,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体育事业作为惠民事业和民生事业抓紧抓好。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职,大力发展体育惠民事业,在工作要加强统筹、组织、沟通和协调,建立健全相关职能部门重大体育工作联席机制,为党委、政府发展体育事业出谋划策。
2.加强经费保障。要逐年加大公共财政用于体育惠民事业发展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体彩公益金要按照其用途,优先投入到各项体育惠民工程中,确保体育惠民事业形成稳定的发展建设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种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体育惠民事业建设。
3.加强项目支撑。各地在发展体育惠民事业中,应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一场、一馆、一池”和省、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要抓紧落实规划、用地、资金等各项建设条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使之尽早发挥效益,最大程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4.加强评估考核。对于列入乐山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的体育惠民和体育民生工程任务,如: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阳光儿童体育乐园、体育场馆免费开放锻炼、资助家庭经济困难运动员、市体育中心田径场改扩建等,实行严格的月报、旬报制,加强督查督办和评估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