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域下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思考——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

2014-02-04 02:24吴佳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民精神农村

吴佳佳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过程。城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而且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农村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取决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为解决“三农”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促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和多样起来。总的来说,农民的主流精神文化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文化投入比较匮乏,设施相对不足

1.政府投入不足。新世纪以来,安徽省很多村委会在政府及多方的支持下,建立了像农家书屋、阅报栏、乒乓球场、日常锻炼器材等一些基础文化设施。另据了解,安徽有的村委会所建的农家书屋各类图书有一万多册,报刊杂志也有30余种。建立农家书屋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发挥作用时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村民中很多人的文化水平达不到很好阅读的要求。调查发现,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农民大多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即使是一本普通的文学书籍,以他们的文化水平进行阅读也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农家书屋馆藏的图书品种虽然比较多,却没有多少是村民们感兴趣的,平时除了一些在校的学生好奇,觉得新鲜来看看,一般村民很少光顾。政府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投入是不够的,如果只是建立了农家书屋,仅仅是为了在面上显得农民们有文化,那还不如把买书的这些钱直接发给农民来得实在。

2.农民自身投入不够。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主要靠种地为生,本身收入就不多,除去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开支之外,他们每月的结余已经所剩不多,自然也就舍不得拿出过多的资金来提高在他们看来“不切实际”的精神文化生活上。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农村没有建立适合农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多人只能呆在家里自娱自乐,最多也就是出门赶集逛街,很少有像城市居民一到周末全家集体出去逛公园、爬山、游玩之类的娱乐休闲活动。据调查,安徽省长丰县吴店村近两年在一位退休老干部的带领下兴起了城市中异常火热的“广场舞”这一新型的文化活动,但是他们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活动场地,参与“广场舞”的村民每天都为他们在哪跳舞而发愁。

(二)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调,内容相对贫乏

从形式上来看,看电视是大多数农民在空闲时最主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在被问及“平常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主要有哪些”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村民都选择了看电视,其次就是打牌。实际上除了这些事以外,他们也没有更多的可以选择的余地。近些年来,由于农村“村村通”电视的发展,电视节目频道的日益丰富,村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电视这一媒体来接触这个世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文化生活空间相对封闭,质量相对较低

费正清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时曾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乡土社会,而“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民所接触的社会面相对比较狭窄,他们的精神文化活动仅限于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同村或者同乡镇之间,横向辐射的范围小,因而精神文化生活空间也就相对比较封闭和狭隘,由此导致许多的村民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并不高。

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逐渐接触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也不是很高,农村里曾经风靡很长一段时间的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等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被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打扑克、麻将等赌博活动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迅速蔓延开来。与物质生活相对富裕比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贫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文化生活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不良文化继续发展,封建迷信仍然存在

赌博、封建迷信等一些落后的文化在农村依旧存在,并日益严重。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走亲访友,而在农村,许多打工回家过年的村民都会玩“斗地主”、“炸鸡”、“推牌九”等赌博游戏,家家都是一个小赌场,“炸鸡”一晚上的输赢在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元不等。农闲时节,农民聚众赌博更是司空见惯,有些农民沉迷于赌博,由此而引发的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的还家破人亡。

此外,近年来,也有一些“算命先生”、“大师”在村子里摆摊设点、装神弄鬼,迷惑老百姓,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农民正常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

二、造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农民不仅要求物质生活富裕,同时渴望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富裕起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资金投入和建设的不足

1.政府投入的缺失。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投入不足是导致农民精神文化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尽管这些年,各级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而对农村的投入也就相对不足,精神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也就跟不上农村发展的步伐。

2.农民收入的缺乏。任何一项精神文化生活都或需消耗时间,或需花费精力,或需投入金钱。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本身收入就不高,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挣钱让一家老小过得更好,又怎么会有心思来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呢?只有当农民已经不再为吃饭、住房等基本生活发愁时,才会自然而然关注到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二)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局限

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城乡文化教育日益不平等,城乡之间文化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直接造成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农民因文化教育的先天不足,成为了今天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的受害者。 虽然近些年来农民对于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加上很多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提高物质水平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认识上,认为上学受教育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高。许多村民认为,现在小孩上学花钱得很,念不下去了还不如早早不上,能认得字就行了,早点出去打工,还能多搞点钱。当在教育与经济利益之间做选择时,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了尽早走出校门去挣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出去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就成为了第二代农民工。教育水平的局限让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思想认识不转变,农民就很难成为精神文化生活富裕的享受者。

(三)农村文化人才的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大量农村文化人才向城市迁移,一是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二是薪资待遇不到位,因而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工作,有点能力的农民都外出打工挣钱了,许多土生土长的文艺工作者也因为生活压力所迫,不得不改行。农村文艺人才的流失和后备人才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和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最重要的就是满足农民自身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农民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而是在了解和正确认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之上,引导农民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城镇化。

(一)加大投入力度是前提

1.加大政府投入。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就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不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且差距较大的状况,政府应加大省、市、镇、村四级文化资金的投入。另外,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还应拓宽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资金的社会筹集渠道,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丰富和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使农民真正地享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让农民可以依靠社会机构分担家庭无法承担的风险,让农民手中余有更多的“闲钱”,让他们有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丰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上。

(二)培养文化人才是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农民满足于能听能看,现在很多农民想的是自己能学,能参与。应因势利导,注意从农民中推选一些具有组织才能,有特长,并且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能人来牵头举办文化事业。在调查过程中,吴店村一位从城市退休的老干部就意味深长地对笔者说:“城乡差距太大了,看到城市广场舞的兴起,退休之后就闲不下来,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吴店村几乎每晚都在街道上开展广场舞活动,前来参加的村民都好不乐呵。改善安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可以靠这样一些既热爱文化事业,又甘于为家乡人民奉献的人来实现。

另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农村基层最小的单位。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先动员和鼓励家庭中最为活跃的成员参与到现代精神文化生活中来,然后再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带动全家参与。

(三)完善公共服务是重点

1.加大文化活动室、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文化基础资源。目前在农村,广场舞日益繁荣,可是苦于没有活动场地,发展规模一直很小。很多村民都反映,他们强烈希望政府能尽快给他们安排活动场地,以便他们更好地活动。只要时刻想着农民,把握农民真正的需求,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效果,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会得到提高和改善。

2.坚持和完善“文化下乡”活动。给农民送文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文化融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在继续开展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现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的文化资源,比如合肥的庐剧 (“小捣戏”)、安庆的黄梅戏、凤阳的花鼓灯等,利用农村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色,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

3.注重社会引导。既然看电视是大多数农民接受信息的来源和主要的休闲方式,那么办好电视节目对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大部分的村民每天晚上都会看一些家庭生活剧,还有的老年人喜欢看安徽地方的戏剧“小捣戏”、“黄梅戏”。当地主管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和相关媒体联系,多播放这些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引导农民重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4.整治不良社会风气,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一方面,加大整治社会不良风气的执法力度,杜绝黄赌毒在农村的蔓延,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抓好教育培训是核心

教育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是民生工程的基础。如上所述,文化教育的不足是安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根源之一,为此,要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就必须抓好教育,引导农民走上健康、积极的道路,避免城乡之间精神文化生活的差异更大。我们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农民文化教育水平:

1.转变农民文化教育观念。改变农民仅仅在物质层面对教育的追求,破除他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关心、不在乎。受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将来能赚很多钱,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追求。这或许需要几代人的认识,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才能彻底扭转农村文化教育观念。但是,如果不从现在就转变的话,以后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2.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户籍制度。构建身份同一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根源上解决城乡差距所导致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现象。在空间和身份上完成农民双重转变,不仅生活在城镇中,同时拥有城镇居民的身份,并能享受城镇居民的文化教育资源。

3.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挣钱养家的本事,同时开办各式各样的文化培训班,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对农民群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农民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以帮助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农民精神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虎虎生威见精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