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权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思想领域的确已不乏研究,一些研究者阐述并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一部分论述了哲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些困难,这大体上还是从哲学转化为实践应用“困难”的宏观领域。在具体对待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却触及未深,本文主要针对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揭示、展开以及提出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以及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的,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真理是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是其内在要求和体现。
一方面,理论是否是真理,只靠人们争辩是得不出真正结果的,它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列宁曾说:“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事实胜于雄辩,理论只有把它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实践需要靠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会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给成功提供巨大的保障。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把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即主体思维的逻辑性、预见性和实践的实在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而实践正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满足了实践对检验真理的客观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的理论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已经确立为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并且是党思想路线的内容之一,作为党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决策的重要指导方法。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直接使用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提法。他说:“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由来已久,它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在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确立。特别是中国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其现实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且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对于学过或者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或者说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经历和实践生活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意识,即人们不能盲目地行动,或者只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想达到目的都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总体来说会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主体自身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完全掌握真理使实践都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在实践中也难以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他这里的主观性指的是一种不顾客观的主观主义态度。人的主观局限性包括很多方面,每个人会由于不同的经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知识构成的差异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人主体性发挥的水平,并且对事物的认识会呈现出不同的看法和思想观念,从而对事物的判断也就不同,出现或多或少的误差。
一方面,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真理”事实上是错误的,误导了人们的实践。比如在西方中世纪由于自然科学发展不足以及由于统治阶级出于宗教统治的需要,宗教思想在当时占据支配地位。大多数人盲目地信仰上帝、有神论,相信人能生死轮回,认为人在世时受尽痛苦,死后就会得到幸福和上帝的优待。实际上,这类理论不仅是错误的,将其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更是有危害的,宗教统治者通过这种理论来麻痹和控制民众,让其成为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工具。用错误理论来指导,当然就做不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了。
另一方面,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理论是正确的即真理,但是由于在具体实践中方式方法运用的不当或者没有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人们看待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唯物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以及根据不同实际而采用相应和有效的具体方法进行社会实践,即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方式方法的恰当与否以及是否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考察对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实际上,客观事物有其隐蔽性,人们获得真理是通过各种复杂的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客体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它的范围和人们实践作用的对象范围是一致的,并不是一切客观事物。通常客体的特征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事物的一些方面或其发展过程的某一些环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呈现出来,但人们要去面对的却是整体的客体,因此,人们就无法一次性地认识事物的全部,在实践中就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从横向来看,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但是有些事物通常会呈现其一面隐蔽一面,不会同时地全部呈现出来。真理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列宁说过:“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即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的。”并且客观事物呈现在我们意识当中的各种现象和表征有真实的一面也有歪曲的一面,给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增加了难度。
从纵向来看,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环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万物在时空中都是不断变化的,其有自身发展的过程,通常呈现出来的都只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者环节。恩格斯曾说:“事物不是既成事实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也就是说世界万物是过程的集合体,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客体事物的运动变化无疑给人们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增添了变数。从而,人们在实践应用时,由于客体呈现的不完整性和变化性,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不可能都贯彻下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的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和检验其为真理与否的标准。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反映,而理论是系统化的认识,理论有真理也有谬误,判断理论是否为真理只有实践才能使其得到检验和证明。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方面,由于主体和客体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自然在主客体结合的实践活动中也就有了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践活动的现实性或者非理想性,即实践活动的环境、条件和人物等各种变量的交叉和综合的作用导致的困难。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和之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到的自然界的运动都是自发性的,是比较“简单性”的运动规律。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后,社会历史运动就贯穿了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便如同恩格斯的著名“历史合力”理论所表述的那样,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恩格斯在这里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即宏观的角度来说明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社会基本运动规律,但本文是从具体的实践应用角度,即使人们应用理论联系实际于实践中也难免不出现问题。恩格斯说社会环境、特殊条件和人的意志等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给具体实践带来的复杂性,在具体的个体、某个地域或者某一个历史阶段却是难以完全把握的,有其相对性的一面,俗语有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本身是科学的,并且已经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和运用,但人们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或者某一历史阶段运用它,当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时便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在这里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要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就要区分和判断好理论的真伪,运用科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成功的必要前提。在通常的实践中,人们容易仅靠感性来做出判断,也就容易出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最终,要用真理指导来解决问题。反之,个体的实践容易盲目和失败,甚至可能会给别人或者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判断理论正确与否这跟主体有直接的关系,这里我们把主体分为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方面,就群体而言,从人类社会或者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受物质生产技术的限制,而导致认识理论水平的局限。这和人类认识的规律一样,人类认识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靠近,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人类认识发展的前期自然还会出现很多的局限和不足。随着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给人们认识和掌握更科学的理论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由于主体的局限性导致了认识判断的偏差,主体只有自觉地学习科学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盲目相信权威,才能不断提高个体的理性水平。个体的认识水平各有差异,受个体的教育水平、经历、价值观以及一些情感因素等的影响,从而对真理的理解会产生偏差。有些个体的“真理”是真正的真理,有些个体的“真理”只是一厢情愿或者自以为是,事实上很荒谬,这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并不能够完全消除。因此,个体要真正认清事实的真相,如同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的一样:“我们要怀疑一切,普遍地进行怀疑。”在这里他并不是去批判和否定一切现有的知识,而是要强调需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即对任何事物都要通过自己理性判断,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并且勤于思考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真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的理论是真理,但其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也有可能变成谬论,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需做到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推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并论证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在人们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中,理论会随着主体和客体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我们依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开创了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我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前期的领导人曾经犯过严重的教条主义,没有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王明的“左”倾错误,完全照搬了苏联的“城市进攻”模式,领导人民军队向中国的大城市进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大决战,实践最后证明了此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实际上是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当时在我国的大城市国民党统治力量过于强大,而中国有着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广大山区,最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数年的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民族和民主的胜利。
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是没有能够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因,因此实践的主体即人首先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与局限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一方面,提高人的理性水平,即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技能,这跟受教育水平以及主体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培养主体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思维,其能给主体提供根本性的指导,另外,主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使之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主体的非理性能力即情感意志方面的能力。非理性因素对人的理性和智慧能起到有利或者不利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能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尽管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但如果情感意志的控制和处理能力不强,也会让主体乱了阵脚,失去理性;反之,心情愉悦放松,能使人的智慧和理性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当某些人在遭受到重大事件打击时,可能会威胁其健康和生命,反之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控制能力能够对生命健康、个人潜能的发挥起到积极优化的作用。因此,要从理性和非理性方面提升自己,尽管主体的人有局限性,但其发展潜力却是无限的,正视主体的不足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人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挖掘人的各种潜力性因素,以及突破旧思维定势对人的束缚,才能把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挥出来。
一方面,要承认思想理论的相对性,一些理论在一定时期内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就有可能成为阻碍人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自始至终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符合和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符合和适应经济基础时,它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大趋势保持一致,最终符合主体人类的根本利益,否则便是倒行逆施,注定失败。
另一方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不断地创新,反过来也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以及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也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中国也在不断地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世界已经进入到了发展快车道,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理论必须要适应这个大实际,敢于不断创新。在具体的个体实践中,现代社会变化节奏越来越快,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作为主体的人若想不被社会淘汰,并且能够赢得最后的竞争,就需要不断地增强自己,加强创新,积极地创造。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的那样:“人的创造性是人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集中体现。”因此,主体的人需要不断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不断进行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创造,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在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更高要求和体现。
[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陈占安.准确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原则的科学内涵[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二卷(4).
[6]倪志安.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7]王丽萍.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实践问题[J].怀化师专学报,1998,(6).
[8]张永昌.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J].河北刊学,198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