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剑波
从椒江看两维度扩大有效投资
陶剑波
(一)扩大有效投资的有利条件
“两化”推进具有客观需求。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当前椒江区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打造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城市化必然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拉大城市框架、健全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提高城市品位等都需要投资活动才得以实现。同时,工业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经济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也需要扩大产业有效投资得以实现。
推进投资氛围十分浓厚。椒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有效投资工作,形成了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专题协调、现场办公、月度通报、季度督评、年终考核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进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力争在全区上下形成合力推进投资项目建设的热潮。
投资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项目前期意识增强,区前期办已获批建立,住建、交通和水利等部门都建立了前期办,经信、教育等部门也有专业科室负责投资工作。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空前。台州市政府出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7+1”文件,涉及审批方式创新、审批流程再造、前置审批减少等全过程,并专门建立了台州市和椒江区联动机制,加快工业投资项目提速审批。投资制度建设日益完善,椒江区已出台了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重大前期和重点项目考核等十多个管理办法。
投资发展空间逐渐扩大。椒江区把平台建设作为承接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重要载体:工业方面,南北两岸的椒江集聚分区、洪家东部工业功能区等园区为工业项目投资提供空间;服务业方面,台州商贸核心区、葭沚现代物流园区等是服务业投资的主战场。另外,围垦项目不断实施,土地空间扩大;农民公寓式住宅实施范围基本确定,为椒江区加大农房改造投资力度创造了条件。
(二)扩大有效投资的制约因素
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较长时间的低迷期,对以外向型为特征的椒江区经济发展造成不小冲击,经济运行进入下行区间,对椒江区扩大投资产生不小影响。另外,经过30多年的高速成长,椒江区经济规模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粗放增长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产业结构不甚理想,因此结构调整的阵痛短期内可能会对投资增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资源要素日趋紧缺。资金方面,在中央政府清理地方融资平台、从严控制地方政府借债,以及土地出让金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筹措难度加大;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不少障碍。产业项目方面,由于外需减弱、原材料价格波动及生产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等情况,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融资贵、投资回报率低,这将直接影响未来投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土地方面,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土地指标层层分解,椒江区每年土地利用指标只有区区几百亩,同时,土地利用占补平衡问题也将制约椒江区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
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总体而言,椒江区重大项目储备工作存在“数量少、质量差、渠道窄、工作粗”等突出问题。“数量少”表现为现有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方面;“质量差”表现为有的业主即使有一些项目打算,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大概轮廓上,缺少项目规模、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等内容;“渠道窄”表现为仅仅凭经验和感觉提出项目,而缺乏科学的、全面的、多渠道的项目挖掘机制;“工作粗”表现为没有真正把项目储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未落实具体工作人员,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
(一)做大投资总量
完善机制落实责任。一是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将全年投资指标进行责任分解,要把扩大有效投资计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项目实施的任务责任要分解到部门、镇街道以及项目业主,项目的进度计划要分解至年度、季度和月度,提高投资项目进度计划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完善季度督评制度。总结过去两年来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现场踏看、集中汇报、集中点评、现场打分”的季度督评方式,提高督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推行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责任落实对接会制度,力促投资难题的破解。三是强化考核。根据省政府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奖励实施方案,制订椒江区实施细则,突出投资结构优化、投资增速、投资后劲相统一的考评导向,建立措施到位、奖惩分明的有效投资考评机制,引导全区上下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完善重点建设项目考核办法,进一步增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参建各方积极性。建立健全产业投资的考核办法,协调有关各方力量,促进产业投资持续增长。
狠抓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区前期办要统筹协调、指导全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集聚分区、椒北开发管委会和镇、街道要建立相应机构,举全区之力狠抓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提高前期工作效率。贯彻台州市政府出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7+1”文件和椒江区业主承诺制等文件;前期审批坚持“谁家孩子谁家抱”原则,尽可能变前置审批为后置或并联审批;项目业主要梳理前期各项工作关系,善于利用时间差;对上级审批项目要全力以赴催批。三是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规划、重大政策走向,围绕打造“首善之区”目标,开展前瞻性研究;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支撑作用大、价值链提升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抓好现有项目排摸,做好项目挖掘“无中生有”文章,全面掌握现有和未来可能实施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持续动力。四是加强中介机构管理,不断提高项建书、可研报告、初设等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的编制质量。
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一是调整政策。适时调整拆迁补偿政策标准,既考虑被拆迁户物质方面的损失,又要考虑被拆迁户非物质方面的损失;同时要使椒江区与台州开发区,全区各街道之间、各工程之间补偿标准统一。二是配强政策处理工作力量。要将一批事业心强、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街道、指挥部,增强战斗力,创新征迁工作方法。三是妥善解决村民安置点、村留地及历史遗留问题。四是强化依法处理。对故意阻挠施工的行为,要及时启动法律程序,确保工程建设不因少数人的无理阻挠而影响进度。
提供资金土地保障。土地方面,把握省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机制,包装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深度要求的项目,争取更多产业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获取更多土地指标;做足土地利用试点政策文章,把握台州列入国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宅基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试点提供的优惠政策;坚持集约用地,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行“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利用率。资金方面,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做好土地出让金回笼工作;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扩大重点建设资金“三统一”管理模式成果,提高配置效率,挖掘“内生财力”,降低投资成本;发改等部门要继续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补助,把更多资金争取到椒江;开展银企合作和项目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渠道,推广投资债券、信托资金等成功经验,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借力社会资本,以“BOT”、“B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基础设施。
(二)优化投资结构
抓实体经济投资。实体经济投资主要包括工业投资及服务业投资。工业投资方面,重点抓好区块建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块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十塘三期工业园、光电子产业园、沿海工业功能区等;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加快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缝制设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服务业投资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整合海门港资源,发展临港物流业,加快葭沚物流园区信息化改造提升,推进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生活性服务业投资,重点抓好台州核心商贸区建设,抓好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速推进银泰城市综合体、农村合作银行大厦、椒江商会大厦、心海文化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
抓产业创新投资。一是房地产开发创新投资。房企要主动实现转型升级,拓展商业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开发投资;住宅开发投资要向两头发展,即提高刚需和高端产品的比重;针对椒江区老龄化加速的状况,探索养老地产开发经营模式;推广农民住宅“立改套”的节地建房模式。二是工业创新投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真空设备、喷雾器等特色产业,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三是服务业创新投资。根据椒江自身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实施服务业创新投资,推进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工程咨询、项目设计和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投资;推进洪家场浦生态休闲带、九子生态休闲度假区及海岛旅游业投资开发。四是优化投资区域结构。结合椒北开发和大陈岛开发战略,加大两地投资力度。
抓实物投资与“短板”投资。一是提高实物投资比例,提高剔除土地购置费后的实物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二是补齐“短板”投资。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按照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推进市域铁路椒江段、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及市区高架道路等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针对临海头门港区建成后,重新定位海门港的功能,建造游艇码头;社会性基础设施方面,按照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投资建设文化博览中心以及海防文化等项目。
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